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朝鲜半岛因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早已被纳入到东北亚国际政治的"合力"之中。要重新启动处在胶着状态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不仅需要南北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且也需要周边大国的推动和协助。  相似文献   

2.
和平繁荣政策,是卢武铉担任韩国总统后在继承金大中"阳光政策"的基础上,为了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谋求南北双方和东北亚的共同繁荣而提出的战略构想。它体现了卢武铉总统对朝鲜以及整个东北亚外交的基本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必将对半岛南北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却十分薄弱,韩国国内有部分学者也对卢武铉总统的和平繁荣政策提出质疑。笔者通过对卢武铉和平繁荣政策产生的背景、主要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的探讨,以分析"和平繁荣"政策对半岛南北关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力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开始进入“苏攻美守”时期.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力量对比关系改变,促使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国际局势随之进入了缓和时期.在国际局势缓和的背景下,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出现了松动,中国和美国也相应地调整了各自的朝鲜半岛政策.美韩关系出现波动,美朝两国开始接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与韩国接触并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韩建交对中朝关系带来了冲击.逐本溯源,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两国对朝鲜半岛政策进行调整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表明,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了韩国政党政治的演变。而韩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又反作用于南北统一问题:政党政治的反复影响南北统一进程;政党政治的民主趋势又有利于南北尽早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5.
冷战期间美国在东亚的遏制战略,是基于全球称霸的地缘政治需要和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以日本取代中国作为亚洲政策的中心,在朝鲜战争、两次台湾海峡危机和越南战争的连续推动下,由一系列美国与东亚相关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双边、多边条约体系构建而成。它的外延北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经台湾和菲律宾,南亚印度支那半岛;它的内涵以“反共产主义扩张”为核心,包括军事防御、政治安全和经济遏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后,韩国历届政府把朝鲜半岛统一问题视为重要议题,采取和实施了许多不同的政策和措施。2000年金大中政府时期,韩朝进行了首次首脑会谈,发表了"6.15宣言",韩朝关系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以此为契机,卢武铉政府利用经济合作进一步推进南北关系。但李明博政府上台后,采取和"阳光政策"截然不同的政策,即对朝鲜实施"非核、开放、3000"的强硬政策。朝鲜对此反应强烈:两国经济交流活动急剧减少,韩国和朝鲜再次陷入了敌对状态,朝核问题久拖不决,东北亚冷战局势也仍然看不到结束的前景。分析李明博政府的对朝政策对于认识朝鲜半岛问题乃至整个东北亚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摆脱越南战争的泥潭以及由此带来的与苏联对抗中处于下风的不利局面,开始全球性战略收缩。在东北亚地区,美国抛出了旨在减轻美国对日、韩战略负担的交叉承认方案,其核心是谋求在朝鲜半岛制造南北朝鲜被由美日韩构成的"南三角"和由中朝苏组成的"北三角"分别承认的局面。交叉承认的本质是在冷战时代背景下的国家集团间外交。依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各当事国对朝韩两国态度的变化,交叉承认问题的变迁分为南北三角对峙、"北三角"分化和后交叉承认三个时期。交叉承认未能实现其初衷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目前,随着朝核问题由于美国和朝鲜在朝鲜先弃核还是美国先同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这一问题上僵持不下,重提交叉承认以促使美国承认朝鲜、给予朝鲜安全感未尝不是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一个选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美国对越政策演变的分析,揭示其与日后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关系.文章认为,同日后卷入越南战争一样,美国之所以袒护法国、漠视越南人民的独立要求并随后卷入在越南的战争干涉,乃是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文章尤其强调,美国1954年主导联合行动的努力和在日内瓦会议上的所为直接为其日后卷入越南战争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随着苏联的解体,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以经济为重心的关系,即南北关系已成为世界矛盾的焦点。它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关系,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人类的未来。从50年代到现在,南北关系经历了启动、发展、停滞三个阶段。那么,南北关系的前景如何呢?第一,全球谈判困难重重,专项对话,局部合作会有发展。第二,南南合作是促进南北关系改善的基础,将会明显加强。第三,南方国家在南北关系中逐渐采取灵活务实的立场,这有利于南北关系的改善。第四.南北双方各有所长,互有所求,同时面临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必须共商对策,南北对话与合作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今天,世界走向多极化,各种力量既有竞争、斗争以至对抗,又有对话、妥协和合作,南北关系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苏联的解体,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以经济为重心的关系,即南北关系已成为世界矛盾的焦点。它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关系,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人类的未来。从50年代到现在,南北关系经历了启动、发展、停滞三个阶段。那么,南北关系的前景如何呢?第一,全球谈判困难重重,专项对话,局部合作会有发展。第二,南南合作是促进南北关系改善的基础,将会明显加强。第三南方国家在南北关系中逐渐采取灵活务实的立场,这有利于南北关系的改善。第四,南北双方各有所长,互有所求,同时面临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必须共商对策,南北对话与合作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今天,世界走向多极化,各种力量既有竞争、斗争以至对抗,又有对话、妥协和合作,南北关系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1.
林登.约翰逊虽然没有把越南问题看作是美国外交的中心,但是,由于他断然拒绝了越南“中立化”的建议,先后批准了“34A行动计划”和“横滚”作战计划,实施“雷鸣行动”,命令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登陆,从而将战火一步步烧到越南北方,使越南战争日益成为一场“美国人的战争”。而他本人,由于美国日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被迫声明不再竞选连任,付出了惨重的政治代价。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初期,越南战争爆发,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双重考量之下,中国作出了援越抗美的外交决策。苏联介入越战后,中国对越援助态度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理念的同时,处理外交事务日趋务实。援越抗美战争后期,随着中苏矛盾的激化,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走上了联美抗苏的道路,为此不惜牺牲与越南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友谊。援越抗美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对当今中国外交仍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军事上逐步升级的过程,也是其核选择(指使用战术核武器)被美国军政高级官员日益严肃考虑并几度欲付诸实战的过程.依据有关解密文件及当事人回忆录,考察了越战时期约翰逊政府进行核决策的过程,认为致使约翰逊政府最终放弃核选择而宁愿承受很高人员伤亡的因素,除了冷战背景下美国对中国、苏联可能的核报复的忌惮,还有美国军政双方在使用核武器的决策过程中一直存有严重分歧;核禁忌观自朝鲜战争以来对美国政府的军事政策产生日益持久的政治和伦理制约;美国考虑到单方面有限使用核武器不仅缺乏足够的军事功效,其所带来的政治上和伦理上的灾难性后果可能远远大于越南战争失败所付出的军事政治代价.  相似文献   

14.
越南战争是美国在冷战时期遇到的最严峻的军事考验之一。为了使这场战争国际化,美国强烈要求其最重要的盟友———英国向越南派兵。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英国拒绝了美国的出兵要求,采取了与美国相悖的脱离政策,并坚持谈判解决越南问题的立场。美英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分歧给美英“特殊关系”蒙上了阴影,以至于有学者将约翰逊-威尔逊时期称为美英关系史上“几乎忘记了友谊”的“贫瘠年代”。  相似文献   

15.
1972年是中美缓和与越战和谈的关键一年,二者同时进行并相互影响。越南问题最终和平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美缓和后客观上给越南带来的孤立感和压力,而非通常所认为的是中国为了与美国缓和向越方施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关捷  关伟 《东方论坛》2007,(4):104-109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辽东半岛上进行多次陆战,其中析木城之战是清军保卫海城,日军进攻海城的关键一仗.清军在经过激战后撤走,日军取胜.此战日军以指挥统一,互相配合,武器精良等原因取胜.而清军虽来自各部,互不统属,没能协同作战,是败走主因,却不能因此简单地说清军"毫无战斗力","军纪荡然",也不应该称丰升阿、聂桂林"闻风即溃,骚扰不堪".对清军作战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韩国参与越战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64年以后,应美国的要求,韩国5次向越南派兵。1966年至1973年间,在越南的韩军一直维持在近五万人的水平上。为此,美国以工资、津贴以及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形式向韩国支付了大笔"佣金"。这些额外的外汇收入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经济"奇迹"的动力之一,而赴越韩军也因此成为美国变相的雇佣军。  相似文献   

18.
从1955年起,美国出于反共的需要,在越南南方扶持亲美的吴庭艳建立政权。尽管吴庭艳亲近美国,但他亲美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当美国出于战略考虑要求吴庭艳进行符合美国利益的改革时,遭到了他的拒绝。这导致美国与吴庭艳产生了矛盾,并最终造成吴庭艳死于美国支持的军事政变。吴庭艳统治的终结是美国对越政策的转折点。美国由幕后逐渐走向台前,并最终全面卷入越战。  相似文献   

19.
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封建宗藩体制的解体,是晚清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包括琉球问题、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都与这个问题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