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世纪初,我国学者开始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为范式研究先秦名辩学.在这一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不太适合做名辩学的研究范式.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理论体系由概念、判断和推理三大部分构成.“概念”仅是符号的“所指”,不包括符号的“能指”,而先秦名辩学中的“名”恰恰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是语词符号.“判断”和“推理”主要研究推理形式的有效性,属于语形学的研究内容,遗憾的是先秦名辩学中没有语形学的内容.名辩学中所讨论的推理都是语用推理,而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中又根本没有研究语用推理的问题.符号和语用推理在符号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研究,据此我们认为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逻辑史研究之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以《墨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名辩逻辑究竟属于何种逻辑类型?这是近年我国逻辑学界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不打算讨论中国古代名辩逻辑是不是形式逻辑,只想就有些学者提出的“中国逻辑史应以中国古代的传统形式逻辑思想作为主要和基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这一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发表看法。笔者以为,既然是“中国逻辑史”,那么,循名责实,其研究对象就应当是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就是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逻辑问题的思想、理论,都应当纳入中国逻辑史的视野。“中国逻辑史”不等于“中国形式…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上考察,如果说,先秦的名辩逻辑是我国古代逻辑发展的高峰,那么,两汉时期则是对先秦名辩的评论最为盛行的时期。为什么两汉时期会重视对先秦名辩的评论?各家评论的得失如何?对后世有何影响?这些,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而弄清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资我们今天发展逻辑科学的借签。  相似文献   

4.
传统逻辑作为一门学科理论,是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得以形成的。据一些西方逻辑史家们的研究,它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古代逻辑,其中最辉煌的成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词项推理逻辑理论和斯多葛的命题推理逻辑理论;(二)中世纪逻辑,这个时期传统形式逻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得到了发展;(三)近代逻辑,从十五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间,传统形式逻辑虽然长期陷入停滞状态,但随着新科学的出现而有经验方法论的兴起和发展,培根和穆勒成为这个时期最有影响的逻辑学家,创建了归纳推理的逻辑理论。纵观传统逻辑发展史,无论是对逻辑的理解,还是对逻辑内客范围的确定,以及对逻辑原因的阐述,无不经历过不断扬弃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名辩之实在先秦即已存在,但“名辩”之名可能迟至1904年才为章太炎首次使用,而被引入中 国逻辑史研究领域则由伍非百在1916年完成。“名辩”一词的多重含义在其早期使用中已经表现出来,在最 近30余年的中国逻辑史和名辩研究中更被赋予了学派、思潮和理论三种含义。“名辩”三义以先秦名辩话语 为基础,代表了当代学者对于重构这一话语的不同尝试。  相似文献   

6.
中国名辩逻辑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形式逻辑在进行逻辑分析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名辩逻辑侧重于从概念内涵角度把握概念、分析判断、进行逻辑推论,具有重内容分析、轻形式推演的特点。决定这一特点的因素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理论的影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源于政治需要的“禁辩”传统,古汉语特质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汪奠基先生在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创造性见解有四点:(1)中国逻辑史具有人类共同的思维形式,但它具有中国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2)"名辩"学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属于非形式逻辑的范围;(3)"推类"是中国传统推理的主要形式;(4)研究中国逻辑史不仅要研究人文历史的资料,更要重视研究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发展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土多德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创建了形式逻辑的科学体系,现代演绎逻辑,主要是数理逻辑就是从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从来沒有象今天这样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情况也日益证明形式逻辑这门专门科学是人类进行理论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认识与反映的工具。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正在促进形式逻辑科学的广泛发展。  相似文献   

9.
“名学”是我国名辩理论研究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术语 ,它是指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思想理论。名学和辩学虽都兴于先秦 ,但二者存在着根本性差异 ,不能将名学混同于辩学 ,也不能把名学归结为“名家之学”、“先秦名学”。至于“名辩学”则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自1631年李之藻翻译与出版《名理探》之后,西方的逻辑学开始传入中国,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西方逻辑并没有在中国真正扎下根来。当时实际上很少人阅读过和能理解《名理探》这部书,而且,这部书本身也没有对西方逻辑作全面的介绍。到清代初期,诸子学开始兴起,严格地说,它只为以后中国逻辑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一个基础,它既未受开始传入中同的西方逻辑(如《名理探》)的影响,也未真正从逻辑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的名辩之学。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逻辑史上,因明(亦称因明学)同古希腊的逻辑、中国古代的名辩学是三颗瑰丽的明珠。因明不仅在古代印度佛教和人们思维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各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世上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利用翻译、注释、论文、著作等形式探讨和推广因明。在介绍和研究因明方面,中国的学者首当其冲。过去有人把中国逻辑史粗略地划分为先秦的名辩学,隋唐的因明和明清以后的逻辑学三个阶段。而今中国已故著名逻辑史家汪奠基先生在其《中国逻辑思想史》和周文英同志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稿》里也都列专  相似文献   

12.
从来没有过"名辩逻辑的衰落",因为"名辩逻辑"的概念是近人所定义的,同时,"名辩"与"逻辑"、"名辩逻辑"不能简单类同,即使存在过"名辩"思潮的衰落,而未必有"名辩逻辑"的衰落.事实上,"名辩"的思维形式与思想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先秦逻辑学可分为两大派别 :正名逻辑学和辩者逻辑学。正名一派的名辩思想多将名、辩与政治、伦理相联系 ,肯定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辩者一派多从纯理论角度出发 ,拓展了名、辩的理论深度。庄子则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全面否定名与辩 ,使庄子的名辩思想与先秦逻辑学两大主要派别均不相同 ,不仅在先秦逻辑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 ,而且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传统形式逻辑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发展传统形式逻辑以便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一些流行的形式逻辑中出现了"吸取数理逻辑"的改良法。但是这种简单、机械的结合,不仅没有达到发展传统形式逻辑的目的,而且还产生了无数的问题。在当代形式逻辑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从推理的逻辑特征出发,客观地指出并分析流行形式逻辑推理理论中出现的弊端,这一工作对于传统形式逻辑的当代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逻辑论争在我国现代逻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我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 ,它确立了形式逻辑独立的学科地位 ,推动了这门科学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 ;另一方面 ,它也具有许多缺陷 :受苏联逻辑论争的负面影响较重 ,过分关注与形式逻辑有关的哲学问题的探讨 ,偏离了当时世界范围内逻辑科学迅猛发展的主流 ,脱离了逻辑教学的实践。反思这场论争 ,对研究中国现代逻辑思想史 ,对推动我国逻辑现代化的进程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是赵纪彬同志生前所撰《先秦逻辑史论稿》的《序论》。序论曾三次易稿,先名《古代社会与古代逻辑》,后名《名辩与逻辑》,今名《先秦名辩思潮的逻辑果实》。前两篇序论,经过十年浩劫,已无底稿可查。此篇序论写于一九六一年,只好作为定稿。因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采用了郭沫若同志的体系,在名辩思潮发展上也基本采用了他的论断,所以,除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保留了自己的旧看法,并提出不少新看法外,毫无疑问的作了很大的修改。为了了却作者十数年的遗愿,我们将其逻辑史方面的论文搜辑成书。这篇《序论》,对全书的观点、方法和范围,以及他所发掘出的逻辑范畴和逻辑思想,都有概括的说明。特先为发表,藉求读者指正。 ——编者  相似文献   

17.
做为一门学科名称的定义,是在建立那门学科体系时处在最前面,做为前提而出现的。但是,形式逻辑这门科学,至今,逻辑界对它所做的定义,还不够科学。这样,对这门科学的普及和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本文拟就形式逻辑的定义问题,略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一、流行的形式逻辑的定义不够科学现在国内比较流行的四本逻辑教材,给“形式逻辑”所下的定义,是不够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逻辑纲领是经济学逻辑的一种新研究纲领,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应用形式逻辑加语言逻辑纲领,也不同于博弈论纲领。主要研究经济学原理的性质、理论的形式结构与经济学解释、辩护及理论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中国逻辑史的发展线索,系统梳理了中国"类比"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为类比研究的热潮期;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类比研究的退潮期;唐宋至明清时期为类比研究的低潮期;近代为类比研究的理论探索期;现当代为类比研究的理论建构期。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逻辑纲领是经济学逻辑的一种新研究纲领,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应用形式逻辑加语言逻辑纲领,也不同于博弈论纲领。主要研究经济学原理的性质、理论的形式结构与经济学解释、辩护及理论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