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人工智能是用科学技术解决劳动解放问题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在介入人类劳动的过程中,通过改变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解放劳动力,进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加剧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引发技术性失业潮、人的主体性危机和交往异化等问题。基于此,建议从主体、制度、价值导向和教育等维度对人工智能加以规制,使其更好地助力劳动解放,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审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劳动者的劳动是贯穿其异化劳动理论四种表现形式的逻辑线索,人与人的异化关系是其异化劳动理论最具本质的表现形式;其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成立的逻辑前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此前提下,异化劳动理论衍推出重要的逻辑推论是关于人的解放。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它对于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即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拒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异化,而拒斥两种异化的核心是拒斥人发展的异化。由此,拒斥异化有效的解决途径是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拒斥人发展的异化,进而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异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思想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逻辑演进的过程。具体来说,它经历了从抽象的自由到思想解放、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人类解放;从感性直观到现实的人的生产劳动;从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到人的解放、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紧密相连;从思想活动到人的解放同历史发展、现实的物质基础的联系的过程。但无论哪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思想始终贯穿着解放谁、解放什么和如何解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早年从劳动、社会关系、人的解放和发展三个角度对人的本质作的探讨论述,体现出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即人的本质是自由创造.劳动是人改造世界的自由创造活动,是这个本质的实现和现实表现;社会关系是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实现方式;人的解放和发展则是人类消灭一切异化、恢复人作为自由创造存在物的本来状态,自由自觉地从事创造活动,实现人的本质,成为具有丰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这一思想是贯穿马克思有关的论述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着重从考察人的本质入手,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对人类解放的追求放在核心地位.提出通过积极扬弃现存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现阶段,应通过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人文关怀,注重人文价值追求等措施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作为对象性的自由存在物,在个人的存在与本质、个人生命本质与人的类本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分裂,这些分裂具体展现为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以及个体生命活动与生命本质关系的异化,人的解放正是克服这些异化关系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因此,人的解放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解而实现人的类本质,建立理想社会作为个人本质与类本质真实关联的现实机制,克服个人存在与本质的矛盾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中人的解放就是其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把"犹太人问题"从神学问题转变为社会历史问题,从考察"安息日的犹太人"转向考察"日常的犹太人",从宗教批判进入市民社会批判。他提出,"犹太精神"是现代人自我异化的最高境界体现,只有把市民社会从"犹太精神"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才能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重塑社会关系,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8.
在异化理论的流变过程中,对异化现象最为犀利和有力的批判莫过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这一理论犹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究,对当时的现实制度给予了有力的抨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着重从考察人的本质入手,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对人类解放的追求放在核心地位,提出通过积极扬弃现存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一观点对当前我国极力诉求构建和谐社会,消除社会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劳动与闲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只有同时主宰自己的劳动和闲暇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原始社会,劳动、闲暇与教育融为一体;阶级社会,劳动与闲暇的分离与对立,造成了教育的异化。现代社会人们重新认识闲暇对于人类生存的本源意义,并在与劳动和教育的融合中寻求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涵的能力思想,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青年马克思将人的类能力和需要能力看作本质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批判了异化劳动造成的人的类能力异化和人的尊严丧失,进而考察了资本增殖带来的需要能力异化和人与人的对立。透过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马克思揭示出现代社会财富积累在人的发展问题中的悖论。他提出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人对自身能力的全面占有和日益丰富,从而富人不是占有财富的人,而是具有内在丰富性的人。青年马克思的能力思想启示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社会和谐有赖于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在大国迈向强国关键期,改革开放应在更高水平上深化和扩展;只有把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有效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所以扰扰攘攘、争论不休起源于对是非的不同认识,导致心为物役,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他关于礼教对人的异化的描述与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概括异曲同工,而其反异化方式则与马克思大不相同,本文试图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框架内阐释庄子如何通过艺术化来反对礼教的异化。庄子主张“泯是非”、“齐万物”以达到主客合一,通过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的“体道”达到与物相忘的“物化”境界,以艺术精神来超脱现实,将人生艺术化来反对异化。  相似文献   

12.
妇女组织是提倡解放妇女话语背景下的产物。在集体化这一特殊时期,为发动妇女参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农村妇女组织积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它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实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为目标,致力于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政治事务以及维护妇女利益。这些工作对当时农村妇女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妇女组织的工作职能不仅切实维护了妇女群众的利益,同时也赋予了时代特征,表现出的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民生思想。民生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他们的活动"三个要素的统一。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人的实践,目标旨归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理想民生的基本道路是:占有生产力总和,建立合理的生产关系,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全面准确地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问题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分别作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代表,由于黑格尔的综合与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和直观方法脱离实践,在历史问题上均落入了意识形态陷阱,不自觉的作了历史的辩护士。马克思以分工为线索解蔽了历史之谜,把人类发展史的嬗变与作为人类外化劳动的直观展现形式的分工相联系,透过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鄙视的工商业实践这一现实的分工活动,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和矛盾运动,展现了人类主体自身的分裂。马克思以分工为契机敢于直面历史的疮痍与丑恶,并努力在批判中开启人类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5.
抗战中期,日寇对晋西北根据地发动多次“扫荡”,并实行经济封锁,致使根据地军民的穿衣问题遇到严重困难。为解决军民的穿衣问题,抗日民主政府以发动农村妇女纺织为中心,从多渠道提高妇女劳动力素质,落实扶植妇纺的优惠政策,倡导互助变工,克服劳动力浪费,发展规模经营,鼓励民间纺织合作,增进妇女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使妇女潜藏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恢复和发展根据地棉纺业的重要力量,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相似文献   

16.
《新妇女》是五四运动时期在《新青年》及其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下,在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下,于1920年1月1日在上海创刊。《新妇女》积极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抨击封建婚姻制度,提倡自由恋爱,提倡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提倡妇女运动应当与劳动运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认为异化消费是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症候。消费从属于人、满足人需要的手段地位上升到独立的、目的性的地位,成为凌驾于人之上的控制力量。对弗洛姆的异化消费理论必须做出客观的评价,既要承认其人本主义的局限性,同时又要找出其消费异化理论中值得借鉴的合理因素和闪光的思想精华,对建设和谐社会、树立健康消费伦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劳动”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始终是一条主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继而将异化劳动概括为四个方面,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最终揭示出作为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的解放的哲学主题,凸显了以“劳动”为核心的共同体思想以及鲜明的实践哲学的思想特征。扬弃异化劳动,也就意味着共同体中对象性关系的再造。共同体之中的个体通过相互承认的劳动确立了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构建的劳动共同体中,劳动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人与人从相互承认提升到相互成就的共同体的高级形态的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马克思所谈论的异化问题不是削弱了,反而是呈现出了强化的趋势,即人与社会的全面并化。如何看待现代社会的这种人与社会全面异化的现象?异化能否消除或扬弃?在众多学者的思考中,弗洛姆的回答无疑具有代表性。虽然他已去世多年,但他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价值和理论及现实意义。即本文拟通过梳理弗洛姆异化理论的线索,再次提出异化问题的时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