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绍兴九年(1139年)初,金人将河南、陕西归还南宋,翌年五月便败盟南寇,大举攻宋。由于南宋奋力抵抗,很快便遏止住了金人兵锋,这年六月的顺昌之战、七月的郾城,朱仙镇之战、绍兴十一年(1141年)初的柘皋(安徽巢县)之战中,金兵均大败输亏,在西部战场上,也屡屡受挫,铩羽而归。就在宋军节节胜利之际,赵构却与金人签订了称臣纳币的绍兴和议,这一举动受到了后世的猛烈抨击。清人王船山说:“高宗忘父兄之怨,忍宗社之羞,屈膝称臣于骄虏,  相似文献   

2.
悲壮的主调:论南宋前期词的时代特色与多样化表现乔力在唐宋词约六百年的漫长发展历程里,经过了萌生、成熟,直至深化尚雅而渐趋寥落的多种不断变化;以苏轼、周邦彦为代表词家的北宋中后期,朱敦儒、张元干、李清照各得风云际会的北南宋之交期,和辛弃疾予之归结的南宋...  相似文献   

3.
前言南宋政治史在宋代政治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人们对南宋政治史的研究多集中在高宗、孝宗两朝、宋金和战以及南宋后期宋元战争方面。而光宗一朝,因时间较短,常为人们所忽视,故对其研究比较少,对该朝宰相留正的研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乔力 《天府新论》1997,(2):71-75
若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双重视角出发,结合着主体创作意识共作品间显示的审美特征去考察唐宋词萌生、发展乃至嬗变的整个进程,那么,自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前期(约略为1068—1207)的140年,可以视为其鼎盛阶殷,名家蜂起、诸体人备而众美咸集,由之将曲子词推向辉煌的颠峰。不过,两宋词如春兰秋菊,风貌格调各具胜境,形成鲜明差异,追踪这中间的转变轨迹,则正在于北南宋之交的一段时期,即自北宋钦宗靖康初(1126)到南宋高宗绍兴末(1162)的大约三十余年间。回顾北宋中后期词,先是苏轼全面革新词风,复归诗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终结共总结:论宋末元初词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结共总结:论宋末元初词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特色乔力南宋末元初词与南宋后期词共同构成唐宋词鼎盛阶段之后的深化阶段,是其后半部分,也为历经约六百年漫长进程、臻达文体之极至的整个唐宋词降下辉煌的帷幕,它由宋度宗咸淳元年(1205)始,截止在元仁宗延佑七年(1...  相似文献   

6.
绍兴和议是南宋政治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宋高宗、秦桧政权借反和议为由制造的绍兴冤狱,也常常成为即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绍兴八年(1138年)末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底,反和议者争论不休的论点里,有关金人不诚信、宋室屈节等问题,多是道德层面的评说,并非本质反和议之辞。绍兴和议缔结之后,赵鼎、李光等人及与其相交往者相继被投冤狱,与反和议关系不大,多半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及社会关系影响到绍兴和议之后的政局稳定。所谓绍兴冤狱,当是宋高宗、秦桧政权为重构政治基础而采取的非规则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南宋绍兴四年十月的大仪镇之战(包括天长、高邮之战),是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却不小的战斗。朱熹说:“只有韩世忠在大仪镇算杀得虏人一阵好。”当时人称誉此战为“中兴武功第一”,并把它列入“十三处战功”。说它是“第一”,显然是不恰当的溢美之词。但事实也确实表明:大仪镇之战不仅在宋军打败金齐的第一次联合进攻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整个宋金战争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学术界对此战尚无深入系统的研究。所以,本文试图作些探讨,欢迎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南来前期著名词人张孝祥,原籍历阳(今安徽和县),生于1131年(宋高宗绍兴H年),卒于1169年(宋孝宗乾道五年),年仅三十八岁。在短短的一生中,张孝祥写下了二百多首词和大量的诗、文等。他的词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境界阔大,寄意高远,在南宋词坛上堪称独步。他与陆辛同伍,皆为豪放词派,已为学界所公认。纵观张孝祥词作,就其大体倾向而言,我以为,虽属豪放,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豪放,有着自己所独具的风格特色,本文拟就此作以粗浅探讨。作为豪放词人,张孝祥写下了一些很有影响的,直接以国家兴亡为题材,表现其爱国情怀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导论黄震(1213-1281)字东发,一字汝震,学者称为于越先生,门人私谥日文洁先生。南宋庆元府(浙江宁波)慈溪县人。他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能吏和爱国者,也是浙东学派中理学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时人誉为“以经术、行谊、政业为江南名卿”。  相似文献   

10.
一  如果说,自北宋初直至南宋中期,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思潮,为儒学在长期衰颓后的重新振起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宋学纷繁诸派的最终归结与核心体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以儒学的传统表现方式为契机,为宋代文学新质的铸定及其繁荣发展起到重要的规范与推进作用,那么,到南宋末期,理学由对治内的极端强调,形成浓厚的僧侣主义倾向,空疏之弊日益显示出来,作为一种官学,理学实际上已成为文学自由发展的桎梏。对此,南宋末年的有识之士已有明确认识,如由南宋入元的赵孟兆页尝言“狃于科举之习者则曰:巨公如欧、苏,大儒如程、朱…  相似文献   

11.
谈顺昌之战     
宋代的顺昌,是1079年(元丰二年)先由颖州升为顺昌军,于1119年又改为顺昌府。府城即今安徽阜阳市(县)地方。顺昌之战是南宋抗金的一次以寡敌众的重要战役。 顺昌之战发生于1140年,即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早在十五年以前,即1125年,金朝统治者已经侵略了黄河以北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广大地区。1127年,金兵竟攻破汴京,掳走了宋朝徽宗、钦宗,演成历史上所谓的“靖康之变”。1128—29年金兵大举南侵,1140年金将兀术率兵十五万,在顺昌城外扎寨三十多里;其中且有兀术  相似文献   

12.
所谓北宋仁宗年间的宋夏陕西之战,指的是公元1040年(宋康定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月的三川口(今陕西安塞县东,即延川、宜川、洛川三条河流汇合处)之战,1041年(宋庆历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2月的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之战,和1042年(宋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闰9月的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之战。三次战争均以宋朝的惨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3.
孙克强 《中州学刊》2005,(5):206-210
唐宋人的诗词之辨是词学史上的重要论题.唐、五代、北宋时期,词体的娱乐性质使它难免"小道"、"卑体"的歧视,此时的诗词之辨建立在对词体否定的基础之上,探讨诗词之辨是为了将词体区别于诗体而加以排斥.宋南渡前后,诗词之辨主要涉及词体的音律和风格问题,代表人物为李清照等;南宋末年,诗词之辨更为深入,沈义父、张炎可为代表.  相似文献   

14.
试论宋、夏战争中双方战略地位的转化王天顺西夏王朝是久战之国,它和周边各民族国家、政权和部落部发生过战争,其中,与北宋的战争竟长达140余年。两个不同民族政权之间这样旷日持久的军事对抗,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已往史家多盛称西夏军力之强。比如清人徐部的...  相似文献   

15.
隆兴和议是宋金双方继绍兴和议之后签订的第二个和议,历来为后世所訾议,一则云:“宋朝在完全有能力继续抵抗的情况下,凭空割去大片土地,达成了可耻的所谓和议。”一则云:“金国在卖国贼汤思退的配合下,再度获得了胜利。南宋以无数人民和抗战  相似文献   

16.
试论宋代墓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以后的封建家族是以族产、家谱、祠堂为特征,这是研究者们所公认的。作为中国封建家族制度转变时期的宋代,封建家族组织是极不完善的。这时的私家修谱尚属初创阶段,族谱的修撰并不普遍;封建家族建祠祭祖至南宋中期,才由朱熹倡导,付诸实施的事例,至南宋末年仍寥寥无几,直至明代中叶,建祠祭祖才盛行于民间。在宋代封建家族用来团结族人,维系家族制度存在的精神因素中,墓祭是值得重视的。而以往的研究者在论述宋代家族组织时,忽视了墓祭的作用。因此,对墓祭及其在宋代家族中的地位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一、墓祭是宋代封建家族收族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西周以降,直至明清,吟诗作诗始终是朝野上下普遍的习尚,历数千年而不衰,每个朝代都是诗家辈出、佳作迭现,为中国诗歌史的发展作出了各自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南宋之后,文学批评界在对唐宋两朝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分析的,相当多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褒唐贬宋,到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民间故事集成《夷坚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夷坚志》是宋朝志怪笔记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作者洪迈(1123—1202年),字景庐,别号野处,南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在泉州、吉州、赣州、婺州、绍兴等地任知州,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兼修国史。除《夷坚志》外,尚撰有《容斋随笔》等著作。1洪迈广览博...  相似文献   

19.
陈文龙出身“世代移缨”之家.曾有过‘“一门两丞相.几代J\太师”的显赫。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左海朴素民风的影响.自幼“苦学不厌”.‘“浦染先训”.‘“励志殖学”.立志“居官清廉”、‘”忠君报国”。在南宋末年的动荡的时代里,造就了这位“永垂青史”的左海名臣。在陈文龙46年的生涯中一不仅有可歌可泣的悲壮抗无事迹,也有他始终不改初衷的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关心民模的高来品质。兹略举数例如下:其一.当时的越州(今浙5厂绍兴一带)乃i科长“,二室的聚居之地。陈文龙在任宣义郎镇东节度判官驻节越州期间.对为官…  相似文献   

20.
论宋夏战争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激比,在同周边各族的交往中,宋与西夏的和战关系最为复杂。辽与北来订立“澶渊之盟”和金与南来订立“隆兴和约”后,都基本上维持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休战和平局面。惟独北来与西夏之间战争频仍,自公元982年李继迁反来至北宋灭亡、金占领宋陕西诸路、末夏脱离直接联系为止,在近150年的时间里,双方处在交战和敌对状态的时间约占四分之三以上。无庸讳言,宋与西夏的战争成了来复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战争是由进攻和防御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来夏战争若以进攻和防守这两种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