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老子在论证他所推崇的"道"的过程中,也阐发了一些对古今的看法.这包括他对古与今的理解和评价,还包括他对古今发展变化的认识.由于老子是从"道"这个角度来理解古今问题的,因而老子的古今观也显得有些特别.除了这个原因,老子古今观的形成还应该和他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的史家身份乃至怀古的民族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古今字研究往往对部分古今字的性质判定存在问题,对古今字的历时发展情况缺乏细致的描写。简帛文献对于古今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表现在为判定字与字是否构成古今字关系、今字的形成时间、古今字的更替过程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孔德凌 《兰州学刊》2007,(9):201-204
<毛诗传笺>作为郑玄的代表注作之一,展现了郑玄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郑玄借助于对文字音、形、义的综合考察,以广博的文献知识为基础,以丰富的训诂经验为依托,深入了解<诗经>中文字的含义,进而能准确确定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辨别古今字、假借字,对文字训诂作出了贡献,从而使人们对<诗经>的理解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4.
张荣翼 《中州学刊》2013,(1):167-171
图像话语虽然以图像作为表达意思的中心,但它并不排斥文字。与文字话语相似,图像话语在表达中也具有语法,这一语法体现在图像信息表达上的规定性和逻辑性。与文字修辞相似,图像话语也具有修辞特点,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隐喻方式表达出来的,把握这种特点有助于理解图像的含义。图像文化对文字文化构成了巨大冲击,从作家创作、作品发行到读者阅读、批评家的阐释发挥,图像文化都在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李君 《广西社会科学》2012,(11):175-178
20世纪30~50年代我国大学国文教材在编写上体现出四个特点:在排版方式和文字使用形式上与1978年以后的教材不同;教材只由文选构成,单篇课文的组成内容不丰富;部分教材选文体现出古今兼顾或中外兼顾的特点;1949年至1950年出版的教材与之前的教材在政治色彩、中外文选、古今文选方面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6.
简论冯友兰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建宁 《学术论坛》2001,1(6):30-33
对文化哲学的阐述,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冯友兰的一生致力于解决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他肩负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历史使命,从别共殊的思维方式出发,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7.
目前普通语言学理论中对“文字”的定义 ,是以西方语言文字的关系为依据的。西方文字的拼音形式 ,适合西方词形屈折变化的语言 ,文字通过记录口语来表达意义 ,是依附于口语形式的。而汉字的方块表意形式 ,适合汉语形态简单而含义丰富的特点 ,文字直接传达意义 ,独立构成书面语言 ,不依附于口语。中西文字的这种差别 ,本质上是文化的差别。因此 ,汉字的文化定义应该表述为“汉字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而普通语言学也有必要重建文字理论 ,摆脱长期以来狭隘的“语音中心论”。  相似文献   

8.
建立历史的观点,首先要懂得词的结构古今不尽相同,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古汉语中的很多单音词因为经常在一起连用,在后世或现代汉语中形成了复音词。也要了解古汉语中复音词也有一定的数量,不要以偏概全,把复音词拆为单音词。其次要懂得词义演变,古今不尽相同。有些词的意义自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大多数词的古义和今义有差异。因此在训释词义时,既不能偏离语言的时代性而任意以今义说解古词古语,以今义为古义,也不能偏离语言的时代性而任意以古义说解后世的语言,以古义为今义。  相似文献   

9.
毛冷蕊 《江汉论坛》2008,(6):131-134
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与斗争.由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必然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导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失衡.减少中西方文化冲突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降低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实现文化有限流动.为此,必须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和表层文化要素的适当流动,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异构是汉字中一种很重要的文字现象.在睡虎地秦简中,大部分的字形结构都比较稳定,具有异构关系的单字数量不多,这表明文字的使用在战国末期秦系文字中已趋于成熟和规整;部分汉字兼具古文字的特点,存在构件的相对位置不稳定、构件的通用和混同等现象,这显示该文字处于古今文字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