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水"是中国上古哲学观念的原型.在中国哲学观念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水"一直有深刻的影响.三种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即神话思维、意象思维与意念思维,正好对应中国上古哲学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或三个不同层次--观念史的结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逻辑的.这三个阶段在观念表达方式、哲学基本观念、追问的哲学问题,乃至宇宙观以及呈现出来的世界图式皆不相同,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受"水"这一根本原型所制约与规定.<太一生水>篇更是以极其隐晦的方式,透露了上古观念变迁的秘密."由水及道",正可作为一个凝练的上古哲学观念史.  相似文献   

2.
纪晓建 《兰州学刊》2010,(5):166-169,201
根据安德烈·朗格“万物有灵”论和荣格“原型”理论,灵魂不灭自然观在远古社会普遍存在,幽冥世界是上古神话领域一个重要的母题。中华上古冥界神话独具特色。在人神杂糅的上古早期,神鬼相混为一,没有明确的天界、地界和冥界之分。商周时期出现了冥府的雏形,但此时的观念是人死后的灵魂归于极其险恶高峻的大山之上而不是归入地下。昆仑山是此时“天堂和地狱之山”的典型代表。战国中晚期,《楚辞·招魂》的出现显示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冥府神话。它开创幽都冥界在于地下的神话内容,补充和发展了《山海经》《尚书》等置幽都于地上的古老提法,完整地显示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三维结构模式,堪称是中国上古冥界神话的经典篇章。  相似文献   

3.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因其在宗教上的卓越贡献而被称为"第二佛陀"。虽然宗喀巴从青年时期到圆寂,都是在西藏修行、完成宗教改革和著书立说,但在他出生地的丝路南线河湟段,流传许多对他神格化的民间传说。从神话的历史演进来看,上古时期是神话类型的发明期,历史时期是以上古神话为原型,对虚构人物或者历史人物进行神化的传播与传承期。考证宗喀巴神化传说中"神"走过的历史足迹,初民的原逻辑思维已经远去,多民族用上古神话原型不断介入地方历史,显现自己河湟段主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弗莱认为神话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上古时期"禖""礿"祭祀,既是生育神话的仪式化表现,也是众多情爱主题文学作品的文化原型。《牡丹亭》在呼唤爱情、反抗礼教、礼赞人欲的主题之内,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学中长期隐匿的高禖崇拜。杜丽娘即是高禖的化身,"游园""惊梦"等情节是《礼记·月令》《诗经·溱洧》等描写的古代仲春风俗和先民信仰的再现。从先秦文学到汤显祖的时代,这个文化原型的接续具有鲜明的脉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图谱。这正是《牡丹亭》"惊心动魄"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角度看,中国文学艺术中存在一种"猿猴原型"。从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夸父到晚近文学创作中的孙悟空,体现了中国文学艺术中"猿猴原型"的线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和"宇宙山"、"世界树"一样,作为学术概念,它们都可被用来描述和解释古代神话里的宇宙结构及宇宙观。无论是昆仑山上的轩辕之国、诸沃之野、不死之山、西王母的蟠桃园,还是大海里蓬莱三神山的仙境、仙人和不死之药,上古神话里异域、他界均具有"不死之乡"的属性。与长生不死观念有关的"宇宙药"信念及其"神圣的知识",可能最早产生于上古时期的人类试图通过巫术的方式和神话的讲述以克服"死亡"、从而超越生命极限的种种努力之中。此种信念在中国历史上始终绵延不绝,并演绎出了许多野心勃勃的尝试和独特的文化实践,它至今依然是中国社会久盛不衰的"长寿文化"的底流之一。  相似文献   

7.
武侠小说独特的虚构叙事模式和上古神话之间存在着历史层面的承继关系,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故事,注意在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中通过叠加的方式塑造读者心目中的英雄。通过对二者的研究,笔者以为上古神话与史传文学一样,是中国武侠小说的远祖。  相似文献   

8.
一、上古神话是原始文化的综合表现 历来,对中国上古神话的研究,泛指中国汉民族的上古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人所共知的神话的研究,这是由于汉族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而这种提法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五十多个民族济济一堂的当代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精华荟萃的今天,研究中国神话,对国内各少数民族应给予一席之地,同时还应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  相似文献   

9.
一、一位著述丰富的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是当代被广大读者所熟知的神话学家,在神话领域已经辛勤耕耘了将近四十年。他在中国神话研究方面的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上古神话的注释和编纂。由于中国上古神话资料散乱零碎,袁珂为了给后学者提供方便,做了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注释和编纂的工作。以《古神话选释》为例,除正文和注释,还有解说。所有的解说都  相似文献   

10.
李学斌 《兰州学刊》2011,(2):204-206
按照弗莱的说法,文学的源头是神话。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在后世的不同时代里,则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一种类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也就是所谓“文学原型”。这个结构原型,在《神笔马良》里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移位”。具体表现就是,“善的世界”和“恶的世界”于相互对立中呈现出对彼此的交融和依存。从这个层面上说,神话、民间故事一旦进入文学系统,在面貌上就完全“人间化”了。鉴于此,文章认为,《神笔马良》代表了儿童文学的特殊一脉,它借助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原型结构,表现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独特风韵,也体示出“原型”变异的深刻内涵和悠远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神话的一支,感生神话反映了各个民族在其童年期对女性及其生育行为的独特认知。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归纳出了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的重要原型:孕育行为原型。这一原型包括贞洁受孕原型和奇生原型。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女性人类学理论解读了感生神话背后的性别话题。在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男性英雄系贞洁受孕并且是神奇出生的原型,是男性中心文化在主体的社会存在层面和精神存在层面对女性进行的贬损和戕害。  相似文献   

12.
闫德亮 《中州学刊》2013,(1):149-155
早期民族的融合与凝聚力的形成与古代神话的传播与定型相随相助。上古神话时代是"万邦林立"、"众神并存"的无中心神时代。早期部族经过数千年的交融最后归融到华夏族,龙图腾在部族融合中起到了麾领的作用。夏商周三代"天帝观"揭开了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序幕,五行与五方文化背景下生成了人神合一的五帝系统,诸子托古改制创造出了历史化的五帝系统。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使五帝系统得以定型,完成了神话的历史化进程。五帝系统的形成是以对神话的改造和对上古历史的"重写"为基础的,它不仅是维护夏以来家天下的需要,也是维系华夏民族的需要,是传统文化的最终选择,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英国汉学家倭纳撰写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一书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热心传播中国神话、传说以及相关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同时,也散布并强化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神话的诸多偏见。其所持的"中国神话贫瘠论"强化了西方世界的相关偏见,这一偏见成为烙刻在"中国神话"上的标签。一部现代中国神话学史,就是在不断对"贫瘠论"进行申辩或反驳的过程中展开的。该书的强烈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警示中国乃至东方的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有差异的神话学"。其广义神话观对探究"神话"这一文类的边界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4.
神话不是历史,却是历史的影子:神话不是哲学,却是哲学的萌芽;神话不是文学,却是文学的前身。上古神话是上古先民世界观的综合反映.同时又是上古先民社会生活的折光反映.而且其反映的方式与文学相通相似,因此,神话最具有文学的基质和特征。神话正是原始人充分发挥和运用想象的产物。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写道;“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诈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来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在此认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唐神女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中国有没有爱神? 在中西神话与文化的对比中有一个显见的事实,即中国上古神话体系(尽管残缺不完整)中看不到爱与美之女神的位置,而构成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神话体系中女神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十二主神中竟有五位是女神,其中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影响最大的不是众女神中地位最显赫高贵的天后赫拉,而是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忒。黑格尔说她是纯美的感性显现,因而在希腊雕刻中以裸体出现是有理由的。如果说在造型艺术中阿弗洛狄  相似文献   

16.
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与母题是神话原型的基本结构单元.嫦娥奔月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学长盛不衰的题材.如果运用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方法对嫦娥奔月神话包含的意象和母题进行分析,那么就会发现,嫦娥奔月神话的持久生命力来自构成原型的意象与母题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7.
尽管神话研究不等同于文学研究,但对于上古神话的文学研究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是建构四川文学通史先秦部分的基本前提。与荆楚文学等中国地域文学相比,上古巴蜀神话早期文学化程度的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先秦巴蜀文学的总体水平和早期巴蜀文学历史演进的地域统贯性。包括四川文学史在内的中国地域文学史书写在处理上古神话部分时应着眼于对神话固有之文学属性的分析,具体可从还原和整理神话谱系,揭示神话的“意态结构”以及讨论和列举神话对后世地域文学的影响三个步骤着手。  相似文献   

18.
叶芝诗歌中善于运用神话原型或母题,通过作者对神话思维独特的运用和理解,解释人生中的各种感知、秩序、现象或意识活动,其诗歌中神话产生的背景和叙述内容融合了真实的历史成分。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切入,分析了叶芝诗歌中的神话思维与诗歌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叶芝诗歌的深层结构潜藏在作者的神话思维中;诗歌中的许多意象来源于神话;诗歌叙事反复地重写着古老的神话并创造着新的神话。  相似文献   

19.
艾略特倡导文学家运用“神话方法”进行文学创作,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荒原》运用“神话原型”来构筑全篇,赋予混杂零乱的“荒原”意象以内在统一的秩序和结构。死亡—再生原型、寻找圣杯原型、水与火原型、圆环原型等构建起一个相互映照的“神话原型”体系:1·死亡—再生原型生死是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在永恒的宇宙背景中,任何生命个体都有如微尘,对自身的生死命运难以掌握,但人能够创造精神与灵魂的再生和复活,以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宗教作为超越性意识否认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创造出死后复活与再生来慰藉人的心灵。人死而…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中身体残疾的巫魅性人格(畸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足(或脚)有毛病,而这一点正涉及中国上古文化中巫与足疾的一种原型性关联.庄子并不是简单地从修辞的角度对寓言进行使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寓言往往包含着一种神话、萨满世界观,而这种观念形态正构成了庄子处理时代问题与生命问题的基本视域.正是在这种视域中,庄子通过一种"出神入化"的思想技艺参与了那样一个轴心时期的伟大的心智的历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