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影响大众传播的制约因素和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来看,"受众中心"论只能是一个乌托邦.大众传播的走向,不是"以受众为中心",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媒介应该是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又要积极引导受众,受众应该对媒介的传播积极参与并做出及时的回应,二者在沟通、交流与反馈互动的基础上构建和谐融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军事威胁论"作为关于中国军事的一种认知思维、意图判断和话语建构,正在以意象和定见的方式在西方媒体中强势传播,使媒介话语成为"中国军事威胁论"诸多成因中的一个关键性考察节点.媒介话语逻辑陷阱、媒介话语权力失衡和媒介话语策略组合为其中的重要促成因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军事威胁的二元定型化表征陷阱在进入21世纪后呈现为媒介议题的事件化、戏剧化、常识化和利益化,加之维护性、协调性和对抗性三种媒介话语权力存在交锋失衡,虚拟与真实交织、肯定与否定并存,主流与边缘共进、合唱与独奏更替的"组合太极拳"正在挑战中国军方的媒介话语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范式伴随着对媒介本质意义的再思索而变化,网络时代对媒介重塑了人的时空感知方式的认同与受众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使媒介学研究范式发生了由"作者-文本"向"文本-话语"的转变.网络发挥着建构比较文学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但在精神文化生态失衡的大众传媒时代,网络在打破精英塑造神话的同时,也无法抵制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网络对比较文学生态话语整合与解构的矛盾,给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媒介话语是待解译的文本。媒介话语的意义生产和实现是传播者和受众共建的过程。考察悬浮于意义网络中的媒介话语意义的生产过程,可理清它的意义产生之源脉,从而更深刻地洞察传媒文化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批判视角下解构现代社会的“媒介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性视野下,现代人已无法自拔于对媒介的盲目崇拜。借助于批判理论和视角揭示现代"媒介崇拜"的实质,层层剥离出话语崇拜、符号崇拜、收视崇拜和具体表现为消费崇拜、偶像崇拜、镜头崇拜的信息崇拜等主要崇拜形式和类型,并引发对媒介"他者"和受众"自我"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与权力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传播的工具、手段,它还是特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载体.传媒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执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权力这一桥梁来实现的.媒介权力的实质是物对人的控制,它有着自己的主体性特征与来源基础.媒介权力是历史的产物,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停地发生转移.如今,媒介权力体现出由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向"科技话语"和"消费话语"位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受众身份问题既关系到媒介自身定位,也关系到政府如何制定媒介产业管理规则.在媒介企业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中,受众的身份集中体现为"公民"与"消费者"两种身份.媒介能否恰当处理两种受众观在组织中的利益竞争关系,实现组织的认知协调,直接影响媒介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效能,同时也深刻影响媒介转型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视媒介以其广泛的普及性占据当前社会传播的优势话语地位.电视媒介通过其符号的叙事与抒情形成对消费的引力,电视文化场的磁力.正是通过电视意识形态对消费态度的培养,完成了电视媒介培养社会消费态度、引导社会消费舆论的功能,即电视媒介文化通过其涵化特质对受众消费行为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播媒介正在举办越来越多针对女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和媒介展示的女性形象(影视作品、广告)的诉求构成了今天的中国"女人味"神话.用福轲关于人的构成模式的理论分析这个神话的制造过程,我们看到媒介在普遍的生物学、经济学和语言学三个方面深化"女人"的知识,又在媒介的市场营销策略中把女性的特质变成可以消费的观念和物品."女人味"神话是在接受刺激-生理刺激、产生欲望-经济刺激、表达自己-话语刺激的循环过程中"诞生"的.  相似文献   

10.
地震不仅造成生命与财产损失.还有生理与心理的创伤.大众传媒不仅要沟通危机信息、承栽创伤记忆,还要对记者的职业创伤、受众"不在场的悲伤"与幸存者的创伤体验担当心理援助的功能.传媒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传播效果如何,与传者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媒介内容生产的心理诉求以及媒介组织行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传媒文化是建构未知的受众或拥有想象中的受众的传播系统.它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为了实现其最大限度地吸引大众这一恒定目标,传媒文化建立了一整套自身的话语系统,其话语策略是:设法邀请受众"参与自我建构的过程";视觉中心主义的幻象复制;戏剧化的表演或作秀.传媒文化的这套话语系统对受众接受心理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使"观看"仅仅成为习惯;从理性堕入欲望;引发受众的戏剧化心理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文论修辞转向的大背景下,沃尔特·翁汲取古典修辞思想养分,借鉴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和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创新性地提出“虚构的受众”理论。沃尔特·翁区分口语与书面文本中受众身份和功能的差异,强调受众的“虚构”属性,凸显技术对修辞情境和话语实践者意识的重塑。“虚构的受众”理论秉持新修辞学理路,促进对传统修辞学的受众属性认知的转变,推动修辞与传播研究视域和方法的融合,构建以媒介技术影响话语实践为核心的修辞传播学范式,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3.
央视西部频道是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的电视宣传媒介.在对西部频道各主要栏目的节目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西部频道必须从媒介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受众需求两个方面着手,增强针对性、突出特色,以西部为主线双向聚合受众,并以此贯穿频道的新闻选择、节目采集的始终,多层次、开发式地报道西部.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有利于传播政治知识,培养公民政治兴趣,影响政治文化的形成;媒体对受众的政治社会化影响程度进一步加深,进而影响到受众的政治立场,型塑受众政治人格;媒体与公众、政府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政治传播链条:民众通过媒介手段表达政治立场和利益关切实现政治参与.为有效引导公民政治参与,政府应当变管理为服务,重构政府与媒介、公众之间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媒介化生存状态下,"00后"大学生呈现出生活及学习方式移动化、话语传播个性化、社会交往圈层化、娱乐和消费悦己化的新特征.过度的媒介使用也导致"0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受损、思维认知能力发展受影响和价值选择困难等新隐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媒介化手段,实施"至下而上"的教育引导策略,能进一步提升"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不仅是一个利益竞争和权力争夺的战场,而且也是一个话语的战场,这是因为话语与权力和利益密不可分——权力需要话语的传播与维护,而话语则需要权力作为其保障:压制非霸权话语,使其边缘化,凸显和巩固主流话语霸权,进而获得其自身利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话语霸权(主导话语权)发生了一系列变换与更迭,即由人类早期口语媒介时代的"老人话语霸权"、书写媒介时代的"贵族话语霸权"、印刷媒介时代的"资本话语霸权",发展到现代电子媒介时代(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民主话语霸权"。这是必然的,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嬗变(不同媒介形态具有不同的媒介偏向性)所必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叙事话语与意识形态——对女性媒介传播策略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最普及的文化载体和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将女性媒介视为一个大的特殊文本,我们尝试着从意识形态叙事与修辞的角度,对其传播策略进行文化解读,以揭示其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潜在意义。中国当前的女性媒介主要利用男权中心、消费主义、身体政治等三种叙事话语建构受众的日常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者对新媒体兴起后将消除一元中心的社会体系抱有乐观态度,但媒介的多元是否能带来话语的多元成为当下媒介研究中争论的中心,其间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女性是否和男性一样获得相同的话语权?本文正是通过对多元媒介中的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符号贬抑的分析,阐述了女性在多元媒介时代中话语权丧失的事实与原因,提出要建立理想中的和谐两性的媒介世界,关键在于女性自身应努力建构自身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被看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任是国家治理效能的晴雨表,是民众与政府之间关系的黏合剂,发挥着政治稳定器的作用.在人人持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喧嚣"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虚拟空间的"对抗式"话语,以质疑、怀疑、批评等形式消解与重构政府信任,对整个政治生态产生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分析疫情之下虚拟社群"对抗式"话语的表现形式,辩证对待"对抗式"话语,既不一律否定,也不任其野蛮生长,在"共识、共建、共治、共生"理性分析的视角下,探寻虚拟社群政府信任的"政府自塑、民众自律、媒介自控"多元主体合力再生路径.  相似文献   

20.
媒介为受众生产传播产品,当这种产品符合受众需要时,经由受众的接受而成为"现实的产品"。受众由于接受了媒介产品而被媒介生产出来,但又反过来为媒介提出观念上的生产对象。因此,没有媒介的生产就没有接受,没有接受,也就没有媒介的生产。在这个关系中,如果仅仅从受众来说,则受众既是媒介产品的接受者,又是媒介产品的生产者;既是媒介生产的结果,又是媒介生产的前提;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这是媒介批评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