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钻井剖面上岩层的各种理化、力学及其岩石可钻性参数剖面对指导钻井工程的正常进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一种简单、适用且易于在计算机上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的方法,即根据岩石试验所得不连续且非等间距的理化、力学及其岩石可钻性参数,借助于传统的数理统计理论和新兴的灰色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技术,把剖面上不连续且非等间距的理化、力学及其岩石可钻性参数通过连续变化并能反映所测岩层各种性质的测井资料,拟合出反映钻井剖面上岩层连续变化的各种理化、力学等岩石可钻性参数剖面。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描述岩石材料渐变破裂的重正化群模型,解析了其临界概率和临界应力,讨论了这些参数在岩体力学性质推断、破裂预测与稳定性判别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然岩石裂缝的性质与其表面形态紧密相关,描述裂缝的表面形态是深入分析裂缝力学性质和导流能力的基础。首次利用光电三维面形自动测量系统,测量了五1块沉积岩裂缝的表面形态,通过频谱分析得出了描述岩石断面形态的两个参数:分形维数和比例系数C。在对裂缝合成表面的频谱分析时,得出了描述裂缝两表面相关性的参数:裂缝的特征尺度。这些参数在分析裂缝井下闭合规律中是不可缺少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火山岩岩性识别是岩相划分、储层综合评价与预测、井网部署、开发方案编制的基础。火山岩类型多,其岩性与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和成因有关,识别难度大。岩石力学参数中蕴藏着丰富的岩性表征信息,从多个方面提供了火山岩岩性识别的资料。以准噶尔盆地六九区石炭系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对工区内40块岩样进行岩石力学参数实验的基础上,优选出对火山岩岩性响应较为敏感的泊松比、杨氏模量、体积模量3个岩石力学参数,制作了岩性识别图版。同时,给出了利用测井资料计算泊松比、杨氏模量、体积模量的模型,进而实现了对研究区内火山岩岩性的逐点识别。识别结果表明,该法能够较准确地对火山岩岩性进行识别,识别率完全能够满足现场储层评价要求。  相似文献   

5.
建立钻头牙齿与岩石的互作用仿真模型是实现钻头与岩石互作用仿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岩石破碎力学为基础,从钻头牙齿与岩石的互作用特.点出发,突破通常的力/侵深曲线描述方法,推导出了钻头牙齿与岩石垂向互作用仿真模型。并在该模型中用岩石硬度、塑性系数和弹性系数来反映岩石的力学性质,从而使模型具有较宽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红粘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工程土,对其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力学响应,而从细观角度解释其力学特性的研究较少。根据室内三轴试验获得的红粘土宏观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基于PFC3D的颗粒流数值三轴试验,标定出红粘土颗粒的接触力、接触模量、粘结强度等细观力学参数,实现了细观力学参数与宏观力学指标的统一。细观参数反映出红粘土力学性质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压、高温、低渗透等难动用储层安全高效压开的问题,从岩石力学性质因素研究入手,分析酸化过程中酸与矿物的反应,从微观结构上阐述酸化预处理降低破裂压力的机理,结合酸预处理后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的微观实验和酸预处理前后的宏观力学性质测试结果,阐明了酸预处理降低破裂压力的机理。迪那地区过酸前后岩石力学的实验和破裂压力的计算结果表明:酸化预处理能够改变岩石的力学性质,并有效降低破裂压力,为这类储层开发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滇黔桂地区7种不同岩性的盖层岩样,进行了岩石力学性质测试计算,对油气盖层的力学性与封闭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用岩石抗压强度、硬度,塑性系数等主要力学参数,对盖层岩石进行了分类。对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盖岩力学性的初步分类标准,从力学性角度对膏岩、泥灰岩、碳酸盐岩等的封闭性进行了评价,为油气保存条件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井壁不稳定问题,开展井壁稳定性测井评价研究,主要从岩石力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测井信息计算地层岩石机械特性参数、地层孔隙压力、地应力分布、破裂压力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概述了岩石力学研究的一般情况,然后讨论了岩石力学的研究特点及工作方法,最后,介绍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活动情况,并着重论述了今后岩石力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岩石的抗压强度对于优化钻头选型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石油钻井中常遇到的砂岩提出了一种基于测井资料的三轴抗压强度解释模型,该模型是以测井声波、密度、伽马值等数据为主,以单轴抗压强度的解释结果为基础,结合围压下砂岩力学性质实验以及砂岩孔隙度变化实验结果所建立的。研究表明:围压对砂岩强度有较明显的影响,随着围压的增大,砂岩的三轴抗压强度也增大;砂岩的孔隙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且服从对数函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认为永进地区西山窑组砂岩储层主要经历过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由于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含较多的塑性岩屑,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是储层物性的主要破坏因素。溶蚀作用对储集层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产生的次生孔隙可达7%。分析表明,沉积相一方面控制了储层的分布;同时控制了压实以及溶蚀作用。另外,生烃导致的异常高压及早期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空间。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将塔北隆起泥盆系东河砂岩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该层序具有明显的从水进到水退的沉积结构,中部为最大水进期,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东河砂岩主要形成于浪控滨岸环境,主体岩性为岩屑石英砂岩,具有较高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冲洗层理、块状层理以及生物扰动构造。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叠瓦状前积结构和岩芯观察,认为在东河20井,赛克低凸起和草4井附近发育有浪控三角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华庆地区长6深水沉积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岩芯、铸体薄片、扫面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段砂岩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以深水浊积砂体为主的长6储层具有沉积物粒度偏细、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岩石学特点;储集空间主要是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型为主。研究区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地质力学和岩体结构力学原理,探讨水平扭剪应力场在大裂缝系统形成、转化和分布中的重要控制作用及其物理模型.文中认为,大裂缝系统是较大的直压型裂缝网络与扭剪型裂缝网络叠加的产物,主要分布在较强的水平扭剪应力和术平直压应力复合作用的区块;水平扭剪应力场是改造和控制大裂缝网络结构异向性的最重要因素。这为研究和勘探较大的隐伏裂缝系统,提供了新的成藏模式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勘探和研究证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特别是元坝地区中浅层已经成为该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藏条件优越、气源充足,而储层发育是控制气藏分布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须家河组储层岩性特征、岩石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和成岩作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指出沉积相是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成岩作用和构造裂隙作用对储层发育有重要影响,元坝西北部须二段发育大型相控型孔隙砂岩储层,物性较好,是川东北中浅层将来增储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7.
若在网络的适当端口施加正弦电压源u,用基波平衡原理求得注入网络电流的基波分量iS1,用Gi代表注入网络实功电流的输入电导。可以证明:网络的稳定性取决于sgnGi,基波平衡原理可以推广应用于三阶非线性电子网络。结论的普遍性可以推广到数学力学学科,并给出了这一类三阶非线性微分方程求定性解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要:辽河砂岩油藏以断块油田为基本特征,地质条件复杂,水驱开发难度大,部分油藏经历多次注水调整仍难有效动用。为此,从开发实际出发,以室内分析测试资料和开发认识为基础,分析油藏注水开发的主控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各单因素指标的分布规律,并从不同角度优选关键性指标,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辽河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界限标准评价体系,进而结合具体油藏的实际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分析方法重新评价油藏的注水开发潜力,为选择合理开发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天然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通过与实际地质状况较为相似条件下的油驱水实验,模拟石油在低渗透砂岩孔隙内的渗流,分析和探讨了低渗透砂岩孔隙介质中石油的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渗流路径曲折复杂,运移渗流模式有稳定式、指进式和优势式3种;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与砂岩孔隙度关系复杂,而与砂岩渗透率有很好的相关性;石油的渗流速度与驱替压力呈很好的相关性,石油以相同速度在不同渗透率级别的砂岩内渗流时所需要的驱替压力随砂岩渗透率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应用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耦合分析方法分析混凝土破坏的问题是目前混凝土结构损伤研究的新趋势.以三点弯曲混凝土梁为例,阐明如何运用断裂损伤力学耦合分析方法初步确定结构缺陷区域,然后用断裂损伤理论及有限元方法模拟结构破坏过程.通过三点弯曲混凝土梁损伤分析以及对不同损伤本构模型方程的建立及分歧讨论,揭示混凝土损伤本构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可视化程序的引入对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的研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