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由于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一个作家的创作道路,在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当代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也是这样闯进报告文学天地里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学习写作,是从写短篇小说开始的。可是,在最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只写了一篇小说。整理所写的报告文学,却能积成这样一本集子。”(《她有多少孩子·后记》)再加上未收在集内的,以及去年发表的《请爱他》《手眼神通》《科学与爱情》《李谷一与<乡恋>》(与邓加荣合作)《痴情》等,约有近三十万字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一些作品如《高山和平原》、  相似文献   

2.
纵观报告文学之发展史,几乎所有报告文学作家及其评论家,无不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本质特征。这足以表明真实性对于报告文学的成败与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对于如何理解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以及在写作中如何体现真实性的问题,始终是报告文学争论的焦点,迄今仍有分歧。有人主张在报告文学写作中,允许作者“适当虚构”或“略有虚构”,认为这种“有限虚构”是出于艺术加工的需要而无  相似文献   

3.
报告文学贵在真实,也难在真实。写真实,不仅需要作家对纷繁的现实能有客观的认识,同时也需要作家有遵从于冷峻现实的胆识。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确复杂,往往一个人、一件事众说纷纭,真假掺之,要还庐山真面目,就很不易;另一方面,它面临着至今也还存在着的许多人为的“禁区”。在那不能说真话的年月,它被视为大忌。所以世界著名的捷克报告文学家基希就说过:报告文学是一种有危险的文学样式。就是今天,我们也不难理解那“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曾写出一系列干预生活之作的刘宾雁,为什么说出他搦管援笔,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横跨新闻和文学的界河,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体式。这种文体最先是在西方繁衍起来的,其滥觞可以追溯到上一世纪甚至更早些时候。不过,它在我国繁兴起来,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则还是在三十年代。这得力于“左联”的引进和提倡。从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报告文学追随时代的脚步,表现了民主革命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充分发挥了应有的战斗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为报告文学的繁荣创造了充分条件。三十多年来,报告文学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也遇到过不适当的干扰,以致出现艰难和曲折,但总的说来,它是在大步前进的,取得了巨  相似文献   

5.
昨天当报告文学刚刚呱呱落地,来到人世间时,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个“毫无价值的”小不点儿,且不说资产阶级对它不屑一顾,连我们队伍中的人对它的作用也都发生怀疑。高尔基曾劝一位作者去写特写(报告文学),这位作者犹如面对第一辆出现的火车的人立即给高尔基回信道;“我因为创造力的昂扬而全身发抖,您却劝我试写特写,这是开玩笑吧?”在这位作家看来,报告文学是个劣等的文学样式,写它不需要创造力。在苏联,有位作者曾因写过一篇很有名的长篇小说而一鸣惊人,这本书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后来有人请他写一篇重要的关于当前迫切问题的报告文学,他说:“感谢上帝,现在我已走到一条大路上来了,我可以不再写报告文学了。”这二例,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对刚出土的报告文学的误解和冷淡态度的缩影。但是,报告文学却并不因此而夭折,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报告文学异军突起。她拥有读者之多,社会反响之大,使其他各种严肃的文学样式都难以望其项背。报告文学之所以交此好运,其奥秘也简单,那就是她的家族中发展起一个新成员,即所谓“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或曰“全景式报告文学”。“社会问题”的提法,是指其内容的特点,“全景式”的提法,是指报告文学家视角的特点。这一类报告文学所表现的不再是某个特定的人物或某个事件的过程,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表现一个为千千万万人所关注的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或伦理,或心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目前受到读者们青睐的,往往不是报告文学家族的一般成员,而恰恰是这位后生可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7.
真实性问题是报告文学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把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报告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因而伴随报告文学发展过程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停止过,但直到今天,对真实性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结论,原因是人们只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所包含和所能达到的绝对程度,而很少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相对程度。其实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脆弱的,有限的,相对的,“在报告文学中没有绝对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简单回顾我国的报告文学是“五四”运动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1919年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的《旅中杂感》、《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1920年发表在《劳动音》上的《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1923年、1924年瞿秋白写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1925年反映五卅运动的茅盾、郑振铎、朱自清、叶圣陶写的一批作品。这些游记和纪实性散文,可以看作是我国报告文学的萌芽和开端。而报告文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则是三十年代初由于左翼作家联盟的积极提倡和组织的结果。当时,在左联的倡导下,  相似文献   

9.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想就茅盾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我想这对于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成就,了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都是有所裨益的。一首先,茅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是决非偶然的。这可以说是由于他那坚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全面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茅盾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建筑在雄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积极提倡新文学。在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里就提出了“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人生”不是一家一户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是“特殊阶级”的人生,而是“平民”的人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生。进而他又指出“文学是时代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他要求文学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  相似文献   

10.
素以文学上的“轻骑兵”著称的报告文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但目前有人过分强调其文学性而轻视其新闻性,甚至说:“报告文学的特征,与其说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不如说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这就把新闻性排除于它的基本特征之外了。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呢。?举者略抒己见,以期教正。  相似文献   

11.
论丘东平的报告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丘东平对报告文学的贡献 “报告文学”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1930年5月1日出版的《大众文艺》(沈起予著《法国的新兴文坛》一文)。左联成立后曾大力提倡报告文学,然而它正式在中国确立地位,成为新文学的一个分支,却还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是中国的新文化中心,大部分新文学作家都集中在这里。“一二八”淞沪抗战把所有的作家都卷进了民族解放的战斗洪流中,他们不仅参加了当时最进步的反日团体“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担当了一切宣传工作,丘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思想内涵是文本的灵魂,那么,样式、体裁则是其躯体、生命。长时期内报告文学徘徊于文学与新闻之间,居于“亚流文学“的地位。新生代报告文学作家群以独立的文体规范、美学意识为基石,更新报告文学的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结构,突破既有报告文学叙述模式,使之作为日臻成熟的文学样式,在文坛勃兴。  相似文献   

13.
制作报告文学标题是写好报告文学的画龙点睛之笔.好标题不仅有利于读者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思想内容,而且能增强文章表达的艺术性.本文专门讨论报告文学标题的制作要领,以求对报告文学标题的制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李显福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韩一一1990年,在重庆举办了一次“李显福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重庆市副市长窦瑞华、市政府副秘书长贾培基发言对李显福的创作作了高度评价,与会者指出他“以出神化微之笔把我们带入天使不能涉足之地”,这标志着他从“四川十大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八年,茅盾写了一篇《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文章,批评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在技巧上低一级的看法,并且指出:“伟大作品也即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①几十年过去了,茅盾的论断一再得到了证实.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七年的时间里,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报告文学队伍人才济济,报告文学园地奇花竞放.现在,这枝文学新花,已经毫无愧色地独立出来,在艺术技巧上也日益鲜明地表现出它独具的特色.一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艺术上最大的突破,表现在刻划人物方面.这个问题尽管至今尚有争议,但它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而报告文学却因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它常常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告.早在我国报告文学的初期,茅盾就指出:“‘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②钱杏村在我国第一本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序言中也说:“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他们的这些论断与过去报告文学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无论是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是我国后来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都是以报道事件为主的.有些作品,如《包身工》,虽然也花了一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报告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长足的文学部类。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报告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有异军突起之势,这类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真是盛况空前;其锐利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已经在当前的四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艺术水平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报告文学开始作为一种成熟的文体,从散文中“脱胎”而出,取得了无可争议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7.
报告文学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它的议论性。高尔基和波特伏依早就指出过,为什么小说、戏剧、诗歌也可以议论,却未形成特性,而报告文学则不仅允许议论,还将这作为文体的规定特征,并予以鼓励与提倡呢?原因大概有这几点:①报告文学是由新闻脱胎而来,还带有明显的新闻性或准新闻性,所以新闻所要求的鲜明的政治性和较高的思想透明度,它也应该具备;②报告文学要求材料的真实,作者对笔下的人物、事件、生活图景都不能虚构与任意想象,所以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倾向融汇到经过概括加工的典型化的环境与形象中去,它是在“显示生活”而不是只“叙述生活”(巴克语)。明确些说,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我们过去对他在报告文学领域的活动及其杰出贡献,一直未能给予应有的注意和恰当的评价,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本文仅以笔者能够查阅到的史料,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研究者。报告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在瞿秋白的文学创作中,报告文学创作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他是通过写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开始早期文学创作的。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主要是在旅苏期间描摹革命胜利后苏联的“社会的画稿”及记录个人“心弦上乐谱”的过程中,他认真钻研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19.
徐迟同志是擅长写报告文学的老作家。他曾经说过,报告文学的任务是“迅速地,灵活地,勇猛地出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前敌后侧翼,突然出现在生活的激流中,突然出现在正是人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①《哥德巴赫猜想》一发表,就激动人心,反响强烈,其原因也正在于它是完成了这样任务的一篇报告文学:它在我们生活的激流中翻起雪浪,在  相似文献   

20.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已经展开了,到了六十年代,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报告文学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而“真实性”作为没有解决的问题遗留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在继续着。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对于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