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战后,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之一就是日本企业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而这种文化是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文以日本企业管理中所运用的儒家思想要素为中心,试图揭示现代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银行一向以规模宏大而著称于世,泡沫经济破灭前的1990年,世界前10大商业银行中日本独占9席,傲视全球。那么,是怎样的一种组织和制度安排来保证这些庞然大物的效率呢?日本银行业又是一种怎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呢?本文以企业文化及企业组织对日本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影响为中心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日本特有的制度环境、文化传统与不同历史阶段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共同决定了日本私营企业的治理模式.通过对日本私营企业治理动态演进过程中制度变迁、权力结构调整与企业治理模式选择内在关系的分析,探究日本私营企业治理动态演进的机制,并结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企业治理转型中职能定位、资源能力与治理环境的匹配.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的文化能不能成为有效的企业文化?这个让管理家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中国首届优秀企业家汪海和他率领的双星做出的卓越表现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中国企业文化不仅是可以成功的,还有最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编前语】中国企业文化能不能成为有效的企业文化?这个让管理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由双星的成功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精粹的中国企业文化不仅是可以成功的,而且是最具生命力的。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和管理模式。双星近40年的发展就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企业管理的历程。中国第一代优秀企业家汪海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带领双星人拼搏奉献、创新进取,缔造了双星民族品牌;二是坚持"继承传统优秀的,借鉴外来先进  相似文献   

6.
<正>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两次侵略,使华人学界对日本的了解日渐加深。那么,日本如何"由中国文化的崇拜者和模仿者,转而变成中国文化的质疑者、否定者乃至中国国家的打击者"呢?这一转变的发生逻辑是什么?台湾地区学者张崑将的专著《日本德川时代古学派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日本企业品牌战略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日本企业在选择品牌战略时更注重对企业品牌的建设.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特殊的流通渠道及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得日本企业更愿采用集约型的品牌管理方式;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日本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更高,并且更容易受企业品牌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平 《日本学刊》2003,(3):150-15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通过体制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过 ,从总体情况来看 ,与国外同类企业比较 ,我们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仍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我们的企业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带着这样的问题 ,我于 2 0 0 0年东渡日本留学了近两年的时间。在战败的废墟中崛起的日本 ,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可资镜鉴的经验 ,或者说 ,中国如欲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不可不学习日本。在日期间 ,我利用各种机会考察了包括日本丰田、索尼、东芝、东陶等在内的十几家著名企业以及经营方式各异的中小企业 ,增加了许多感性认识并…  相似文献   

9.
蔡昌淼 《学术交流》2007,(4):98-100
日美两国企业文化各具特点。进入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理性主义企业文化与日本的灵性主义企业文化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主要表现在价值观规范趋向互补;管理理念相互渗透;用人之道相互效仿;领导方式相互借鉴等。日美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在于: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企业文化融合要在原有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生成一种新的文化特质;人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更是企业文化融合的核心;企业文化融合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0.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经济成功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日本式经营,而日本式经营的精髓却在于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近十年来,中国热心学习日本式经营的经验,并开始研究和借鉴它的企业文化。本文试图通过中日企业文化比较,明确各自的基本特征,理解两国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而从日本批判地接受那些有益成分,为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作贡献。  相似文献   

11.
日本作为一个没有史前史的岛屿国家 ,其文化的形成是迟滞而缓慢的。而且 ,正如英国、菲律宾等岛国承袭西欧大陆文化或马来文化一样 ,日本文化在其形成之初也同样吸收了外国文化。自古代起 ,日本便将中国文化作为其渴求达到的目标 ,在政治形态、典章制度、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都以中国为范式。早在1 80 0年前 ,日本便引进了中国的耕作文化与纺织文化。 1 30 0年前 ,又从中国引进了系统的国家制度和佛教 ,1 6世纪则从中国引进了儒学。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里 ,日本高层人物经国济世 ,中层人士从政为官 ,下层百姓处世为人都以儒学为中心。不仅政治…  相似文献   

12.
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受企业文化发展现状的影响并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泉州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受闽南文化影响下的泉州企业发展现状如何?企业社会工作在泉州地区发展面临哪些困境?本文尝试解答以上问题,期待闽南企业家以及当地政府能够意识到企业社会工作对企业及员工发展的重要作用,尝试为泉州地区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开拓出一条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13.
韦立新 《日本学刊》2002,43(3):123-133
本文把焦点集中放在中国文化中的儒、佛思想传入日本之后 ,对日本神道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述 ,指出日本神道的发展 ,在许多关键性阶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传自中国大陆的儒、佛思想的刺激和影响 ,其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目的在于对金钱的追求 ,也不在于官位的获取 ,而应该是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把经营企业作为手段 ,把金钱财富和官职作为终极目标的价值观 ,树立企业本位观 ,把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作为至高无上的终极价值目标。企业本位观在企业的实施 ,必须有一套全新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必须是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5.
日本文化的多重结构及其源流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众所周知,汉文化与日水文化之间,存在着悠久的深刻的渊源关系。有的日本学者如大庭修曾经十分坦率地说过:“日本列岛在地理环境上与中国大陆非常接近,因此自古以来,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我们从日本文化中严格地选择并排除那些源于中国文化的部分,那么,还会剩下什么能被认为发生于日本列岛的原始文化呢?可以说,除了绳纹式陶器及其有关的古文化之外,没有什么是值得一看的”。说日本文化是  相似文献   

16.
范作申 《日本学刊》2005,(1):140-154
本文论证了文化因素对中日企业经营的重要影响,认为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合作经营中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积极性与消极性等双重特征,处理得不好就可能产生经营思想、经营方式、价值观和两国员工之间认识上的冲突.作者归纳总结出在中日合资里中日双方在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中日合资企业经营当中产生文化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中日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日本汉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文,原本指在接受以汉字汉语为基础的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人创造的独特的训读表现形式,同时也意味着通过训读法所接受的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而在许多场合,还意味着将汉字汉语视为自家之物,在日本人手中随意使用的汉字文献.在近代之初,日本汉文具有东亚汉字文化圈中通用语言的特征,是日本所有学术及日本文化之主干.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汉文学,是以整个学术、文化领域的日本汉文为对象的学问.  相似文献   

18.
高洪 《日本研究》2004,(4):89-91
1972— 2 0 0 2年间 ,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革。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并对中国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以及文化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多少让人感到遗憾的是 ,大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中明显缺乏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起码印象。孙歌在 1995年写到 :“说到日本文化 ,十有九个中国人会问 :他们受了咱们什么影响 ?”1从 1997年 3月开始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到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任主任。沟口在中国首先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在中国知识界 ,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区域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大脑和灵魂”又是研究与开发活动。因此,企业的研发实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测量计。本文介绍了日本企业研发背景和现状,并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日本企业研发的特征,归纳了日本企业研发的发展趋势,以期对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中日两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日本企业已经逐步放弃了产品差异化战略,正在积极采取对外投资重点的转移、与中国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施商品加速更新战略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