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儒家和墨家都主张爱人,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二者有着质的不同。儒家“仁爱”强调“差等”,而墨家“兼爱”则强调“平等”。“差等”说顺遂人之常情,切合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宗法制社会的实际,也利于封建大一统社会的父权、君权统治,因而逐渐被一般民众所接受,也为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同和尊崇;而“平等”说不合人之常情,不切合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宗法制社会的实际,也不利于封建大一统社会的父权、君权统治,因而难以见容于后世。“差等”和“平等”这两种不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墨整个伦理学说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启蒙时期,墨家主张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代表了封建时代广大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以“非攻”为核心的和平发展思想,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诉求;在当今时代,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社会民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由我国提出的倡导国际间的和平共处、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也具有极强的思想指导性。  相似文献   

3.
战国初期,墨家从社会下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幅以“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为核心的和谐社会蓝图。围绕“兼爱”这一精神内核,墨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来阐述其和谐思想。重新发掘墨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孔子的“爱人及物”思想和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仁爱”为一切生命原则.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惜生及物和悯人爱物;二是以完善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君手人格的培养。孔、孟“仁爱”思想的当代生态伦理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伦理道德意识;有助于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够弘扬“仁爱”精神,重视生态保护;有助于培养君子生态伦理人格,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5.
墨家的尚贤治国论、崇尚节俭的政治道德观念、以兼爱为本的政治伦理与政治管理理念对当今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有借鉴意义;墨子社会管理思想对维系社会安定有特殊作用;墨家经济思想与方法可以发展成一门新兴经济学——新墨家经济学;墨家军事国防思想和兼爱思想具有国际性价值;墨家伦理思想对重建今日中国公民道德具有重要作用;墨家社会思想具有实现社会本位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墨家的“兼爱”“尚贤”以及科学、逻辑思想违背了商周以来日趋成熟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得它无法与儒家抗衡,成为正统意识形态。同时,墨家理论体系以“同”为基调,充满着许多无法克服的矛盾,缺乏内调机制;它又不能象法家、道家那样与儒家一表一里,相互补充,外调机制失灵。这些原因综合作用,终于使墨学骤衰而无法复兴。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学派提出了各自的民族关系思想。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主张有差等的"仁爱",墨家要求无差等的"兼爱",而两者同时又崇尚"礼"、"德",并共同构建了"统一天下"的目标,其异同之中具有强烈的互补性。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要做到"儒墨兼用",才能使两家学派的民族关系思想在新时代中发挥新的作用,体现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墨家兼爱观在强调“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平等观念,提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具有儒家仁爱观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现代文化理念的创造性研究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从作为“民间小宗教”的墨家那里汲取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兼爱”概念历来颇多争议。这大抵是由于对该概念的内涵理解不一所致。准确理解其内涵是解决争议的关键。“兼爱”概念的内涵,即“人人相爱”。“兼爱”与“博爱”并不等同,前者包含后者于其中;在“被爱者”的范围上,“兼爱”还优越于儒家“仁爱”。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如以和为贵,天人合德,兼爱非攻,物我同在,致虚静,道中庸等等,这些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被认同的人文精神,又是今天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主要从道家、儒家、墨家、佛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审视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这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不多,总共只出现四次,分别用在《清庙》、《大田》和《关雎》的评论中。笔者在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礼"在这几处评论中分别被赋予了"礼仪"、"礼制"、"礼制思想"、"礼治"、"礼俗"和"中和思想"等含义。《孔子诗论》通过用"礼"论诗,表达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但在具体论述时,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就诗论诗,较好地揭示了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先秦诸子所属派别的划分,自古以来就存在分歧。宋钘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生活的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威王或齐宣王时代,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宋钘既吸收和发挥了墨家的思想,又接纳了道家的学说,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博采众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赵秀玲 《南都学坛》2009,29(1):103-109
"贵和尚中"是极具中华民族个性特色的、其他民族极难复制的核心价值观;以"贵和尚中"为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极具持续竞争潜质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传承和创新;增强我国文化核心竞争力需要唤起全民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将佛教和道教视同如先秦时期的墨家,都是一种异端,它们与儒家的伦理观念是相悖的。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墨学研究的兴盛,成达师范学生王国华在比较了儒家、基督教和墨家的人生哲学之后,肯定墨家,认为墨家与伊斯兰教有一些契合之处。对墨家的否定与肯定,反映了回族知识分子能够因时而变,既能尊崇宗教信仰,又能够适应社会思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墨家思想对中国"侠义"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侠"不出于或归属于墨家,墨家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在下层民间伦理中,小生产劳动者吸纳了墨家思想中的适用成分,以此为价值选择,并影响其行为方式.近代以来,墨侠遗风和革命精神相结合,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一定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墨学一度同儒学并驾齐驱、分庭抗礼,并称"显学"。秦汉以后,墨学作为思想体系和学说逐渐消失、淹没,其终结的原因成为墨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文章遵循余英时先生内在的理路研究方法,从墨家思想内部来寻求终结的原因,认为墨学骤衰主要在于缺乏超越突破与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私观念逐渐形成,最终"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但深入分析此观念可以发现,"立公灭私"从形成之初,理论上就存在着逻辑矛盾,实践中也陷入解决不了的困境。公与私的纠结不清、逻辑混乱,对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公关思想和公关实践。《鹿鼎记》中的公关先生韦小宝,在他的思想意识中,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公关理论与行为。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孔孟儒家和由墨家发展而来的江湖豪侠一直倡导的一条伦理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特别是义与和的儒家思想贯穿了他的整个公关思想,并在实践中体现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墨家学说体系的构成 ,主要有治国的“十论”和科学、逻辑三部分。“十论”是学说的精华。由于墨家相信天 (上帝 )和鬼神的真确存在 ,所以将其学说体系自觉地建立在了天意的基础之上。“十论”当中 ,以兼爱为核心 ,其他各论则是兼爱的引申和展开。同时 ,墨家认为天意就是兼爱 ,就是利人 ,就是义 ,就是仁 ,最终用“天下之利” ,填充了政论、科学、逻辑循环的中间区域 ,将三者连为一体。墨家把学说的目的归结为利人 ,而且是利天下大多数的人 ,使得其学说体系在人文理性上的落后和迷信的一面显得相对淡薄 ,而在整体上更多地表现为人民性、合理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