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韩璞  陈涛 《天府新论》1994,(6):57-60,72
理解与解释:主体视界与传统韩璞,陈涛文艺复兴以降,人类理性在科学、哲学、史学和法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人类理性的弘扬与申张,使理性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理性在科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更...  相似文献   

2.
1917年1月,胡适与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发动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的胡适,曾把这场历史变革运动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蔡元培先生也说它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端;近来,又有些学者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余响”或“回光反照”,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东方文艺复兴’。”把五四文学革命看成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命题是否能够成立呢?这还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理性思维,对其做出全面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莫尔反对新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反对新教的原因。作为一个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莫尔的宗教观念是正统的。他不主张彻底推翻和重建教会,而是主张与罗马教廷保持一致,在天主教内部以理性为指导进行自我革新,达到消除腐败的目的,从而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莫尔对路德的作品了解不多,又受文艺复兴时期学术气氛的影响,互不宽容。因此他对路德新教和英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都持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艺复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表现形式与精神气质方面有某些共性,但二者不能等同.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带有浓重的人为催生性,不像文艺复兴运动那样自然生发;新文化运动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其影响与开启了西方近代史大门的文艺复兴运动无法比拟;新文化运动同时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重建,与全盘复古的文艺复兴运动不尽相同;新文化运动奏响了无产阶级主宰中国历史的节拍,文艺复兴运动拉开了资产阶级主宰欧洲历史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于西欧社会的一种经济思想。15世纪初,正当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之时,重商主义兴起。到了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重商主义也逐渐开始崩溃。从时间上看,重商主义可以说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步。同一时期产生两种社会思想——人文主义和重商主义,其中必有其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陈军 《学术论坛》2005,(10):163-169
科学是现代性的核心外在动力,科学理性外展到了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一切领域.科学理性与文艺复兴以来文学理论发展关系史的描述,提供了对科学理性反思和重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主导的文学理论未来的必要性、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欧洲文艺复兴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末,文艺复兴思想与民族主义同步传播,促使民族复兴观念萌生;民初,文艺复兴的先导作用,示范"五四一代"从思想文化入手寻求复兴之路;三四十年代,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参照探讨"中国的文艺复兴",成为民族复兴思潮的重要内容。欧洲文艺复兴对民族复兴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促进民族复兴概念定型、促使民族复兴思想聚焦文化复兴、催发白话文运动及推动传统观念的现代转换等。近代先哲提出了"清学文艺复兴"说、"五四文艺复兴"说、"宋学文艺复兴"说等观点,以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走向的期许与愿景。民族复兴是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是传承与创新、守护与开放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一种观念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性的产儿 ,是现代性的拥护者和追随者。它崇尚理性、进步与逻辑判断的普遍有效性 ,力争摆脱外在社会束缚 ,实现人类事业解放的坚定信念 ,这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存在着精神气质深层的一致性。这种观点并认为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品 ,力图以现代理性来控制社会发展的一切运动及其形式 ,使人的理性与自由得到空前绝后的高扬。总之 ,必须把马克思置于西方大语境中才能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精神 ,而不是片面强调其独创性和伟大性 ,甚至将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对立起来。另一种观点认为 ,马克…  相似文献   

9.
启蒙运动是西方17、18世纪继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唤醒理性精神以从宗教中解脱出来,是这一运动的核心特征。中国先秦时期思想的发展尽管背景不同,但也含着类似的因素,因此可以说,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经历了与西方启蒙大致相同的运动。"早期启蒙说"就是对这一奇特现象的描述。确定这一说法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如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早熟的特征、轴心时代后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走宗教的道路,有直接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等文学思潮中理性的具体含义 ,描述了近代西方文学中理性含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树人 《文史哲》2007,(4):42-46
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儒学之文化融合,被看作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但明末清初之时,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传入中国,却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既有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霸权主义因素,也有中国统治者坚持儒家道统决不动摇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引进西学并高扬西学,同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自戮式的贬抑,一直是中国20世纪思想文化发展的基调。其结果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处于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失语症"状态。要恢复中国思想文化主体地位或找回"失语",只有在艰苦的中西思想文化的会通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近代早期天主教在权力组织结构、教会神职人员的道德风尚、普通信徒的宗教需求与教会教义之间存在不协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面对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动的新形势下,天主教对自身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沙门议敬"的圆满解决与"礼仪之争"的不欢而散,共同昭示了一个主题:一种外来文化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之下,走多元融合之路.同时启发我们,在文化发展日益世界化的今天,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者坚持所谓"普世主义",并认为这种普世性要由欧洲和基督教文明国家输出的想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澳门天主教的传入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澳门并持续发展。这一时期,澳门主教区成立,天主教各大修会耶稣会、方济会、奥斯定会、多明我会等纷纷驻足澳门。澳门天主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澳门成为各修会对中国及远东地区传教的基地,使远东地区天主教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样式中一朵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奇葩。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进入中华,在发展中也借用了这种文学形式来表达信仰理念和信仰生活。文章通过对天主教楹联的缘起、发展、定型、类别以及不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等种种特点进行分析,进而透视天主教进入中土之后不断本土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江户锁国论”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户锁国论”在日本史学界流传已久 ,然而这种表述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江户幕府“锁国”的目标仅仅在于铲除危害其统治的天主教信仰。关于德川幕府的禁书政策是“锁国体制”下全面抵制西洋文化的重要一环的说法也是一种误解。历史事实是 ,在江户时代 ,除与天主教有关的汉译西书 4 8种之外 ,有关西方的书籍大量流入日本 ,从而促发了日本人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和社会思想的兰学运动。江户时代 ,除抵制天主教之外 ,不但没有割断与世界的联系 ,而且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化。“江户锁国论”的传统认识影响了人们对江户时代整体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周轩 《西域研究》2004,(3):45-52
本文就涉及清代新疆流放人物的洋教案、回教案及民间宗教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论述 ,认为这些教案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文化冲突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中叶 ,天主教通过海路传入中国 ,首先传入地是广东。此时 ,天主教在广东发展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本文结合现存中外文资料 ,分 3个时期对其曲折历程进行一次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与民主观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1924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观念与科学观念相伴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口号与价值认同。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发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促使中国人对民主观念的理解和阐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陈独秀对“民主”内涵的新阐释,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人手实现“民主”,梁漱溟强调在儒学基础上认肯“民主”,这些都是对民主政治不同追求的有代表性的体现。民主观念的这一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合理性,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剑利 《河北学刊》2007,27(3):96-101
近代放足运动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历史的维度考察了放足运动的发端和具体实施过程,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放足运动过程中审美观念的变化,并在历史审视的基础上对放足运动做了反思。放足运动对中国女性整体解放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其对女性自身感受的漠视,与缠足一样,放足对女性尤其是已经习惯于缠足的女性来说或许也是一场痛苦的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