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男孩蹲在那里,专注地注视着一颗露出地面的种子,种子已经开始发芽。“爸爸,芽苞是种子的伤疤吗?”孩子问站在旁边的父亲。  相似文献   

2.
摔碎的香瓜     
王建国 《新少年》2009,(7):40-41
我右眉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这伤疤如一条弯弯的小船,时常载着我驶向那一个遥远的夏天……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小桥     
桥。小桥。难忘的那座小桥。小时候,我常常骑在父亲那有点驼的背上一路哼着小曲儿去峡谷。因为,在那个“一线天”的地方,有一块寸草不生的沙土地,那便是我家的责任田。多少次的来来往往踏出了一条羊肠小道,多少粒沙子铺满了仅仅容下一只脚的小路。每当父亲走过,脚趾间总是被填满无数的沙子,当趟过齐膝的急流时,又被急流冲得干干净净,父亲也被冲得前俯后仰,东倒西歪……“咯咯,咯咯咯咯……”我开心地笑了。“唉——唉——”父亲的叹息声好长,好长!于是,河上有了桥。可是,好景不长,一场暴雨催促着温柔的小河咆哮起来,浑浊的泥水夹着石块、泥…  相似文献   

4.
席慕容 《社区》2012,(14):23-23
八岁还是九岁的那年,我住在香港。有一回在最热闹的中环街上和姐姐走散了。 在努力地左奔右跑了一阵子之后。我终于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人站在马路旁边大哭了起来,一面哭一面向聚过来看热闹的路人哀求:“请你带我回家,好吗?” 后来,还真是有好心的路人替我找来警察,高大的警察把我带回办公室,再通知父亲来领我回去。见到父亲时,我大哭了一场,等回到家里。又有点害怕母亲会责怪我,就踌躇着不敢向前了。母亲微笑着什么话也没说。倒是姐姐们在旁边一直问我:“真的好意思一个人站在马路上哭给大家看?”  相似文献   

5.
筷子     
《社区》2008,(24):60-60
小时候爷爷曾告诉我,只需到厨房看看筷子就知道这家的家境了。筷子越长,多半这家越富裕,原因很简单,大户人家吃饭菜多,筷子长了好夹起远处的菜。爷爷的话有道理,那时没有转盘,站起来夹菜又失礼,如果没有长筷子“武装”自己,多好吃的菜也吃不到嘴里。时过境迁,现在恐怕再也没人凭看筷子来猜测人家的家底了。中国筷子多半是平头或圆头的,主要就是“夹”。爷爷曾告诫我,吃菜时夹得起就吃,夹不起就别吃。有一年吃猪肉丸子,丸子表面滑溜溜的,我夹了几次也夹不起来,一急就用筷子扎起丸子放进嘴里,当时爷爷一巴掌就打了过来,呵斥道:“谁让你扎的?”后来父亲告诉我,在我的老家,只有祭奠死人时才用筷子扎菜。我这一巴掌挨得不冤。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谎话     
我常被父亲的谎话“蒙骗”,有时被骗得很深,回想起来就心疼。我出生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在川北县城工作的父亲,对造反派无能为力,便躲到乡下与我们一起过清闲的日子。乡下虽没有城里那样乱,但生活很艰苦。母亲对父亲不愿参加派系斗争很理解,这份情感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用行动来体现的。那年月,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只能勉强糊口,靠南瓜、野菜、山芋干度日,但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给父亲买点劣质的“老白干”,每天保证一个下酒的鸡蛋。然而父亲却常常对我说他肠胃不好,消化不了“,吃一个鸡蛋就会生病”,于是,每天他都要和我平分着…  相似文献   

7.
萧军谈恋爱、女人和夫妻萧耘父亲正式约请建中到我家来时,是十年动乱刚刚开始后的一个多天,那年,。我23岁,他21岁。我向父亲介绍着说:“爸,这就是我的同事──王建中。”父亲伸出了宽厚而温暖的大手──接纳了他。从此,两辈人之间持续二十多年“忘年交”的生死...  相似文献   

8.
在走川藏路的时候,我们途经一个叫良多的小乡镇,并在那里停歇下来,住在大路旁一个藏民用碎石盖起的小旅店里。小旅店的大门口,便是宁静的街市。大门的两旁有一些藏民用手臂挽着一些藏饰在卖。一个手挽首饰背着小孩的男孩吸引了我的目光——确切地说,应该是他背上的那个小孩吸引了我。孩子有一双极大极水灵的眼睛,头不停地扭转张望着,像是一只机警的鹤,又像是在帮忙寻找顾客。“你的弟弟好可爱啊!”我对男孩说。男孩羞涩地低了低头,脸上两抹高原红越发红了……接着,我开始问男孩:“你弟弟几岁了?”“两岁半了。”  相似文献   

9.
那天,父亲坐茬冬阳下,穿着厚厚的棉衣,倚在墙边打盹。你就趴在他的身边,呼呼地睡着。突然,你警觉地睁开了眼,朝着我竖起了耳朵,并龇开了牙。“丑丑,是我!”父亲听到了我的声音,睁开了半闭的眼睛,一丝惊喜掠过,父亲立即站起了身:“丑丑,是姐姐,不要叫!”你开始摇起了快乐的尾巴,尾巴上扬着,在父亲的前后左右不停地欢跳着。  相似文献   

10.
黄湘龄 《社区》2013,(5):50-51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黄君璧的脸上永远挂着那样和蔼可亲的笑容。这笑容不是笑给旁人看的,而是他内心真正的快乐在荡漾。这一抹笑容,一路伴随我直到今天,人世间的纷争、学艺路上的孤独,在这一抹笑容前,早就如同青烟般散尽。所留下的只是我对父亲无穷尽的怀念和随着岁月更迭对父亲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1.
记者:马教授,听说这两年您在做一部电视专题片叫作《中国老三届》,您是怎度想起搞这部片子的呢?马小军(中共中央革校教授,以下简称马):我对“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题材一直比较关心,从1979年开始的“知青”热大概经过了几个浪潮,我一直都很关注,因为自己是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那些年的经历对于自己的影影不管怎样,至少它给每个个体留下的东西一定是终身难忘的。你想把它忘却,想把伤疤抹平、淡忘都是不可能的。我从1978年开始一直讯书、教书,在文化知识圈子里,对有关“知青”的文学活动、社会活动都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1,(5):20-20
1.2010年7月,在英国伦敦东部的伍尔维奇,一对尼日利亚黑人夫妇喜得他们的第三个孩子。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这个新生女婴居然是典型的白种人,长着漂亮的蓝眼睛和卷发。父亲本特别强调:“我和妻子很相爱,她一定会忠于我的。就算她没有忠于我,孩子也不会长成白种人。”遗传学专家表示,这个孩子很健康。这个女婴的出生真是“太不寻常”了。基因突变是一个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两只茶蛋     
赵仕雄 《老友》2011,(7):19-19
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每当我看到他遗像中慈祥的容颜时,一段往事总会浮现在眼前。 1953年,中南第二地质勘探队在萍乡南门外一个大屋里开办学习班,我是其中的学员之一。一日我们正准备吃晚餐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我的小名:“秋桂。”我顺着声音望去,父亲瘦小的身影出现在门外。他是从吉安老家翻山越岭徒步来萍乡看望我的。  相似文献   

14.
父亲洗澡     
儿子满月那天早上,一阵时断时续的敲门声把我唤醒。门一开,父亲“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半只米袋,笑呵呵地站在我面前。父亲一到,岳父全家也相继起床,一个个和父亲问好。我带父亲进房看小宝宝。父亲小声地抱歉:“把你丈人家的早觉搅了,早知道你们还在睡,我在街上再遛达几圈。”我连忙安慰父亲:“不碍事。不碍事。”当父亲看到他孙子那张稚嫩红嘟嘟的小脸,两眼笑成了一条缝。午饭一吃完,父亲便提出要回家。我和岳父母再三挽留他住一宿,可他找出种种理由推诿,拎着蛇皮口袋就向外跑。岳母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留…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的西南边陲,有一块神奇的古裂谷带,它的名字叫攀西古裂谷,简称为攀西。地质学家说它是“地球的伤疤”,生物学家说它是“生物大观园”,经济学家说它是“聚宝盆”,德国教授说它是“一本教科书”。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激励着几十万建设大军。我带着神奇的目光,考察了一个月,仅一孔之见,发点议论。  相似文献   

16.
李丹崖 《可乐》2010,(3):39-39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四岁的孩子说的话。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女儿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  相似文献   

17.
与父共眠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营盘里每年老兵“流”走了,又有新兵“补”进来。每到年末看到新兵进来,总要回想起自己当新兵体检时,与父共眠的往事。记忆中,觉得从小就没有与父亲在一起睡过觉。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说,是个小男子汉了,一个人睡吧。于是,便一个人在厨房临时摆的小床上,一睡就是十几年。一个人睡厨房,就意味着离开了妈妈的怀抱,离开了妈妈温馨的呼吸陪伴着走向梦乡的惬意。于是便恨父亲。觉得父亲不爱我。再加上父亲不苟言笑,不陪我玩,不给我买玩具,越发觉得与父亲没有感情,以至于和父亲天天在一起,见面也不多说话,好…  相似文献   

18.
老父九十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老父亲今年90岁了岁月荏苒。90年的风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他的背佝偻了,腿也弯了,走路不再大步流星。但他一点儿也不服老,偏要做出一些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儿来。比如说,他听力差了,却偏爱接电话。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找我,父亲抢着接电话问:“你是谁﹖”对方答:“我是中学。”父亲便唤我说:“一个姓宗的人找你”还有一次有人打电话找我,我明明就坐在房间里,父亲却说我不在。我从房里跑到客厅接电话时,他已经把电话挂了。原来他听错了名字,以为别人找我妹妹。这样的事多了,我们就不让他去接电话,他…  相似文献   

19.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是听着这支歌长大的。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父亲工作踏实,思想进步,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父亲一直有一个心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终因我家庭成分偏高(上中农)没能如愿,让他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相似文献   

20.
那子 《北京纪事》2011,(11):44-46
得益“虎爸”董卿生于上海,从小在外公外婆身边生活,7岁时被父母接到工作地安徽。父母对她要求很严格,尤其是父亲,按照今天的说法,董卿的爸爸绝对可以算作一位“虎爸”。用董卿自己的话说,“作为独生女儿,我从来都没尝到过‘掌上明珠’的滋味,我的爸爸是一位特别严厉的父亲。”父亲要求她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小董卿刚刚能识字,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