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 ,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 ,《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 ,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大话西游》是一部后现代经典喜剧电影,艺术成就卓越,其突出之处在于运用台词艺术实现了对唐僧原有经典形象的解构与颠覆。文章通过对《大话西游》台词的研讨,挖掘出大话语境下唐僧 “人性”“佛性”“现代性”三重合一的新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世纪90年代香港人的情感世界与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有着"喜剧之王"之称的天才演员兼导演,周星驰在《西游·降魔篇》中除沿续了其一贯的搞笑风格外又融入了许多其他的电影元素,通过借鉴恐怖片和惊悚片的一些表现手法实现了对传统《西游记》的彻底颠覆,在给众多的影迷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的同时也在众人心中重构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西游神话。  相似文献   

5.
先秦之侠湮灭不可闻,自太史公以史笔序游侠以来,历代对游侠的研究相继不绝。新中国成立以来,《史记》游侠研究可分为困顿期、突围期和徘徊期三个阶段,呈现出从现实走向文艺的学术关注趋势。虽然每一阶段各有其学术关注特色,但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游侠的身份辨析、游侠精神要义的阐发、文学之侠和社会之侠三个方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侠文化"研究热潮的出现,关于《史记》游侠的研究也被引入一个更为广阔且系统的文化生态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该论题以往的研究面貌。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研究视野的突围到21世纪以来再次陷入困顿,《史记》游侠研究正面临着"老生常谈"和"边缘化"的双重困境,如何于进退维谷中另辟蹊径,是《史记》游侠研究重建其学术意义的重要思考。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神话叙事原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将“西游”人物、“西游”故事原本的关系进行交错作为叙事主题的文本在非主流叙事中占据着相当的空间。其中《大话西游》和《悟空传》是典型代表。两者在各自的创作理念中暗含着孤独与狂欢的矛盾与悖反,也体现了不同的取舍与选择。从两部再创作品与《西游记》的比较分析中可以见出该叙事类型发展的内在动因,并可从艺术样式和人文诉求等角度丰富当代神话叙事的外延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科导演周星驰新作《西游·降魔篇》延续其无厘头电影风格,注重消费语境下的艺术包装,通过传奇"故事"戏说,启用视听等综合电影修辞话语展现文本角色的身体、对白等,生动诠释了生与死的价值:只要践行善行,就不再是妖,放弃杀戮、珍惜当下,人妖转换要义就在于民智思维的大爱选择。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生命》杂志作者群体围绕着中国社会结构进行过一场讨论,可以视之为其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先导。这次讨论最大的特点,是关注中国社会及其社会史的特殊性,而不是共同性;所用的方法是社会学的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在探讨中国社会结构问题时,《新生命》杂志是一份既非反对唯物史观,也不是完全意义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刊物。  相似文献   

9.
秦弓 《南都学坛》2011,31(4):66-70
张道藩由于政治身份的缘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素以负面角色登场。实际上,他也是一个留下四部创作剧本、并有翻译剧本的剧作家。四幕剧《自救》发表之后很快被搬上舞台,并引起热烈讨论,有对其反封建价值及其隐喻的民族自立意义的肯定,也有对其疏离民族危机、远离大众生活的批评。今天,回到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背景来看,《自救》确有清浅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认其正面价值。关于张道藩《自救》剧本的评价,关系到如何准确把握现代文学复杂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批评形态的价值取向受社会经济转型和大众传媒的渗透逐渐走向多元化,并最终形成了当前主流、精英、大众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种文学批评既各自独立、独具特色,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多元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个体与组织价值观契合对组织认同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组织价值观契合中个体价值观的关键成分是其基本价值观。调查发现,社会经济体制性因素对组织价值观契合有重要影响,是组织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由于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永远都有主导性,因此在组织的管理与建设中必须注重价值观建设。价值观的建设必须从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齐头并进。在组织层面的建设中,要注意满足组织成员个体的利益需要,但也要注重价值观引导;强化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建设,需要各种制度性社会保障支持,其有助于有更好的契合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经典劳动价值论在理论的逻辑结构上还存在几个疑点,因而需要对抽象劳动物化为价值的原理进行重新考察。实际上,一切以迂回生产方法为前提的劳动,社会都会把它折合为多量的简单劳动,从而形成利润的平均化趋势。少量个别劳动折合为多量必要劳动的另一种类型,发生在同一部门内存在不同劳动生产率的场合,这正是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均衡价格论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与劳动价值论是相通的,因而应当以之补充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型到文化型:中国当代德育型态的嬗变路向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德育型态转变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根据,德育从政治型向文化型的嬗变是对这种现实诉求的理论理解.从政治型德育到文化型德育,在价值偏向上要从以社会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文化型德育或德育文化视德育为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4.
论法的价值     
法真实、潜在的社会作用就是法的价值所在。本文将从法起源的原因、法发展运动的方向来探求现实法背后所蕴含的自然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价值体系的多样性是指:第一,指价值内容、价值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第二,指价值体组成要素、价值要素结构的多样性;第三,指价值体系发展、演化模式的多样性.价值体系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价值体系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49-1955年的<人民文学>呈现出主流叙事与另类话语两种话语形态并存的局面,另类话语的特异存在显示了其与主流叙事偏离的同时,又有着对主流意识做出妥协与让步的精神态势.站在创作主体和编辑主体的双重视域下,从创作主体的边缘文本向主旋律妥协、编者主体于矛盾中的顺势而变以及双重视域的价值选择进行分析,从而见出<人民文学>在主流意识影响下的基本特色与潜在特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价值是人们对文学有用性和重性判定的结果,由作家创造出来,在读者阅读中实现。文学价值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既是多样的,也是流动的。审美理想是文学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文学的主导性价值是通过体现真、善、美来影响和塑造人的情感与灵魂的。文学的价值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价值需求满足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客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顾客价值的实现度决定着顾客的满意度;企业的市场和价值导向影响着企业实现顾客价值度的评价和企业实现顾客价值的路径选择。影响顾客价值评价的因素既包括财务收益,也包括非财务收益。实现顾客感知价值最大化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公益活动由于有着彰显助人为乐品质、体现主体社会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而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具象化的传统公益活动,因其在诸多场合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渐渐为公众熟知,但特定的物化要求限制了其涉众的范围和理念的传递。生活化、常态化的微公益,以简易的运作模式和深刻的公益精神理念,改变了人们对公益的传统看法和对公益精神的原始理解,满足了公众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在持续的公益实践活动中,促使公益理念逐渐内化为实践主体的道德品质。文章从公益理念内化为实践主体道德品质的角度,探讨了微公益活动开展中公益理念内化的可能性、实质与社会价值,以探求微公益对公众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革产生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辩诉交易在美国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其特定社会环境和司法实践的产物。辩诉交易之所以在美国备受青睐,是因为其内在所固有的法律与经济学价值使然。借鉴辩诉交易制度,就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兼顾公正与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