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富兰克林自传》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是一部历经两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但自它问世以来,人们也同样觉得其美中不足,存在种种缺陷。1.内容方面的缺失和谬误;2.语气上的虚伪;3.结构方面的混乱;4、写作风格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富兰克林自传》叙述了富兰克林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详尽地介绍了他创业、奋斗、成功的历程,以及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作为一部成功的自传作品,《富兰克林自传》更倾向道德力量的展示和教化功能的推广,并通过使用小说修辞技巧——视点控制与时距控制等宏观技巧和反讽等微观技巧.来表现对读者进行道德教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富兰克林自传>叙述了富兰克林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详尽地介绍了他创业、奋斗、成功的历程,以及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作为一部成功的自传作品,<富兰克林自传>更倾向道德力量的展示和教化功能的推广,并通过使用小说修辞技巧--视点控制与时距控制等宏观技巧和反讽等微观技巧,来表现对读者进行道德教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著作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清教思想,然而,他却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审视与自我完善使自己逐渐摆脱了过去的清规戒律。《富兰克林自传》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从中也可看出富兰克林自我意识里从一个英国人到美国人的转变过程。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切入,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文学、文化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富兰克林在《富兰克林自传》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客体意识,探究二者的相互影响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富兰克林的“美国化”过程,并阐释伴随着富兰克林“美国化”进程的美国民族意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马丁·伊登》是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作品之一,因其前半部取材于作者杰克·伦敦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后来成名的过程而具有自传性质。作为一部反映美国梦的文学作品,《马丁·伊登》在美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美国文学史上不少有关美国梦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受过它的影响,现在很多文学家都将这部作品解释为"美国梦"的破灭,然而这样的解释过多地侧重于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却忽略了内在因素,即个人的人格、欲望等对一个人命运的最终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弗洛伊德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相关理论就马丁的一生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富兰克林的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作为大工业时代的座右铭,曾影响了整个世界,激励了无数人化身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齿轮,越来越多的人沦为时间的奴隶。"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慢》一书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相似文献   

7.
《富兰克林自传》通过不同的话语叙述对自我进行了书写,建构了三种不同的身份:从印刷工走向了公益人,最后以国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富兰克林完成了从个人身份向民族身份的转变。富兰克林的身份在自我与他者的矛盾冲突中获得了理想的平衡,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在说话人与听众的潜在交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他的多重身份不仅反映了特定时代中自我的觉醒,代表着个人的成功,也注入了全新的启蒙思想,它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身份、一个国家的身份、一个时代的身份。  相似文献   

8.
自传主题表达的是与人格相关的个人历史,《范爱农》的悼亡主题下就隐藏着自传主题。从《哀范君三章》(1912)到《范爱农》(1926)的诗学转换暗示了鲁迅以自我表达为重心的写作动机,《范爱农》与《狗·猫·鼠》《尼采自传》的结构呼应则显示了鲁迅以自我命运与性格的自传性写作动机,厦门的写作语境则显示了以“坟”为核心意象的包含着死亡与新生的吊诡心理机制,而《范爱农》在“真实与诗”之间的互动显明了“性格即命运”的自传主题。围绕《范爱农》文本及其周边的考察,揭示了鲁迅将它作为《朝花夕拾》终篇的核心意图——思考性格、命运、抗命运等自传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流浪儿迪克     
《流浪儿迪克》在美国是一本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名著,也是作家霍拉修·阿尔杰(1832-1898)“奋斗、成功”主题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中迪克通过个人的诚实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人尊敬的人。作者通过这个穷孩子的经历,形象地传达了一种美国精神,与信念,这就是:只要有拼搏精神,有勇气,再加上运气,就能够从“乞丐”变成“百万富翁”。本书19世纪在美国出版后热销不衰,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影响人们生活的25本著作之一”。迄今为止,《流浪儿迪克》已被译成2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的销售总量高达5亿多册,被誉为“全球励志小说NO1”。“流浪儿迪克”也成为苦孩子通过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罗兰自传《<岁月沉沙>三部曲》以五十万言的文字真实而形象的再现了中国"五四"以来的社会历史。罗兰以个人的经历折射出时代的历史,融个人命运于时代变迁的社会洪流中。罗兰自传融文学、史料、图片为一体,堪称自传文学的范本。罗兰自传《<岁月沉沙>三部曲》以对历史的记忆与追寻,表现文化寻根的认同与归位,融个人与社会历史为一体,实现了对传记文体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1.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人公盖茨比怀揣着美国梦,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事业和爱情上的成功,但他的梦想最终经历了由变异到破灭的过程。作者通过盖茨比的经历表征了无数怀有美国梦的青年的共同命运,揭示了美国梦背后所蕴藏的深刻问题。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其所创造的物之间的异化,以及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造成了盖茨比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鼠之间》是一部拥有沉重而巨大意义底蕴的作品,有着无限可供阐释的空间,从中寄寓着作家对世界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领悟。与其说它是一个关于梦想与友谊的另类神话,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现代寓言。它在多重隐喻的海面下,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处境:无奈、孤独、绝望。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沃尔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小说家.在他的四部长篇小说中,<天使,望故乡>是一部自传最强的作品.作者选择甘特一家的生活发展片断,勾勒出了20世纪初美国人的生活、精神状况.由于受到现代哲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托马斯‘沃尔夫能熟练地将哲学思想应用到作品中,反映了他对每个人类个体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与理解.从自我主义、爱与信仰的缺失、怨恨与死亡的恐惧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作品与叔本华人生哲学之间的关系,解释了美国一战后人们普遍的价值观,也进一步展示与重构了人类存在中的悲观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年作家马丁·伊登艰难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艺术形象。主人公马丁·伊登与作者本人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意识,甚至个人命运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马丁·伊登的人生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奋斗的典型悲剧,说明了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小说写出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展现了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富兰克林的道德修善法与《了凡四训》的改变命运之法,并就这两种修行方法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比较研究。道德修善法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风格与实用主义的精神,以个人为本位,构成了美利坚民族的精神内核;改造命运之法渗透了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的精神与舍己为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以社会为本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的胸怀与恢弘的气度。但两者都崇尚谦虚/谦卑、生活简朴并都有宗教的渊源。文章认为富兰克林的道德修善之法、《了凡四训》的改变命运之法的真义与目前人类开始关注的德商(MQ)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6.
奥尼尔善于从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斗争探讨现代人在失去精神信仰后的惶惑不安以及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同时通过肯定人物在追求失败过程中表现出的尊严与力量,赋予这些失败的人物以悲剧美感.《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和《悲悼》是奥尼尔四部著名的心理悲剧,表现出奥尼尔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深邃透视和人物心理冲突产生的巨大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7.
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取向;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命观永不熄灭的亮点.要奋斗首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为此,毛泽东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命题;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正确地对待生死,使得毛泽东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以乐观奋斗的精神笑对人生;正确地看待生死,使得毛泽东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方式去与命运抗争,并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只争朝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死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宠儿》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被西方评论界誉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经典小说。作者利用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成功地将虚幻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由此,不仅颠覆和改写了西方权威的有关奴隶制叙述话语,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表现出了黑人文化反压抑求认同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9.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最具自传性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中渗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渊源,通过汉字、封建迷信、节日文化以及婚姻习俗等中国文化在小说中的呈现,谭恩美成功地颠覆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老人与海》是一部经典巨作。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渗透着桑迪亚哥孤军奋战的精神。海明威意图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身的世界观,以文字的力量引导读者体味人与自然、人与命运搏斗的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