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对"消费—生态"悖论,缓解生态危机,促进消费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企业应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的生态道德素质,加强企业伦理建设,从而牢固树立生态消费理念,践行"合度"、"合宜"、"合道"的客观要求,实现经济合理性、生态合理性、伦理合理性的价值诉求,遵循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基本原则,实施绿色、低碳的生态化模式,推进消费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世纪,生态伦理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林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其生态道德的水平和观念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和未来。生态危机语境下对大学生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确立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与欣赏之情,引导他们做一个保护生态、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和适度消费的理性生态人。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与绿色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深层意义上说,生态危机源于人类的心态危机,即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因而环境保护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解除生态危机,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从生态伦理层次上转变人们的消费道德观念,而绿色消费则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它将人类的消费行为限定在不破坏生物圈的良性循环之内,因而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它一方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伦理价值取向,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公正,体现更广泛意义的人类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4.
农村可持续发展呼唤新的伦理观和生态伦理,其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依据生态伦理观,我们应创建学习型的生态文明村,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民生态伦理的教育,引导农民选择更合理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伦理问题。生态危机的特征 ,生物共同体的联系以及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都客观地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加强全民性的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生态伦理的概念,深入探讨了人类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道德关系。揭示了生态伦理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关系。人与自然有着互相制约和相互矛盾的冲突。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以较好的应对生态危机,使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生态危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面对生态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威胁,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发展低碳经济,营造和谐生态文化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出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8.
生态人类学分析的两个理论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伦理”的提法包含了太多的理论含混性 ,解构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同一性。显现为一种悖论的存在。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脱离人的基点。“可持续发展”的提法由于缺乏对主导现存生活方式的经济类型的反思这一重大的缺憾 ,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是主导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体系和价值伦理所共同塑造的总体性生存模式。寄托于这种特定生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是没有出路的。生态的多样性及其本质联系 ,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多线性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科幻影片《阿凡达》构造了一个由终极智慧(爱娃)维持和掌控的和谐发展的潘多拉星,地球人为了解决自身的能源危机,来到潘多拉企图掠夺那里的特殊矿石,从而对那里居住的纳美人展开了侵略战争。影片以科幻的形式给我们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启示我们对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同时也告诫我们,仅仅诉诸于道德层面的伦理思考其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也许,人类要摆脱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困境,有必要在经济发展模式、政治与管理体制、伦理与道德观念、法律与法规约束、生活与交往方式等诸多层面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伦理的新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加强面向21世纪的生态伦理研究,以增强广大人民的环保意识和伦理规范,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应以整体性、公平性、代际平等性和客观统一性为原则确定生态伦理的新内涵,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