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文化态度及其评价,是传媒批判理论共同的新闻传播观基础。传媒批判理论对新闻传播本质的认识可以概括为:新闻传播是对人所有方面的生存状态进行思想覆盖的意识形态传播;在媒介商业化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具有娱乐化、消费化和市场化属性。结构主义、符号学影响下传媒理论的新闻传播活动分析,仍然表现出社会批判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等的深刻影响。传媒批判理论的新闻传播观,建立在对更高层面社会现实关系的把握中,同时,又表现出某种媒介与文化传播的虚无主义倾向。它通过结构分析、符号分析和话语分析,对媒介新闻传播的负面现象和消极影响做出批判,有些结论是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2.
刘蒙之 《理论界》2009,(8):168-169
本文参照杰拉德·米勒1978年提出的人际传播研究的情境、发展、规律和规则四种视角的分析框架,对20世纪的西方人际传播理论版图进行了描绘,并梳理出每种研究视角的代表性理论成果.西方的人际传播理论成果对我国学界从事人际传播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际传播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伊尼斯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理论奠基者,其传播理论主要由传播偏向论、媒介决定论、西方文明危机论等核心观念构成。这些传播观念渊源有自,是在继承前辈理论家传播思想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对伊尼斯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这些理论观念的学术渊源和思想谱系,对深入理解伊尼斯的传播理论,给予其合理的学术评价与学术地位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目标,同时要求借助网络红利做好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工作,因此“理论掌握群众”“群众掌握理论”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三维需要共同规定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效进行。正因对满足思想武装需要、生活实践需要和国际传播需要的追求,“理论掌握群众”“群众掌握理论”和“讲好中国故事”便构成了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的新途径。结合上述三维需要,以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途径、传播内容等要素为着眼点,剖析当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的现实实践,并进一步抽象出具备可借鉴性的具体途径。借助网络时代的特点与优势,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着力优化三重途径、努力实现三种需要,将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传播效果:假设性效果观的理论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效果研究首先以准确界定“传播效果”为前提。以往 ,传播学界将“传播效果”仅仅理解为一种传播的经验事实或具有经验事实效准的事实存在。究其本义 ,效果研究是借助一定的理论假设 ,对所欲观察的传播行为或事件进行的理论证明活动 ;传播效果是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和论证关系存在的前提下 ,对于针对一定的传播现象所提出的假设性效果观进行证明所得出的结论。假设性效果观强调了效果理论的优先性及其跨文化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君喜 《人文杂志》2006,(2):134-139
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化、文化分化不断加剧。在此基础上,传播分化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就我国传播学研究领域而言,传播分化是一个新问题。研究者虽然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大众传播分化的现实,但对传播分化的内涵,以及由传播分化所引起的传播冲突、传播失衡等问题,显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尚需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本文对传播分化的基本内涵、传播分化的形态及现实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红学领域,现代传媒使红学研究格局趋向于多元化。这一趋势客观上要求对我们运用现代传播理论对红学进行学理研究。为此,本文通过引入现代传播理论,对红学观念的更迭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戴瑞 《理论界》2013,(8):158-160
冷战结束后,第四个《洛美协定》和《科托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欧盟对非援助进入附加政治条件的新阶段,从单纯的经济援助转变为经济、政治、社会全方面的援助,强迫非洲进行民主化改革,建立了规范传播式的援助机制。本文通过对这两个援助政策的分析,从规范传播理论的视角研究欧盟冷战后对非援助的调整,总结欧盟的规范传播机制,并从规范传播条件这一理论层面分析欧盟在对非援助中规范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受到了业界和学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相比传统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在"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叙事文本的传播多样性"、"叙事立场的民生大众性","叙事传播过程的丰富具体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传播叙事优势。本文引入叙事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对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传播叙事进行探讨,以期不断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和品位,进一步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为电视新闻传播叙事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对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广告传播理论的批判研究领域,一直缺少一种整合性的理论研究构想,而话语分析作为一种应用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广告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以话语分析为理论背景,从话语的角度研究广告传播中的本体问题,提出广告话语的定义和基本构成成分,概括并分析了广告话语的五重特性,并从广告话语符号的结构体系、意义系统、生产传播、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其理论建构提出初步的研究设想,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进行了梳理,在回顾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运用音乐传播学理论,对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化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朱晶  姜雪峰 《社会科学》2023,(7):35-44+98
公众的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悖论,公众的社会认知、群体价值与对科学的信任之间的复杂关系,新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在传播时遇到的认知偏见和认知公正等难题,极大地挑战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和新的参与科学模式。科学传播困境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与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问题,需要科学哲学的理论框架和参与式的科学哲学的研究协助解决,并且优先需要对科学传播中的哲学问题以及科学哲学的传播问题进行元哲学的思考。科学哲学的理论视角不仅可以介入科学传播的核心问题,比如个体认识论与信念辩护、认识论信任与权威、群体认识论与认识论负担等;传播科学哲学同样可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哲学参与科学传播研究时,应该整合经验研究和理论框架,与其他学科一起诊断科学传播中的问题,从单一的描述性分析拓展到探寻机制解释,介入科学传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在作者最近所编译的<传播理论的亚洲视维>一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和基础之上.文中尝试以"后现代"、"后美国"与"复古求变"的交叉视角,对目前已经在国际上出现、并在逐渐发展扩大的传播理论的亚洲中心学派进行引介.作者除论析该学派的学术背景宗旨,及其对既有传播理论欧/美中心的批判性反思、受现当代新儒家思想润泽等之外,也展示了该学派在充分意识到亚洲复杂性基础上所开展的、对传播理论亚洲共同性的探求.最后,全文以简要述论该学派主要学者们提出的建构性的亚洲中心传播命题和模式及学派的发展前景作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以赫尔巴特教育学派理论为主的西方教育理论借道日本传入中国,由此引发了中国引进西方教育理论的第一次高潮,其中留学生尤其是留日学生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创办刊物,翻译或自编教育理论著作等方式,热情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不仅成为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主要中介和宣传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号手,而且也成为实践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先行者。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引进,对我国20世纪初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当时的新式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留学生们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功绩应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洛文塔尔针对大众传播条件下出现的文艺转型现象以及当时各种文艺研究方法的不足,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框架,植根于批判传播理论、综合批判理论、传播理论和文艺社会学等建构了一种"理论力场",把文艺传播活动中各要素都放到"理论力场"这个既冲突又融合的场域中进行综合研究,从而超越了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双峰对峙的理论困局,开创了文艺传播研究的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文艺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阐述了翻译传播理论对翻译的诠释,指出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翻译即传播。运用翻译传播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来分析翻译过程,关注影响翻译过程的诸要素,分析解读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本质是其大众化传播的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土壤。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需求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要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和时代化;传播必须选取有利于受众接受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应从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读者传播与接受在作用于新诗创作的同时,影响着新诗问题的提出与理论建构。在百年新诗传播接受过程中,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相互依存、对话,在冲突与融合中思考新诗建设问题,生产出不同类型的诗学文献,构建出具有传播接受特性的诗学理论;新诗传播接受媒介的现代大众性,致使现代大众传媒性成为新诗学的突出特征与理论品格;百年新诗传播接受语境制约着新诗理论的生成、建构,使新诗学具有鲜明的语境化特征。传播接受作为主体间的一种对话行为在赋予新诗学以丰富的现实感、时代性的同时,却使得一些重要的诗学命题未能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弱化了新诗学的理论色彩与体系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山东财政学院大学生的5000份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实际运用情况、信仰情况以及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为高校推进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环境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传播学研究在政治传播学学科基本理论、政治传播的范畴和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学者们对政治传播学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政治传播学学科体系,拓展了政治学研究领域和方法,也为促进政治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善、理论高度不够和基本概念不清晰、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等问题。政治传播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学术界应在构建本土化的政治传播学科、网络政治传播和国际政治传播等方面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