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潜教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涌 《学术探索》2001,3(1):40-43
以教师人格魅力对确立教师权威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逻辑起点,分析教师人格魅力与教育终极目的之间深刻的内在关联,突出理想化教师人格的内涵和构成及其作为"隐蔽课程"核心的潜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着重从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已有研究内容和现有的建设策略三个方面对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试图在总结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为"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国内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有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制和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制两个层次,在培养模式上主要有大文大理模式、分科模式、综合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等,在培养理念上强调综合培养、发展专长、强化技能和重视实践。国家的教育政策、基础教育改革、农村城镇化发展、国外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等,都指出小学教育阶段需要全科型教师。[1]本文将对2014年教育学在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为第23位[2]的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小学教师课程设置进行剖析,希望能给我们的全科教师培养以借鉴。  相似文献   

4.
创建教师教育学科,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学术基础、获得学科支撑,这是基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举措的基本判断。对建设教师教育学科达成共识之后,接着迫切需要解决教师教育学科的组织问题,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本文从教师专业特性与教师教育机构管理现况入手,阐述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始终在用复合、融合的视角来关注公民的形成,其学科使命就是对各种"公民"素质期待做出"积极响应"。公民的成长符合梯次性规律,做人、处世与做公民是公民形成的三个基本阶段,深度公民教育理应基于"德性起点论"的逻辑。公民教育的一般线路是:始于以"做人教育"为内核的公民价值底座教育,途经以"处世教育"为主体的公民生活教育,终于以"做好公民教育"为主题的公民使命教育。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种专业化形态,其当代使命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全力助推好公民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教师职前教育存在着"学科逻辑"与"教育规律"相分离、"理论探究"与"实践训练"相脱节、"独立学习"与"协作发展"相孤立等方面的问题。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初步建构"解析式观课—协作式备课—答辩式说课—情境式授课—追问式评课"有机结合的"五课一体"的能力训练体系,有利于促进师范生成长为智慧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合作型教师。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诉讼增多现象开始分析,以责任和教育责任为逻辑起点,探讨了教师承担教育责任的两难困境,分析了教育责任中的伦理问题,提出使教师承担教育责任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汤福球  唐松林 《云梦学刊》2005,26(1):108-110
教师教育学思维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教育现象的间接而概括的反映形式。它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结晶,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个体性。教育学思维规律可分为教育现象型思维规律和教育方法型思维规律。前者是被意识到了的教育客观规律,后者则是教育主体在把握教育客体对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范式或逻辑的“格”。此两种思维规律在形成阶段上有不同的内容,但两者彼此联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美国部分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开设的教育学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宏观教育学和微观教育学 ,讲课时间为一个学年 ,第一学期开设宏观教育学 ,第二学期讲授微观教育学。教育学课程教材种类很多 ,教师自由选择教材。《学会教学》(“learning to teach”)是美国部分师范院校采用的微观教育学教科书。这里结合此书 ,谈美国师范院校微观教育教材内容结构和特点。  一、教材内容结构《学会教学》作为微观教育学 ,是为师范专业学生设计的 ,其教材内容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教学。教科书由绪论和三个部分组成。绪论以教学的简明发展历史开始 …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旭东最初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美国教育、外国教育史,在美国教育以及外国教育史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1999年开始转向本土教师教育研究,现任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2014年元旦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摆满各种中外文书籍的办公室里,朱旭东教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面对记者的提问,刚给研究生上完课的朱旭东教授,手捧清茶,侃侃而谈。对于教师教育"边缘化"的问题、"免费师范生"政策走向以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朱旭东教授言辞恳切、鞭辟入里,但在雄辩的论据下独到的见解水到渠成,让人折服。两个多小时的采访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朱旭东教授对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饱满的激情。教育的根本在教师,作为一个肩负学术责任的学者,同时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咨询专家,朱旭东教授认为,在我国当前背景下,要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促进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最为紧迫的问题在于构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培育学科队伍落实专业建设,并强调这是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1.
杨柳新 《兰州学刊》2010,(8):135-140
《学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文献,文章将《学记》放在整个古典儒家思想的背景中来考察,诠释了其中所反映的古典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古典儒家教育哲学思想具有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学"和"教"两大范畴是这一结构的两个核心。"学"体现了"为己之学"与"大学之道"的统一,其目的既是为了知"道",又是为了"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教"则包含着礼乐教化的教育制度、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与师严道尊的教育伦理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认为古典儒家关于教育中的道器本末关系,以及关于教育方法和教育伦理的哲学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适应农村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新模式,黄冈师范学院的探索实践证明,"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无论是对中小学教师,还是高师院校实习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提高了教师教育的质量,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平台,促进了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农村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效还需进一步解决相关障碍问题:加强"顶岗实习"的专业指导,注重"置换培训"的实效性,强化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沟通,以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量”到“质”、“正规化”、“专业化”与“体系化”等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既体现了新加坡中小学教师教育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同时又体现出与其他各阶段教师教育发展相互均衡、共同发展的特色。分析其发展历程与特色,可以为我国教师教育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学生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应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先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保障,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旨归。基于学生主体性视角,构建"基于课程,面向全体,菜单导引,分段培养"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对教师教育职前和职后教育进行全程规划设计,将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教育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免费师范生职前与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并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助推教师教育变革,力求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互促互进,走具有华中师范大学特色的内涵式教师教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母机,由于在"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有效解决师范教育存在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问题,因此,导致教师教育存在本质上的先天不足。对教师教育改革缺乏"从实求知"的论证,体现在理论准备不充分,对现实又没有调查全面,使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在弯路上前行,突出表现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水土不服""说做不一"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四维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生源质量、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7.
戴军  娄小平 《学术探索》2013,(7):145-148
教育理论界,对于师生地位的探讨,有“单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复合主体论”等观点。孙俊三教授把师生关系类型分为“老师知道,学生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学生知道”、“老师知道,学生知道”、“老师不知道,学生不知道”四种类型,突破了对师生关系研究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崭新的视角体现了传统的教学相长、教育平等、自由教育,还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之间的生生互动,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教育学、生命理论、社会学、哲学等多维度对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进行审视,分析研究这种分类方法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