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研究的进展──评《周易通读》王新伟《周易》为中国文化之源,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早已举世公认。自然宇宙、社会人生之哲理,无不涵盖于其中,故“易”为古代之经曲,居《六经》之首,为历代学者必读之。无论治世、做人,无不从中得到启发。故自古以来对易解...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而这种智慧主要表现为对境遇的时机化体认,可称之为“时”的哲学。不能将《周易》之“时”简单理解为一个线形的时间流,而应理解为一个表征宇宙万物存在方式的全面撑开的境遇。人作为宇宙大化流行中的一种存在,必然也是一种境遇性的存在。天地之“时”的品格为生生不息,人生顺天应时就应自强不息。《周易》对这一充满玄机的宇宙之“时”的探究,正是为了观照人生,以提高人的生存品质,而这也正是《周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怎样研读老子《道德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不仅思想深邃,智慧卓绝,而且高寿,思想的睿智深邃与青春常住的生命活力在老子身上是统一的。老子思想之所以充满生命精神,显示出与历史轨道同步的永恒魅力,与他善于养生、养身、体悟自然、顺应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完全可以用这样的话来描述老子:“健康的精神寄寓于健康的身体。”他的《道德经》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东方文化学经典著作。正是这部著作,反映了老子绝世的才华,反映了老子对自然、人生睿智深邃的看法,反映了老子伟岸神奇的人格和超越时空的博大胸怀。为此,历代学者纷纷对《道德经》诠释、注解和阐发,留下了堆积如山的老学著作。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研读《道德经》呢?  相似文献   

4.
苏拭的哲理诗,在人生问题的思考,世界宇宙的探索,自然景物的描绘,艺术图画的鉴赏方面,将诗的“新意”和“妙理”大大开拓了,都能从特定的“物理”中领悟到多样的哲理。他把哲理渗透在形象和感情之中,酿米为酒,故使人醉。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具有《诗经》农事诗中那种“劳者歌其事”的真情实感,而且倾注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独特审美情趣。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老子>文本所蕴涵的生命境界、人生智慧和人格精神三个方面,从形上和形下、体与用的关系层面,诠释了宇宙、自然与生命之间所具有的层级关系.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是宇宙之"真","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是自然之"善","美之为美"的人格精神是人生之"美".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在社会历史文化中所彰显出的"德性"精神(人生智慧、人格精神),对于消解社会生活与人类世界的种种矛盾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之一,内容包括本体论、人生论、政治、军事等方面。老子学说在我国和在世界上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它当作“人君南面之术”而加以推崇;道教徒则奉老子为教祖;我国哲学史上,唯心和唯物论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通过对《老子》的注释、翻译来宣扬神秘主义,为资产阶级世界主义服务。 《老子》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流行,由于它主要是讲“道”和“德”的问题,所以又被后人称作“道德经”。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关于《老子》的叙说,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四家(已佚)。今本《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不可凭信。魏晋以后注老者甚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有三十一家,隋唐以后注老者近二百种,收入《道藏》中的超过四十种。 《老子道德经》传本,流传最广者,有河上公注和魏王弼注两种。王注是以玄学家思想注解老子,影响最大,历来被当作老注的标准本。河上公注则是道教徒从养生和修炼的角度注解老子。以上两家是老子注解中的两个主要派别。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种是汉初抄写的。甲乙两本的文字稍  相似文献   

8.
自然文化,就是一种以自然为皈依,把自然看作是人生宇宙最高价值的文化。自然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源远流长、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庄,到古希腊时期的斯多葛学派,从晚明的李贽到18世纪欧洲的卢梭以及随后而来的浪漫主义运动,再到20世纪中叶的海德格尔,都曾大力倡导一种返回自然、顺从自然的文化精神。文学与自然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自然”总是一再地激起作家的灵感,对自然的深情厚爱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永恒的文学现象。不要说中国古代作家对于田园山水的迷恋和痴情,也不要说西方浪漫主义对于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易》、《诗》、《书》、《礼》、《春秋》等“五经”称为“中华文化元典”,其间包蕴的精神内核可称为“元典精神”。中华元典精神有多方面表现,笔者以为,“循天道,尚人文”是其基本路向。特论述如次。人类在跨入文明门槛的初级阶段,还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从而形成起源决定论的哲学思考,正是在这种“推原思维”发达的时段,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纷纷制作的文化元典,提出了各自的宇宙生成模式和人类起源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透露出各民族运思方式的特征和走向。中华元典提出了卓尔不群的宇宙生成模式,显示了中华先民深邃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宇宙生成模式的显著特色便是:既不否定神创说,而神创说又没有获得充分  相似文献   

10.
老子其人的生卒史迹,《老子》其书的作者年代,自有史家详考。这里仅就《老子》这部哲理诗中所提出的“道”,这个哲学范畴的若干含义,略陈管见。因为,对于《老子》的“道”的不同理解,实在已经关系着对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基本评价。  相似文献   

11.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 ,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的美称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沾溉着后世万代。本文拟对《周易》蕴涵的民族审美心理作一初步探讨。一、阴阳之美“阴阳”观念产生较早 ,在西周铭文中就有“阴”与“阳”的文字 (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 1卷 ,第 74页 ) ,大概指的都是方位。《诗·大雅·公刘》有这样的诗句 :“既景乃冈 ,相其阴阳。”也是指方向。从这些文字记录可以看出古人最初关于“阴阳”的概念。此后 ,《国语》、《左传》、《老子》等文献中都多次出现“阴阳”概念。而老子提出的“万物负阴…  相似文献   

12.
"自然"、"无"、"虚静"是老子宇宙本体论美学观的核心内容;老子的"无"是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哲学根据,"虚静"是中国古代诗性思维。老子的宇宙本体论美学观对后世文艺美学精神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勰原“文”于“道”,认为“文”是“道”的外化,是人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体认,圣人能够因“文”而“明”道.这种观念立足先秦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文、史、哲融为一体的整体特性,形成了一种有别于现代“纯文学”观念的“大文学”观,它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14.
《周易》、《老子》都是儒道文化的元典,二书有关“道”、“器”关系的论析更是儒道文化中心的中心、关键的关键。《易》、《老》二书都是将宇宙三分的:无形之道、有形之物、人为之器。它们一个对“器”是肯定的,一个对“器”是否定的;一个主张与自然并列,另外创造一个与自然同等辉煌的世界,一个主张向自然归依,实现与自然的兀然同化。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老子》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性著作。这部书可以说是一部言简意赅、含义深奥的哲理诗,也是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据以讲求治道治术和制订战略策略所必读必备的教科书。因此,人们要想弄清老子思想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政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认真研究《老子》一书。而要研究《老子》书和老子思想,又必须首先弄清老子生活在哪个时代。  相似文献   

16.
京族史诗呈现了京族含蓄包容与刚健雄浑并举的海洋文化精神,是京族历史、民族精神、社会文化生活百态以及京族人思考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百科全书,体现出艺术工具论、艺术本体论、艺术形式论的多重属性.而从其精神内涵、形成方式、艺术形式看来,人生如诗、生活如诗、民族如诗是京族史诗潜在的核心命题,此种生命存在形态、艺术创作形式和人文精神,不仅是民族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完善和补充,亦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借鉴与给养.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中国哲学家老子“隐”思想的文本,意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隐”文化观与其实践的关系。老子哲学观是在“无我”客观认识论基础上反映他的唯物论与实践论的;老子的“无我”观是通过“隐”思想及实践方法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文化现,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态度及其对待相对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周春生在《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中说,悲剧精神是欧洲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远处于对立冲突之中,并且没有任何归结点,由此而构成一种命运。人虽然解不开命运之谜,却又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其发端是古希腊。这种悲剧精神反映到文学中,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俄狄普斯王》莫属。而在我国,堪称“元代悲剧典范”的《窦娥冤》也体现了这种“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的悲剧精神。本文想以这两部作品为例,从悲剧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表达功能方面比较探讨古代中西方(主要是中国元代和…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为道是什么,它是怎样运作的?二是圣人应怎样遵守道以治理天下?例如,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治天下.也要无为而不为。由于圣人与道结合,便是个“天人合一”问题,所以,也可以说《老子》只讲了个“天人合一”的问题。 道是什么?道是“无”。道有两种作用:一是它能转化为(或创生)宇宙万物;二是它无为而无不为,衣养万物,辅佐万物的自然自化,它损有余而补不足,调协万物的发展。 可是常人对这些论点,很难接受。说“无”能生“有”(宇宙万物),“无”能衣养、辅佐、调协“有”(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20.
“象”是《老子》、《易传》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两书都把自然现象理解为现象之“象”,认为现象的基本特点是显现、可感、变动不居;两书都涉及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基本精神。而卦象的理论则是《易传》所特有的。作为哲学范畴,《老子》的象不及《易传》的象抽象程度高。两书虽都看到了语言文字在表达思想、认识事物本质方面的局限性,但弥补这一局限的方法却不同。两书的象论作为中国哲学象论的滥觞,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强对“象”范畴的研究,是中国哲学范畴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