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昂的《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记》是以金批本《西厢记》为底本的批评本,没有受到金批本的局限,以自己对《西厢记》的理解与认识,对王实甫的《西厢记》原作和金批本作了再批评,结合剧作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在内容、语言、结构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的人物批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以《金瓶梅》刊刻时的序跋为代表的原始批评多滞留在小说名实的判断上;以张竹坡评语为代表的高峰批评则深入文本"脊髓",放射出理性的审美光芒;《金瓶梅》的人物现代批评呈现出多角度、多领域的纵深发展趋势。这三个阶段都是借人寓意的心态写真。  相似文献   

3.
对小说加以评点 ,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特有的方法。通过对金批《水浒传》的深入阐释 ,认为金圣叹从“文章作法”即创作技巧的角度对《水浒传》进行了研究 ,并对《水浒传》的语言表达技巧作了深入探究 ,形成了金批《水浒传》语言特有的表达技巧 ,这对中国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所批《水浒传》与《西厢记》是其批点的两部代表作。从总体宗旨上说,《金批水浒》侧重于通过“立言”来表达“立德”、“立功”的社会追求和社会政治伦理关怀,《金批西厢》则侧重于个人性情追求和人生关怀。在批评风格上,前者显得慷慨激越、高古悲壮,后者显得超妙深婉、绵密禾农丽。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除了受批评对象本身的制约外,一方面与金圣叹所处的“天崩地解”的时代社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的特殊的人生遭际和文化性格有关。在这里,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个人追求和普遍命运。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关注文学技巧,称美“法莫备于《左传》”,且谓“我批《西厢》,以为读《左传》例也”.本文交相论证阐发:其一,《西厢记》之移堂就树法、月度回廊法,即《左传》经前起传、后经以终义、预叙逆摄诸法.其二,《西厢记》有狮子滚球法,金批《水浒传》有欲合故纵法;在《左传》叙事艺术,则有若离若合、若擒若纵之法.其三,金批《西厢记》,侧重欣赏烘云托月法、避实取虚法.《左传》叙事之颠倒主宾、轻重、详略,固早为此法开山;尤妙在无字句处,横接、旁溢、反射诸法,皆可作为文法之津梁、叙事文学之典范.  相似文献   

6.
2000-2008年叶燮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批评形态和言说方式研究 2000年前的叶燮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内容,如本体论、创作论、美学思想、文学发展观等,成就斐然。而对外篇下的“批评鉴赏”部分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①。新世纪初学界则跳出单纯的文本内容和理论本身,退后一步从整部《原诗》体现出的运思方式、批评类型等来进行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关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研究,现今多集中于其批语的理论性,而对于金圣叹所修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的文本却少有人问津。相较于金本所用底本袁无涯本《水浒传》而言,贯华堂本(即金本)《水浒传》文本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金批中有"俗本"一词,其所相对的便是金圣叹所作的修改文字。通过对这些金本所修改的文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金本《水浒传》在字词句的精炼、人物的改造、情节的修改、修辞技法的运用方面都做出了完善,而这些完善也使得金本《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更加的突出。  相似文献   

8.
惜墨如金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卷八:“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李成惜墨如金,是也。”讲的是作画时用墨先后、淡浓有致,不轻易下笔。作画如此,作文何尝不应如此?! 作文之惜墨如金,在于文章要言之有物,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精炼;切忌内容空泛,文思杂乱,冗长沓沓,言不及义,使人读后哭笑不得。即使是一篇内容很好的文章,也要讲究言简意赅,挤干“水份”,能用一句话、一个字说明问题的,就不必用两句话、两个字去表述。锦上添花是好的,画蛇添足则不行。  相似文献   

9.
对小说加以评点,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特有的方法.通过对金批<水浒传>的深入阐释,认为金圣叹从"文章作法"即创作技巧的角度对<水浒传>进行了研究,并对<水浒传>的语言表达技巧作了深入探究,形成了金批<水浒传>语言特有的表达技巧,这对中国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天启六年卢之颐重订之《文选纂注》,收录十二家评语于眉端,十二家在当时七子中皆有较大影响力,他们的评语或摘自《文选》专著,或笔记、诗话,或评点著作,真实可信,不为冒名伪托。这些评语以评者强烈的主观介入,对选篇进行了细致的鉴赏评析,尤其在题材相似的篇章间展开的比较批评,对后世的《文选》评点著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卢本在选学"课虚"一途上进行了有益尝试,是《文选》评点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11.
《文选尤》是明人邹思明的《文选》评点著作。该书对原《文选》类目、篇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删节,从中略可窥见邹氏更喜篇幅短小、风格轻清流丽作品的审美趣味。在具体批评时,大量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形象化的评语所表达的内容或与原文内容相似,或只是指向对原文艺术特点的评论,本身就颇具文学意味。对用字造句之奇、构思之奇、风格之奇的崇尚贯穿于《文选尤》全书,最能体现邹氏的文学批评思想,反映出该书受到当时社会风气、文学思潮及八股文写作及评选风气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齐鲁书社一九八五年八月第二次印刷本《老残游记》凡例二曰:“旧本《老残游记》多附有作者自己写的第一回至第十七回的原评,对读者了解本书内容颇有助益.现依据一九六二年魏绍昌编《老残游记资料》所收卷一至卷十七评语,分别补入各回.”《老残游记》之“原评”亦称“自评”.顾名思义,即刘鹗自己对《老残游记》的评语.这些评语作为对刘鹗及其作品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常为研究者引用阐释,影响颇大.但这些评语的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3.
《水浒》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原作是一百回本,由施耐庵于元末明初写成。在其流传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五回等版本。到了明末,封建反动文人金圣叹将《水浒》腰斩,成为七十回本。这个金批本流传最广,一直受到反动派的吹捧。清代封建文人称赞金圣叹腰斩《水浒》“深得剪裁之妙”。买办文人胡适,更把金批《水浒》说成是“一部永不会灭的奇书”。直到解放以后,有些人也仍然把金批本赞为《水浒》的“最佳版本”,对金圣叹腰斩《水浒》继续吹捧。因此,深入剖析金圣叹腰斩《水浒》的反动实质,是《水浒》评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水浒》好就好在写了投降的全过程。它的前七十一回,主要内容是梁山起义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宋江篡夺梁山泊领导权,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推行只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署名李贽的《李卓吾光先生批评三国志》和署名钟惺的《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两书均可疑为伪托,但出自其门人或仰慕者的手笔则毋庸置疑。因此,它们所反映的仍然是署名者的基本思想。由于贽本遍行天下,早为人所共睹,且多有公允评论;而钟本则因亡迹多年,直至近期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批评.客观地讲,这个批评是相当严厉的.那末,怎样看待这个批评呢?换句话说,鲁迅的批评符合不符合《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实际情况呢?我以为鲁迅的批评是中肯的.首先,《文心雕龙·原道》篇没有界定“道”的范畴.刘勰在《原道》篇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7.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是条件句,而是并列句,表示“即使不得,亦勿求”.这与《管子》诸篇反对“求”而主张“不求而自得”相同.《墨子》的相关材料说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整句都在批评告子.求与得、内与外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学问题,孟子的“求则得之”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起点,而这一起点恰恰是在与告子的“不得勿求”思想相对立的情境下提出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典论·论文》的文章较多,但多集中于“齐气”等问题的讨论.探讨《典论·论文》与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关系,为把对于《典论·论文》的研究引向深入的途径之一.本文在指出徐干《中论》在名理学上的地位的基础上,揭著《中论》对《典论·论文》的影响,认为《中论》论证名从于实的系统性,启发曹丕把名从于实的理论运用到了对文学家的批评态度上,实现了由运用名实观批评政治到运用名实观批评文学的过渡。同时,《典论·论文》针对《中论》轻视文学的态度,高扬文学自觉的旗帜,超越了《中论》.  相似文献   

19.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评语有鲜明的心学特色,更与明代著名心学思想家李贽的民本思想、历史循环论、注重人的实际功效等史学观念相契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性与虚构性相结合的历史演义小说,叶昼对它的评点具有事理与情真的矛盾美及以实用性为指导的史学创新美。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仅月余,诗人学者胡怀琛撰文对之发难,并替胡适改诗,由此引发一场笔墨官司。嗣后胡怀琛搜集相关书信文章汇成《尝试集批评与讨论》一书出版。细读《尝试集批评与讨论》史料可见:胡怀琛对胡适的态度平和低调,而胡适对胡怀琛的态度则轻蔑傲慢;胡怀琛评改《尝试集》的目的是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的诗学观念亦新且旧,学人对胡怀琛的评价不高,但胡怀琛对《尝试集》的评改,从批评实践层面为五四新诗建设提供了诸多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