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老年人》2014,(7)
正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奉行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始终把"成为帝王师"、"致君尧舜上"当成人生的最高理想,因而总是想方设法进入官场。然而,在民国时期,有一批学人则把官位看得很淡,不但不主动求官,而且对送上门来的"乌纱帽"也一概拒绝,表现出难得的淡泊。教育家吴稚晖头上有很多头衔,如中央监察委员、中央评议员、总统府资政等等,但这些头衔都是挂名的虚衔。吴稚晖有一个原则:可以接受虚衔,官场的实职是坚  相似文献   

2.
纵与横     
清人龚自珍,尽管在鸦片战争前一年即已辞世,但与当时承接乾嘉余风沉溺于“注虫鱼、吟风月”的学人不同,更与官场上那些整日文恬武嬉的庸俗官僚有异,他以诗人的敏感,率先呼吸领会到历史社会即将沧桑巨变的时代气息,强调“尊史”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官场的称呼     
如今,官场的称呼真是五花八门。且不说把副职称为正职,把局长称为“局座”,还有称“老板”、“大人”的,还有像黑社会称“大哥”的。如此种种,很能看出官场的风气,当然也能看出某个人的道德品质。官风不正,何以治吏;吏不能治,焉能治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当前正在开展“先进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大学,有一个办学思路,叫做“官产学研”,意思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产学研一体化。在这种思路下,官、产、学、研成为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思路下,一名教授,很容易地跨越官场、产业、教育和学术,而且似乎每种角色,他都会拿捏得很准;也正是在这种思路下,教授头衔可以授予官场的领导,也能授予产业的老总,一点也没有过渡,还被认为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而在真正的学术、真正的教育看来,这种跨越,这种多重角色,是对教育和学术的亵渎,结果是不伦不类。  相似文献   

5.
“三驾马车” 李真又与乙和吴庆五,建立了政、企商结合,权、钱、利互动的“社会机制”,跟“家庭机制”相响应,谋取私利,聚敛钱财。 吴庆五原来也是秘书,政治上是会很有前途的。但是他不想在官场混了,决定下海经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厌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你整我,我整你。说穿了,我对目前的官场已经失  相似文献   

6.
我们身在职场,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你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很久,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可是,你的上司迟迟不给你加薪,也没有给你升职的意思,眼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都“加官进爵”了,你是干着急,没有办法。总不能伸手向上司“要官”吧?其实,只要你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当“官”的条件,你就可以向上司“要官”。当然,“要官”是要讲究艺术的,不能太直截了当,否则会被人认为你“狂妄自大”。我们还是看看古人是怎么“要官”的吧。 晋朝时,有个叫罗友的人,家里很穷,他便投奔到大司马桓温手下做事。罗友很有才学,也颇得桓温…  相似文献   

7.
当官要靠“政绩”升迁,政绩“要靠”形象“反映,这似乎成为中国官场的一个病症因此,就有了这样的个别官员,为了自己的升迁不惜将扶贫款用于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为了自己的安逸,利用权力来营造豪宅别墅。有人把它称为中国的“官场经济”,而这种经济的背后又是什么? 于是,人们就会问:发生在河南卢氏、安徽阜南的“形象工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什么?江西乐安的豪宅别墅又是如何盖起来的?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为民项目何时不再仅仅是“形象工程”?  相似文献   

8.
找个位子坐     
一个在社会中不能给自己定位的人,注定要过飘泊的日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追逐权势一直是许多人的最大兴趣和终极目标。于是,能读书的哪怕“头悬梁,锥刺股”也要熬到金榜题名,不能读书却有财富的则去捐个官,似也能光耀门庭。从一品大臣到七品芝麻官,笼罩在不同位子上的光环有时诱发着飞蛾扑火,有时还散发着血腥气息。在民间,位子也是马虎不得的,摆酒席谁上坐谁下坐是要讲辈份的。古老的传统延续至今,依然有大行其道的市场。然而,现代社会的开明却带来一个更普遍性的问题;那些既不想在官场上争宠,又不愿在父辈的荫护和束缚中…  相似文献   

9.
首先声明,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不得不使用“中国学术”一词。今日中国到底有没有学术,或者说“中国学术”到底是什么,是大可质疑的。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中国“学人”的官欲太强,所以很难说存在着真正的中国学术。 那么,什么是“学人的官欲”?  相似文献   

10.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凡官场上混迹多年的大贪小贪一定深谙此中之道,在反腐步步为营的大环境下,只进不出的原始操作渐渐成为“过去式”,为降低腐败风险,披上伪装上阵已经成为贪官们的惯用伎俩。除了在大会小会上苦口婆心地“讲廉”秀一把,有时候还得花点成本去“买廉”。原宝鸡市公安局局长范太民在接到某个体户为表示感谢送来的3万元存折时,当着监察室主任的面,  相似文献   

11.
李霞 《老年世界》2011,(21):44-44
排座次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代,主要以座位的朝向来决定尊卑。官高者居上位,位卑者处下位。秦汉以前,人们以右为尊,称为“尚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云:“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即蔺相如的位置比廉颇尊贵。“左迁”有贬官之意,如韩愈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就讲了被贬潮州的经历。  相似文献   

12.
乌纱价几何     
乌纱价几何黄复初未曾想到,二十世纪末了,有人还在做乌纱帽的买卖!新华社报道说:犯有贪污罪的孟永明靠行贿买“官”,当上了县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县委书记郑泽生等人卖“官”,结果反而丢了官。这是发生在山西省汾西县前后关联的两件事。县里的反贪局局长,一个科级官...  相似文献   

13.
若说有“铁路病”,还真是“体制病”。国有的、垄断或准垄断的企业,官不像官,民不像民。当受到批评时,它是官,吃不得批评的;当运行困难时,它是民,委屈得不行。  相似文献   

14.
“这里的乡亲太好了!”“我们永远也忘不了为救助我们而被洪水吞没的陈大伯!”从浙江缙云县来澧县官垸乡从事养殖业开发的朱明献、朱李津一家,回忆起遭受洪灾而被救助的情景,泣不成声,感激万分。朱明献、朱李津是去年9月到官垸乡西洲垸来养鱼养鸭的。他俩共承包土地...  相似文献   

15.
名片杂谈     
中央电视台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黄宏和侯跃文表演的小品《打扑克》荣获金奖。小品中两个人物,各拿一把名片,你出一张名片,我打一张名片,互相根据名片中的职务高低和职权大小,你管我,我管你。形形色色人物尽在其中。通过打名片游戏,揭露、讽刺了当前社会上的某些不正当的人际关系和被扭曲了的价值观念。二位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实在令人捧腹而又发人深思,真可谓:小小“扑克”牌,人生大舞台,生旦净末丑,是谁谁明白。小小的名片,何以有如此大的社会效应?本来名片古称“名刺”,最初是“削木书字”,上写姓名,用以官场拜谒,攀…  相似文献   

16.
社会是由各种“游戏”所组成,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游戏”之中。这里所谓的“游戏”即“博弈”。社会设计了很多“帽子”,这些“帽子”是为我们准备的,那便是我们常说的“头衔”。例如,官场有各种“长”——部长、局长、处长、科长,学位有各种“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界有各种“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这些“帽子”是有光环的。还有许多谁也不愿意戴的“另类帽子”,如“贪污犯”、“贼”,改革开放前的“地富反坏右”分子等。古代,囚犯的脸上曾被烙上特殊的标记,当今的这些另类“帽子”是现代社会为另类人准备的标记,戴上这些另类“帽子”的人的身份也比正常的人要低,获取资源的量不如正常人,更不能与戴着光环“帽子”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17.
古人的雅骗     
官场上有“雅贿”一词,收藏界则有“雅骗”一说。
  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但他平生“三不卖”:“贪官、奸商、小人休想得之”。一次,板桥路遇一落拓老者,见言语投机,便应邀做客。进门见大门上悬“富儿绝迹”匾,问何意?答曰:“平生寡欲,寒舍不纳铜臭之徒。”板桥暗想与己趣味相投。入室,见壁挂青藤居士徐渭的《补天图》,余壁皆空空,再问其故,老者又答:“青藤走狗爪痕也堪钦。”板桥暗喜老者竟悉自己别号。  相似文献   

18.
张理觉 《老年人》2007,(7):12-12
如今,官场中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为官不怕老百姓不满意,只怕上司和上司的上司“不满意”。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上司们的“满意”与“不满意”,才能决定他们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如果上司“满意”,他们的升迁就不会有问题,反之,如果上司“不满意”,即使已经戴在头上的“乌纱帽”也会得而复失。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喜欢用一个“痒”字,伊拉克的自杀性爆炸是美国之“痒”,法国、荷兰的全民公决否定“欧宪”成了欧盟之“痒”,男人不男为女人之“痒”,妻子施暴乃丈夫之“痒”,腐败是官场之“痒”,作弊是足球之“痒”……这个痒那个痒,仿佛当今世界处处发痒,现代人身上无处不痒。  相似文献   

20.
权力向“官场”逆流 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中,我国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政府对资源的高度集中和掌控,促使权力向“官场”的逆流。从现代民主法制的原则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民主化的进程本来应该是逐步扩大基层的民主自治、扩大公民社会的权利。但从实践来看,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