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规律的主体性”,这是近年来一些论者的热门话题。提出这一命题的同志认为:“自然是客体,人是主体”,“在人与自然这一最高关系中,主客体的区别是绝对的。”承认人是主体,也就意味着承认“社会是主体”,“社会运动是主体的运动。”于是断言:“社会规律是自为的规律,”“社会规律有主体性。”并且认为,只有承认社会规律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不断认识和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三大规律”基本要素的汇聚点 ,是我们党正确把握“三大规律”的关键点 ,自觉运用“三大规律”的着力点 ,继续探索“三大规律”的新起点 ,为增强我党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三大规律” ,是“三大规律”基本要素的汇聚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首次从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3.
论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形式美的创造规律和法则是“单一纯粹”、“整齐一律”、“对称比例”、“错综对比”、“和谐节奏”。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形式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健康的审美活动和积极的审美创造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规律本身是发展的。六十年代,哲学界曾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当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现在,这一命题已被写进“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哲学专业教材”,这就值得注意了。 《原理》在论述“规律是发展的范畴”时讲了两点含义:一、“作为发展范畴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的秩序。”二、“规律是发展的范畴还包含这样的含义:规律本身也是历史的、发展的。”(第158页)前一点是说规律属于发展这个范畴;后一点是说规律这个范畴的发展。而且,编者又将“规律范畴”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是农业生产的一个规律,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对于发展广西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必须区分两个不同的递减律在经济学史上,有两个不同的“土地肥力递减律”,一个是杜尔阁的“土地肥力递减律”,一个是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递减律”(以下简称“递减律”)。  相似文献   

7.
对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亦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我们一直是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一规律是马尔萨斯之流的庸俗经济学家为了替剥削阶级滥用和掠夺土地肥力进行辩护而虚构出来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农产品的成本不断上升,同量农业投资所获得的收益逐渐下降、这已是农业中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是否有什么规律在起作用?现实问题需要人们从理论上加以回答。人们想来想去,自然又回到“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三大规律”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三大文明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在新时期,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正确把握“三大规律”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作用,做到“三大文明”协调发展,是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怎样理解这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对如何“按照美的规律”领导文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欣赏和文艺评论,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着的,运动着的物质是有规律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当然适用于研究社会经济生活。只有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来研究经济规律和经济规律体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经济规律(1)透过现象,揭示规律。什么是规律?规律是对运动而言的,是运动的基本秩序;而运动是对物质而言的。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因此,规律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没有物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规律。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规律是本质的现象”;“规律=现象的平静的反映”;“规律把握住平静的东西”。①自然现象中的规律是如此,社会  相似文献   

11.
<正>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找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在是太重要了。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是改革和“四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社会规律寓于何处,是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首先遇到的问题。唯心主义者和旧唯物主义者曾经到“思想”“理性”或上帝那儿去寻找社会规律,结果社会规律被视作上帝神秘的安排,被视作心灵、理性、思想的产物。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认识到社会规律的栖身地,并通过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词有定类,类有定职”,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语法规律。不过语言现象又是复杂的,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有时也会因为某种原因临时打破这个规律。“词类活用”就是对这个规律的一种突破。 “词类活用”指的是原属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作乙类词这种临时性的词性变化。例如:在《鸿门宴》中有“瞋目视项王”和“范增数目项王”这样两个句子。两句中都有“目”这个词。“目”表示的是视觉器官的名称,是名词。“目”就是眼睛,“瞋目视项王”中的“目”就是名词,当眼睛讲。而在“范增数目项王”这个句子里,“目”的词性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试论系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章探讨系统规律问题,有的文章把“整体大于部分总和”称为系统理论的基本规律;有的文章把“系统结构规律”称为系统理论的基本规律;还有的文章仅笼统地提“系统规律”,认为“系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上述诸文章对系统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尚未对系统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规律”是支撑当今文学史学认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混乱、模糊的概念。它从经典哲学中衍化而来,带着许多未经反,思的朴素的文学史信仰,因此急需清理。经典哲学中“规律”一词的内涵及其质疑可以概括为:1.有关“规律”的“本质性”;2.有关“规律”的“必然性”;3.有关“规律”的“客观性”;4.有关“规律”的“效力”;5.有关“规律”的“预言性”。“文学史规律”作为来源于对遗留态文学史进行归纳整理而得到的一种主观认识,离开了它的原生时空就立即失效,它不能提供指导,也不能提供预言,它是一个具体的概括性陈述,不能被用于另一语境的分析性陈述,因而也不能提供另一时空关系中的任何判断。  相似文献   

15.
“规律”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常常说到“规律”。然而,究竟什么是“规律”呢?或者,我们究竟应当如何为“规律”下一个准确而又全面的定义呢?笔者在所接触到的哲学书籍和论文中,见到了不少互有差别的定义。比如,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一切物质的运动、发展过程都具有某种一定不移的基本秩序,这就是物质本身所周有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在表述对立统一规律同其他规律、范畴之间的关系时,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派生”了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同时,其他规律和范畴又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补充”。这种“派生说”和“补充说”在国内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教科书中时有所见,似乎已成为定论。下面仅引《唯物辩证法大纲》中的两段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当时的具体斗争任务所限,‘不能详细地考察这些规律的相互内部联系’,因此,也就没有进一步指出这三条规律中哪一条是最基本的规律,哪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的第一段中,在谈到黑格尔的学说时用了“the law of thecontact of extremes”一语(原文是英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把它译成“对立统一规律”。笔者认为这一重要所在的译法欠妥。因为无论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他们论述过矛盾双方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但在表述上并未把它概括为“对立统一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这一规律称为“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列宁把这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他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到了更科学、更明了的称谓——“对立面的同一”(或统一)。不过,在用“同一”还是“统一”的问题上,列宁还是不那么肯定。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他带着疑问的口气写道:“对立面的同一(它  相似文献   

18.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里说说它的来历: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中,就已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其中关于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规律是最重要的部分,但他在那里只是阐述了这一规律的思想内容,并未把它概括为“对立统一规律”这一科学术语。 马克思也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这一  相似文献   

19.
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天津社会科学》上,秀民同志发表了《评‘规律发展说’》的文章,对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批评,认为不应当把规律发展的观点写进这本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中去,因为规律是不发展的。他的理由有正反两面。正面理由是,规律是一种抽象,而抽象的东西不能成为发展的主体。反面理由有三:(1)承认规律的发展,会“使发展的原则走向反面”,“排斥事物的发展”;(2)承认规律的发展是“对规律的否定”;(3)承认规律的发展“必将陷入繁琐哲学”。这后三点理由都涉及到规律的永恒性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过程中,出现了如何认识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关系的不同意见。比如,韩志国同志认为两者“是一个规律而不是两个规律”;许伟光同志“则不敢苟同”。我认为,既不能笼统地说两者是一个规律,也不能断然说两者不是一个规律。价值规律既然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当然也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不过,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经济条件,价值规律就具体化为剩余价值规律。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一)关于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基础问题。许伟光同志不同意两者是一个规律的论据之一,就是认为两者产生的基础不同。他认为,一个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一个是“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