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曹操与儒学     
儒学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原始儒学经两汉时代的发展演变,至汉魏之际形成了不同的层面。曹操与儒学的关系,虽有矛盾之处,但从总体上看,相合之处甚多,儒学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有时,曹操虽以两汉经学叛逆者的面貌出现,但其精神在本质上却是向原始儒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之一,但是,在一方面由人类学,另一方面由基于藏经文本的古代历史研究所主导的道教研究中,近代道教史直至今日仍旧处在边缘的境地当中。“近代道教史”这一提法,所指的是这样一些研究,即在社会、政治近代化进程这一背景下,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道教制度、实践和思想的变革,并且除了利用田野调查、口述历史和道教资料进行研究外,尽可能广泛地使用历史性的资料。除了其固有的旨趣外,近代道教史也应当表明,道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国社会的本质性因素之一,在近当代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与道教共同演进,并对道教的变革与力甚巨。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道教史这一研究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将会与日俱增。目前这一研究领域正在全面铺开,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介绍这些著作和计划中的一些显著特征,并为其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尤为具有研究空间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与其说“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不如说“民本”与“人本”的相互结合才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真正特色,因为“人本思想”不仅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出发点,而且是“民本思想”的思想基础之一,两汉时期的社会实践与汉魏之际的思想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历史叙事是最早形成的叙事范式,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能力源自先秦两汉的历史著作。汉魏六朝小说、唐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因借鉴史传叙事体例有所不同,文体结构也存有差异。相较于汉魏六朝小说,唐代小说的叙事体例更接近于史传的叙事体例。不仅如此,唐代小说模仿史传叙事体例,结构上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特征。历史叙事的形式,为小说提供了固定的框架结构。历史叙事的本质,为小说提供了区别于历史而获得相对独立地位的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5.
原始道教寺院种类考朱越利国内外都有学者对原始道教寺院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如陈国符先生将有关原始道教寺院的资料搜罗殆尽,纳入《道藏记》和《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二文中进行严谨的考证,成果辉煌。法国学者史太安(R·A·stein)先生所撰《公元二世纪政治的...  相似文献   

6.
西王母由一个形貌怪异的神话人物演变为传说中的人间帝王,并进而成为神仙道教的神,反映了神话人物历史化与宗教化的过程。《山海经》中西王母的怪异形貌反映了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西王母人王的形象以及她频繁的外交活动,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国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情势下寻求帮助和依靠的反映。两汉魏晋时期西王母形貌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仙人形貌及其生活的不同理解,体现了魏晋时期豪门世族现世享乐的处世观念;另一方面也与道教徒宣传神仙道教思想有关。而作为西王母配偶神的东王公出现在东汉中后期,一方面是汉代盛行的阴阳学说在西王母神话传说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则与两汉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东汉乐府诗歌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乐府诗歌的变异王守雪两汉文学,诸多差异,实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多不同。然而治汉乐府者,往往将两汉乐府笼统而论。萧涤非先生研究乐府诗歌多有建树,曾提出一个重要问题:“西汉之有民间乐府,因其事见班书,故可无疑。东汉则乐府之设立,史无明文,藉令...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与先唐志怪小说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首先,《淮南子》在西汉初年最早引用《山海经》作为思想资料,扩大了《山海经》的影响,促进了其在汉代的传播。其次,《淮南子》中的神话传说不但在两汉志怪研究中值得注意,而且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三,《淮南子》博大瑰奇的审美倾向,在先秦《山海经》和汉魏六朝地理博物题材志怪小说之间的美学传承上起了过渡作用。《淮南子》在先唐志怪小说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沈玲 《云梦学刊》2004,25(2):72-75
鲍照的乐府诗题材多样,思想内涵复杂但又井然有序。既自觉继承了民歌的言情风尚,又弘扬了汉魏之交文人诗家忧念治乱的政治情操。流行于刘宋时期的儒学、玄学和道教等多种文化在鲍照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现实生活又引导着他进行文化选择与整合,并进而决定了他的乐府诗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道、学、术:道教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宏 《文史哲》2006,(3):61-70
术、学和道的双向互动关系是道家演变和道教产生、发展的内在实质和动力,其中,术与道的双向互动关系更加重要。以道统术,以术得道,是道家、道教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据此可以解决道教史研究中如何处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与科学的关系、道教究竟是不是宗教、道教史的分期等问题,并可以借此整合道教思想的外史和内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佛教长期并存,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是对道教历史作用的真实评价。因此,研究道教的历史,对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脉搏以及继承发扬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关于道教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经济思想和观点,在道教思想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都应占有一定的地位。但遗憾的是,对道教经济思想的研究,目前还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无论是道教学界,还是中国经济思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佛教和道教获得了广泛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与“政治功利基础”。而佛道二教的迅速发展,对魏晋南北朝史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纪传体正史、杂传、史注以及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在此基础之上促成了新的史学类别——佛教史学与道教史学的产生。它在给魏晋南北朝史学留下了更为明显的“时代烙印”的同时,也使这一时期的史学呈现出一种异于前代的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西王母会君故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王母会君故事载于先秦至两汉的史籍和诸子作品中,以君王访求王母和王母来朝为主要情节,反映了西周以来的礼玉制度以及诸子对于贤君圣主的期盼,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自汉末至唐五代,王母会君故事则主要载于仙话小说当中,主人公变而为汉武帝、黄帝和燕昭王,体现了道教神仙实有、仙道可致的思想,西王母在道教中的地位和神格得到确立。宋代以后,王母会君故事没有与通俗文学的主流相融合,走向了固化和衰落。  相似文献   

15.
灾以其特有的方式贻“害”于社会 ,人类之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等社会事象皆有其深厚印记。两汉时期灾害频发 ,给两汉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初步研究 ,将灾害对两汉经济的消极影响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 ,对小农经济的打击 ;其二 ,对两汉国家财政经济的制约 ,以致两汉经济发展过程出现反复波动 ;其三 ,对两汉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平衡作用。在灾害频繁的打击下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步伐相对减慢 ,而江南地区由于灾害相对较少 ,经济发展速度提高 ,与黄河流域差距渐为缩小。  相似文献   

16.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同时,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宋书·符瑞志》历史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沈约编纂的《宋书》首创《符瑞志》,集先秦两汉祥瑞思想之大成 ,对后世史书多有影响 ,而学术界对其评价较低 ,重视不够。从史学史、政治思想史和生态史资料方面来看 ,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值得我们重新进行谨慎、全面的探讨与评估。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汉代文士政治思想压力为契机,探讨这种压力对骚体赋创作的意义。两汉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使汉代整个知识分子群体都笼罩在皇权的威严之下,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特点又施加给知识分子不同的思想压力。以汉代历史发展进程为序,两汉文士的政治思想压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汉初意识形态压制下的痛苦;西汉前中期诸王宾客的危机感;汉武帝朝文士对专制统治的畏惧;东汉文士在宦官外戚乱政下的不安全感。这些压力成为汉代骚体赋创作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9.
谭敏 《学术论坛》2006,1(11):170-173
道教祥瑞神话故事的思想渊源与古代天人感应中的祥瑞、谶纬学说密切相关,祥瑞、谶纬的隐喻性象征在道教灵验故事中演化为形象、生动、易于大众所接受的神话感性形态。在唐代,道教祥瑞神话故事的政治化、世俗化走向明晰,凸现出清晰的政治神话特征。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反法西斯战争新闻与文化传播的中心。研究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的历史流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描述和阐释这段峥嵘而特殊的历史。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这段历史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抗战时期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诸多领域,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特别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运动的关系尤其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