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世忠 《南方论刊》2015,(2):99-100,14
客观世界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承认因果关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更迭的历史可知,存在于复杂事象背后的因果联系,正是深刻影响古代社会历史走向的基本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存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因果关系,对指导人们生活,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因果关系即原因与结果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个理解事物和预计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法则,它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极经常而广泛的运用,乃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指南和获得客观知识的重要依据。但是直至今天,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定义仍然是形形色色、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因果关系概念的定义为人们所普遍认可和采用。为考统一的途径,我们先对已有定义进行适当的归类分析:第一,先从因果关系的定义方式上看,已有定义可大体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机制型定义,它从原因导致结果的方式与机制上界…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哲学教材中,“前因后果”说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如说因果联系是“由先行现象引起后续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秩序在内的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基本含义都是把时间当做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如果人们对原因和结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前因后果上,那只是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表面特征,还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人们在同外界事物的交往中,往往会看到一种现象之后跟随着另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间的依次交替,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因果观念。因此,原因和结果作为产生者和被产生者,确实存在着先行后继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前因后果”说有它的合理之处。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前因后果”说仅仅反映了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人们的认识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上,还不能从辩证法的高度进一步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首先,“前因后果”说仅仅说明了由某一现象向另一现象的过渡,尽管一些教科书把这种过渡解释为一种必然的联系,但是并没有揭示这种必然联系的内在发生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把事物看做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我们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我们在这里看到某些特性,这些特性,一部分是  相似文献   

4.
<正> 因果关系是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表现。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现象都是由另外一个或一些现象引起的,并且它又会导致一个或一些新现象的出现。我们把引起新现象出现的现象称之为原因,把由此而产生的新现象称之为结果。因果体现了事物或现象间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实体与关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存在状态,或者说,世界上存在着实体事物和关系事物这样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 所谓实体,指的就是完整的系统,它是具有既成性、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性的事物。所谓关系,指的就是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是具有连续性、相互性、中间性的事物。实体事物与关系事物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容抹煞的,以往,人们对它们的区别的认识是不足的。实体事物与关系事物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必须学会在实体与关系的辩证联系中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苏联哲学界对作为哲学范畴的‘活动’问题加强研究,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并多次召开专题学术会议,进行讨论和辩析。他们着重探讨了‘活动’的内容在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变化,‘活动’的各种形式及其联系和区别,‘活动’的结构,等等。此外,他们还对‘活动’范畴同实践,能动性,交往等范畴的联系,‘活动’与自然历史过程,‘活动’与社会关系、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关系的相互联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不能简单的诉诸感性的直观,而必须遵循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思路,对历史规律在作客体、直观的把握的同时,还应该从主体的角度去进行把握和理解。这是因为,历史规律虽然与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性趋势,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与自然界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和实现的。在自然界中,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自然事物和现象在完全自发的状态下通过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和相互适应而形成的。因此,自然…  相似文献   

8.
杨献珍同志说:“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语,‘合二而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物是合二而一的,同‘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合二而一’,(来自方以智[明末人]《东西均》之第24頁),‘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見7月17日《人民日报》)艾恒武、林青山说:“事物是由两个对立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見[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辯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見5月29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9.
原因与结果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的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技术的多样性因果关系是科学技术领域千差万别的相互联系的多种表现形式,是各种特殊规律的内在本质关系。探明科学技术的多样性因果关系,对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规律至关重要。相对于不同角度和不同联系而言,其因果关系主要有:直接性因果与间接性因果,单一性因果与复杂性因果,量变性因果与质变性因果,可逆性因果与不可逆性因果,同时性因果与非同时性因果,统计性因果与非统计性因果等因果关系。我们应唯物辩证地分析和把握这些多样性因果关系,搞好科学技术研究,运用好科学技术规律。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博大严整的思想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对三民主义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阶级分析方法的水平上,凝固在硬化了的线性理论模式里。它阻碍了人们对孙中山思想认识的深化。本文试图用系统力法中的整体性原理、结构原理和自组织过程理论,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以求有所突破。一现代系统论创始人之一贝塔朗菲说过:“普通系统论是对‘整体’和‘完整性’的科学探索。”恩格斯也指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可见,整体性原理是系统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我们分析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正是这样一种主  相似文献   

11.
冉昌光同志在《论联系》(《社会科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一文中,提出了需要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学说的研究,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他在什么是“联系”,“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以及怎样理解恩格斯的“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等问题上的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什么是“联系”? 冉文说,“‘联系’所反映的是各种事物、现象、过程以及每一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着重指出,“世界上各种事物、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其基本的意义就是相互作用”。我认为,冉文把联系归结为相互作用是不妥的。第一、恩格斯不是在相互作用的意义上使用“联系”这一哲学概念的。他在《自然辩证  相似文献   

12.
研究质变问题时,常涉及“度”与量变的“最高点”。有些同志认为“度”就是量变的“最高点”,“最高点”或“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变的开始”,“事物的质变是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了一定的‘度’,即‘某一最高点’时候就开始了的。”(参见《江汉学报》1963年第2期柯彰同志《根本质变过程从何开始》一文)其实,“度”与量变的‘最高点”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不过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确切地把握这两个范畴的内涵,划清两者的界限,看到两者的联系,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是一门关于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发展的科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它对于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而辩证法自身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从人类理论思维的进程看,人类对世界的辩证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对事物的个别联系和局部过程的描述进到对事物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研究,从对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的宏观把握进到内在机制的研究,从对事物的机械决定观念进到对事物的统计的、概率的理解,人们更深刻地…  相似文献   

14.
要达到对某一事物的正确理解,就要揭示这一事物的规律性。所谓规律性,就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那末,作为社会现象的法的规律性又是什么呢?有人答曰:“就是法律必须保持它的‘公道’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论坛》杂志2000年第2期刊出了一篇题为“从‘该出手时就出手’说起——警惕暴民意识”的文章,作者是王学泰。其中“暴民意识”一词引起了我的兴趣,原因正如作者所言,‘’近几十年来,理论界谈到‘民’似乎都要用褒义词,把‘暴’与‘民’联系起来,……是不能想像的”。 “谁是暴民?”“什么是暴民意识?”“为什么要警惕暴民意识?”通读全文,我发现王先生所言虽有精辟独到之处,但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不合时宜的。本文特提出不同意见与作者商榷,并就教于学界。 王先生说,那些“不怕天,不怕地,铤而走险,去争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①。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实事求是,理解实事求是,科学地把握和坚持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的根本内涵 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②。这段经典的论述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二是“求”,三是“是”,这三方面内容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部分和因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不仅每一个系统内部各因素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且和它以外的事物、系统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小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较大系统,较大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组成更大系统,从而形成纵横交  相似文献   

18.
严云受同志在《论贾宝玉性格的矛盾性与时代性》(见《红楼梦学刊》86年2期)一文小说:“由于当叫历史条件的限制,曹雪芹只能借用陈旧的字眼,杜撰了‘意淫’这一词语,来表达当时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意’,主观、心灵方面;‘淫’,浸淫,增进,扩展。 ‘意淫’,实即个性发展的意思。”其中把“意”简单理解为“主观、心灵方面”是正确的,而对“淫”这样解释就成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价值观——文化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列汉诺夫在阐述唯物史观时,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论”:“一定程度的生产力的发展;由这个程度所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由这些人的关系所表现的一种社会形式;与这种社会形式相适应的一定的精神状况和道德状况;与这种状况所产生的那些能力、趣味和倾向相一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我们不愿意说,这个‘公式’是无所不包的——还离得很远!——,但是我们觉得它有无可争辩的优点,觉得它更好地表现了存在于不同的‘一系列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至于人们惯常非难唯物史观那种‘狭隘性’和‘片面性’,在这里面找不到一点痕迹的。”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出发点和总特点。辩证法的规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发展”的特点,但是它并没有穷尽发展的全部特点;科学和实践的进步还在不断揭示发展的新的方面、新的内容。现代科学揭示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一个有序化的过程。所谓有序化的过程,也就是发展是事物联系的有规则的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唯物辩证法对“发展”的理解,是奠定在物质统一性基础之上的,是与“统一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