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与文学有着先天而紧密的亲缘关系,文学不仅是影视艺术的母体,还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着新鲜而丰富的艺术滋养.文学作品历来是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影视改编的不断实践,是影视艺术与文学母体保持联系的最直接的一个纽带.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主要在于文学与影视之间相互重合与交叉的诸多因素,而影视改编尤其是名著的改编作为一种艺术创造行为,又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规范.  相似文献   

2.
影视与文学有着先天而紧密的亲缘关系,文学不仅是影视艺术的母体,还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着新鲜而丰富的艺术滋养。文学作品历来是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影视改编的不断实践,是影视艺术与文学母体保持联系的最直接的一个纽带。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主要在于文学与影视之间相互重合与交叉的诸多因素,而影视改编尤其是名著的改编作为一种艺术创造行为,又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规范。  相似文献   

3.
作为多元系统论中重要概念的"经典性",意在分离"经典"这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这一概念倡导一种"动态分层"的多元经典观,有力冲击了传统的经典观念,但片面注重文学经典建构中"他律"的因素,使得"经典性"概念在描述经典形成过程的具体机制时面临重重困难。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经典性"有其理论贡献,同时也有其阐释局限。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文学的立场出发,早期的电影不被看作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但与此相对照的是,新生的电影对传统文学的改编,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未停止过。电影及后来的电视对文学经典改编,一方面帮助电影度过最初的危机,促进了整个20世纪影视艺术的长期繁荣,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甚至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创作规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一部分当代经典作品具有了明确的"影视化"特征。影视改编一般可分为"忠实的改编"和"自由的改编"。  相似文献   

5.
在对文学经典的认知中,思想深度是当前大学生最为看重的主导性标准,它不仅贯穿在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接收过程中,也影响着对文学大师和文学经典的评判。"次文学"在经典的普及、大众化和延长经典寿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次文学"包括影视改编,往往是各取所需,从原著中选择有利于自身特点的内容进行改编的,对原著有着或多或少的偏离或误读,因而它并不能取代文学经典的阅读。在如何看待文学经典被颠覆的问题上,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对文学经典的戏说和无厘头的改编,还是期望维护文学经典的纯洁性和独立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面对现代传媒技术和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和合围,“文学是否因此而终结”逐渐成为了备受文艺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对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做出了一种辩证的阐释,进而给出了文学与传媒“互动而非对抗”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经典文学时代的终结与后文学时代的来临,"经典焦虑症"在文学研究中普遍蔓延开来。这是由经典性期待而生成的一种恐惧的、焦虑性的"情感综合症"。它既是对当代文学的经典缺失的焦虑,也是对当代文学危机的忧虑与恐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经典文学时代走向后文学时代的时代症候,出入于各种经典话语场。正是文学经典主义的现实存在及人们对文学经典主义的坚持,导致了"经典焦虑症"的产生。只有顺应文学生活的转变,才能正确地认识当前随着各种新媒介崛起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形成的,有别于经典文学时代的各种"后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当前文学经典研究热的兴起是20世纪思想、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文学经典的理论研究中,有关经典性、经典化机制、经典化与文学史的关系、后经典等理论阐释方面成果丰硕。文学经典的建构性及其恒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经典化过程中的建构主体——读者审美心理及其历史变化,文学经典内部、外部、内外之间的矛盾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迪斯尼的经典动画长片,发现由经典文学、民间传说、童话故事等改编的作品占大多数,且有其常用的改编策略。从具体的动画案例中分析受众心理、动画自身需要和时代观念,提出了其改编的策略,主要体现在情节的简化、动画主题跟随时代主题、注重塑造辅助形象、添加生活细节以及健康圆满的故事内容等方面。这些改编策略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原创性特征和历时性特征是衡量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经典性的尺度。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其鲜明首创的思想特征与审美特征获得现实的社会影响,得到同时代人的认可,又以其经典性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感染不同时代的读者,具备了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应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艺术界出现了一系列的"改编"、"翻拍"、"翻唱"之风,其对象是被称为"经典"的老影视剧、老歌以及更早的文艺名作,改编的方向是适应新一代受众的审美心理,最终目的则是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从"老戏新拍"、"老歌新唱"等现象来看,传统的艺术经典似乎又获得了新生。通过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经典变容的途径与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的分析认为:大多数改编后的作品并没有将原有的精神继承下来,也没有融入真正的现代精神,改编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古老的经典与现代观众的文化心理对接起来,对"经典"本身的继承或创新则退居其次,这种改编者与观众的互动影响产生的只能是貌似繁荣实则颓败的艺术经典的另类"变容"。  相似文献   

12.
经典的焦虑--当前文艺思潮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中的经典是指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品.文学经典在文学发展史上既具有确定文学标准尺度的作用,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文学经典作品在近年来出现大量重版、改写和重评,成为当前文艺思潮的突出现象.这既是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对于经典作品的需要的反映,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英文化层对于当今经典缺失的焦虑.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中国电视剧市场掀起了重拍文学经典著作的热潮。经典重拍剧过度追逐经济利益,导致剧中充斥着感官宣泄和卑俗化表现。重拍剧对经典内涵把握和表现严重不足,导致文学经典虚无化,具体表现为人文精神、历史理性、艺术韵味三方面的浅薄化和扁平化。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世界气派、文学经典的电视艺术转换几方面深刻反思经典重拍剧,以期对未来经典重拍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为数不多、纯粹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其文艺创作以“本真的存在”为元话语,采用我思主体对本身的思考使其文艺作品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而他本人却始终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在文艺作品具有社会性与作者本人站在社会对立面的悖论中,沈从文“本真”的生存方式消减了后者的独立存在,保留了前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反思性,捍卫着反思主体的独立存在,这正是反思主体“本真”的存在方式在文艺创作实践上和思维范式上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膨胀力和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经典是文学史秩序得以确立的标准,文学史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文学经典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学作品自身,一是文学作品形成与接收过程中的语境。对后者而言,典律的形成过程,体现着权力关系的运作,既包括政治权力,又包括知识权力。在确立经典的过程中,既存在着"当代性"与"历史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又存在着文学经典边缘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As two different art forms,literature and film sometimes share similarities and can be adapted to each other.Focusing on the British classic Jane Eyre,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in plots,characterization strategies and settings between the original novel and its film versions,and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under which film adaptation from literary classics becomes increasingly popular and whether,in an age of fast-food culture and mass media,the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work should...  相似文献   

17.
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经典存在方式由神圣高雅走向交互通俗。这为文学经典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导致了文学经典去经典化与被边缘化的隐忧。文学经典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出现交互化、影像化、碎片化特点,进一步导致了文学经典的泛审美化。这呼唤着我们明确文学经典的标准,坚持正确的文学审美原则,并充分利用电子媒介的力量,为文学经典的存在与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与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8.
元末明初文学成就集中在东南地区,领袖人物是杨维桢和高启。历来评论者都把杨维桢与高启的文学创作归入新型的肯定个体意志、张扬生命欲望的文学思潮。通过对二人无交往原因的探讨,发现高启其实代表了另一股完全相反的文学复古思潮。这两股思潮分别开启了明代中后叶文学领域的复古运动和个性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20世纪儒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文化背景上,从多个方面展开了20世纪华文文学典律构建的思路,考察了20世纪华文文学经典的累积形成过程及其价值尺度,并以此作为构建20世纪华文文学史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