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周密是宋元之际著名的文人,著作丰富。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都有名气,两种文体之间因为渗透了周密的文学思想、生活经历,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共同之处,比如:崇尚自然、工于炼字造句、善用事、追求清雅之美,创作技巧和风格上诗、词作品间也有互相影响的地方。但是,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尤其是周密严守词自是一家的观念,导致他的诗、词所表现的范围有明显区别。周密诗、词作品中体现出的互动与不同,与南宋晚期文坛对诗、词的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诗界革命”是19世纪末为了革新诗歌而提出的重要口号,吸引诗坛不少人参与其中。但是,“诗界革命”的参与者们所创作的词,却很少受到这一口号的影响,他们似乎也并没有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词,因而使得当时已经成为抒情诗一种的词,没有像一直以来的趋势那样,力图与诗歌同步发展,而是有所疏离,甚至“缺席”。这一现象表明,即使表现全新的内容,词仍然大多沿用传统的语言要素,而这些要素,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具有一定的惯性,构成了特定的语码。由此看来,即使在词的诗化已经日渐成为趋势时,词坛上坚持诗词之别的力量仍然非常强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词在总体诗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北宋中后期词人贺铸词中呈现出“诗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题材的“诗化”和表现手法的“诗化”。题材的“诗化”,包括抒怀词、怀古咏史词、思边词和悼亡词,这些词对宋词对题材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表现手法的“诗化”,包括比兴手法的运用、化用唐人诗句入词和运用典故等方面。在北宋中后期沿着苏轼开辟的“以诗为词”的道路进行创作的众多词人中,贺铸的创作成就是最突出的。贺铸词之“诗化”,对其词多样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词之“诗化”及其“诗化”后的豪放词对南宋辛弃疾及辛派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评论界,伊塔洛·卡尔维诺被公认为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作家。在小说的诗化方面,他将诗歌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打破了二者间的界线,实现了二者的交叉与融合。这一创作追求对中国作家王小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诗歌中富有音乐感的节奏、韵律运用于小说创作;二是语言的诗化;三是让诗歌直接进入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评论界,伊塔洛·卡尔维诺被公认为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作家。在小说的诗化方面,他将诗歌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打破了二者间的界线,实现了二者的交叉与融合。这一创作追求对中国作家王小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诗歌中富有音乐感的节奏、韵律运用于小说创作:二是语言的诗化:三是让诗歌直接进入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词作不多且良莠参差,但其词作无论就涉及题材的丰富性及创伤风貌的独特性,特别是禅语词所占比重之多来说,在王氏以前并不多见。王安石填词是他词学观点的具体实践。王安石主张回复“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的创作道路,是东坡以诗为词的前奏。王安石的词学观点是建立于其诗化创作心理基础之上的,这是王安石词风诗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受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动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观念越来越注重表情达意等及物性、实用性功能。为了抒写时代变动所产生的新情感、新经验、新内容,诗歌中出现了不符合中国古典诗歌诗体规范、审美规范的新语句、新意境、新文体等"非诗化"因素,产生了突破、反叛古典诗歌传统的趋势。然而在"非诗化"的同时,诗歌革新者们还要考虑其创作是否是"诗"的问题,因此不断地提出各种诗歌审美标准,对其创作进行"诗化"规约。晚清的"新学诗""新派诗""歌谣体诗"中"新学""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的矛盾,"五四"时期的"以文为诗""以白话为诗""诗体大解放"所受到的指责,以及1920年代新诗人对"白话诗"艺术缺失的"检讨",努力重新为新诗"立几条规则"等现象,无不是这一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秦观的生平和创作研究中,以省亲为名义的越州之行有几个节点值得关注。首先,越州之行为落第后处于情绪低谷之时的诗人提供了一个驰骋文才的平台,使其在频繁的登临宴游、唱酬活动中找回了早年豪迈自信的感觉。其次,越中山水和人文都给他应接不暇的感受。众多宴游唱和、登临怀古的次韵诗,体现了诗人早年以诗赋见称,擅长"对客挥毫"才情横溢的一面。另外,秦观词名之远播与越州之行不无关系。此行不但是怀古词创作之发轫,也影响着恋情词的广为传诵。怀古词体现了以"数典"为特色,多"故实"的初期特色;恋情词创作则渐入佳境,并开始引起文坛的联翩关注。  相似文献   

9.
朱敦儒的词有着非常突出的个性特征,世人称之为"希真体"或"樵歌体"。他的这种词风是通过苏轼这个中介,以白居易闲适诗的诗歌精神为旨归而形成的一种似苏更似白的词体特征。这种风格特征在南渡以后许多词人皆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尤以朱敦儒最具代表,究其原因是诗化与隐逸精神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论"希真体"     
朱敦儒的词有着非常突出的个性特征,世人称之为"希真体"或"樵歌体".他的这种词风是通过苏轼这个中介,以白居易闲适诗的诗歌精神为旨归而形成的一种似苏更似白的词体特征.这种风格特征在南渡以后许多词人皆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尤以朱敦儒最具代表,究其原因是诗化与隐逸精神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旺都特那木济勒及其子贡桑诺尔布是清代末年的王公贵族和朝廷官员。在文才上,父子二人均才华横溢,诗词造诣颇深,用汉文创作了大量诗歌,是文名卓著的蒙古族诗人。旺都特那木济勒的《如许斋集》共创作有一千二百二十四首诗词,贡桑诺尔布在诗文上颇有成就,著有《夔庵吟草》。父子二人诗歌均不同程度受到唐宋诗词的影响,旺都特那木济勒在诗作中多使用唐宋诗成句,步韵、和韵及仿效唐宋诗,娴熟运用汉语诗歌技巧。受乃父影响,贡桑诺尔布也多有对唐宋诗的仿效的诗作,其词有稼轩词风。  相似文献   

12.
试论林徽因诗作的"建筑美"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创作与建筑艺术的交叉问题,揭示了建筑学知识的厚重积淀,使林徽因的诗歌既有对新月派建筑美的主张呼应的一面,更有突破和创新的一面.其突破和创新既体现在诗形的建构上,也表现在诗歌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深层交错上.  相似文献   

13.
孙光宪的词创作在晚唐五代词坛不仅数量是最多的,同样也很具特色,他的词中洋溢着勃勃生机。无论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极富个人风格。在遣词造句方面,孙光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上;在布局谋篇方面,孙词跌宕起伏,一唱三叹,人物形象塑造真实生动。在词的诗化进程中,孙光宪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朱彝尊是清初文坛一流大家,作为诗人他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作为词人他是浙西词派宗主。出仕清廷是朱彝尊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选择,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中重要的转折点。出仕清廷对朱彝尊的诗、词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仕后,朱彝尊的诗歌风格发生巨大转变,与此同时,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王维写山水园题材的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其他诗人。历代诗评家们对王维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多持肯定态度,但在如何看待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这一问题上,有的看法并不合理。由于他的集子中有一些讲论佛理的诗篇,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等,这便形成了一种误会,似乎王维的诗歌即是佛理的诗化和图解,即使  相似文献   

16.
诗与思的另一面是诗与音乐 ,它们都是时间艺术 ,其时间存在不是物理时间 ,而是现象学所谓的本源性时间。诗歌语言是处于先验音乐结构中的语言 ,这种音乐结构渗透于诗歌的各个层面 ,首先是其语言音响的音乐性组合 ,体现为诗歌中的声韵 ;其次是通过语义揭示的神韵流动的生命空间 ;最终归于寂静 ,进入老子“大音希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苏轼运用“诗心”创作了大量的诗化雅词。这些词既以词言志,表现了经世事功的儒家诗教观,又传递了力图排遣和化解人生之忧和经世之悲,崇尚老庄任道逍遥、追求高蹈隐遁的思想,还体现了一种不随物悲喜、随缘自适的佛禅理达之境。审视苏轼诗化雅词的心路历程,可以正确体认苏轼调和三教而显现出来的圆融、通达的独特文化性格和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18.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多少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作品的创作中作者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创作手法来体现主题思想,同时也运用了诗化意象张力使作品叙述层次丰富。对小说中的诗美的具体体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也对小说中意象、隐喻、象征手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唐文人中,刘禹锡的士大夫情怀是很突出的,因而其诗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同样影响了他的词创作。政治生涯的受挫,使得作者选择了词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他的词表达了贬谪生涯的感受和思考,也充溢着对人生事物的哲理化思考。作者虽然明确提出依曲拍为句的词创作理念,但其创作实践依然还是以齐言为主,韵律上也和近体诗创作相类似。这些因素使其词有着明显的诗化倾向,但这并不是词人在词创作上的新探索,而是与他的士大夫情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宋初政坛名流、部分学白的代表作家田锡,其白体诗作既有应制唱和、赠友闲适等典型的宋初白体诗诗歌题材,更有反映现实政治、表达理想抱负、浸透人生感怀的政治讽喻诗与咏怀伤感诗,这些大大开拓了宋初白体诗的题材范围. 在诗歌风格与艺术追求上,胸襟开阔的田锡表现出转益多师的印记,既有豪健深沉、哀婉缠绵的一面,还有清丽流畅、闲适平易的另一面. 此外,诗歌语言上,平易清新与含蓄精健并存;诗歌体裁上,古体与近体平分秋色等等. 这些都是对当时以二李为首的馆阁翰苑词臣及其以徐铉为代表的南唐降臣的白体诗歌创作的极大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