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江泽民的科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根据江泽民同志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概括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主要探讨江泽民同志科技观的主要内容,他提出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优先发展科技、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思想,是对邓小平科技观的重要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第一生产 力的科学技术更集中地体现了生产力要素中进取和创新的特质。科技创新实质上就是要不断发挥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结构,是“十五”期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 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内容涉及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向科学进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自由之路等重要内容。毛泽东科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快西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党委、政府要自觉做到一把手抓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管理制度安排与创新方面要有所作为,坚持用市场化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积极实施"人才强科"战略,提高科技资源的科学配置能力,千方百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力度,重视把企业培植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支持高校迅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走依靠科技创新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之路。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与广东产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 ,它们遵循着不同的轨迹。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基础 ,技术创新则是科学创新的发展结果。科技创新是影响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根据广东科技创新的现状和自身优势 ,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广东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是 :金融业、电子信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重化工业等。  相似文献   

6.
个体精神动力是主导科技创新的基本动力之一,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成为最重要的动力,但是,它迄今为止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研究.本文将个体精神动力划分为外在精神动力和内在精神动力,所谓外在精神动力,即从科学技术的外部推动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如爱国主义、个人荣誉感等;而内在精神动力则是源于科学技术自身的精神动力,如科学兴趣与好奇心、科学激情、科学自信心、对事物独特的感性、哲学思维力等;指出在我国更需要深入开启内在精神动力.此外文章梳理、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现当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和思想,明确中国科技创新精神中的个体精神动力就是外在精神动力与内在精神动力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我国的科技立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科技法律制度需要在科学技术进步法的配套立法、科学技术创新的立法、高技术领域的立法以及科技法实施的监督等方面继续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2004年6月2日召开的中科院全体院士大会上作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并主张以此指导未来的科技工作,实现中国科技事业新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新的形势,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样需要完善的科学技术支撑系统。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本质特征。现代科技发展观是先进的科技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践行与之相对应的科技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蒋洁 《广西社会科学》2007,(12):189-192
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西方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肯定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功能;初步探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提出科技道德准则;重视科学家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近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科技道德并非起源于宗教道德;剖析科技与道德的关系,提出统一、对立、分离三种观点;提出求实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等科学精神;进一步校准科学道德准则。西方现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科学家应肩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规定科学技术领域的道德要求。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特点是:较早提出科技人员的道德问题;十分注重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特别强调价值中立的科技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通常都伴随着一种新的文化业态的诞生;科技创新与文化业态的演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文化业态的演变周期因科技创新周期的缩短而急剧缩短;各文化业态之间生存竞争的内在需求,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技创新反作用的影响,贯穿于文化业态演变历程的始终。科技创新主导下的未来文化业态将呈现的三个特征,即:多样化、数字化和融合化。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立行 《东岳论丛》2002,23(2):125-128
科技创新是 2 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和世界发展已经进入高科技主导的时代。高科技和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社会富裕和进步的致富之道 ,综合国力增强的致强之道。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为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动力 ,为抑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广阔的舞台 ,为我国追赶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潮流开辟道路 ,为在全球化环境中的我国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浅谈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问题 ,他密切结合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 ,及时地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并就许多重大科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技思想。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科技体制、科技普及、科技法制、科技伦理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特征的分析 ,论述了科技创新已了成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集中体现 ,这是当代科技生产力的时代特征。通过对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分析 ,提出了培育和提升我国科技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是其科技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制定新时期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比照创新理论一般,江泽民在《论科学技术》一书中所表述出的科技创新思想有其独特的话语背景、具体内容和方法论构架,而这正是其中国特色与时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正在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江泽民同志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了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及时提出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等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了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论述,沈谦芳教授所著《高举科学的旗帜———论江泽民的科学思想》,近期已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原著、忠于原意,以创新…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更集中地体现了生产力要素中进取和创新的特质。科技创新实质上就是要不断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结构,是“十五”期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大力普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女性性别特征优势日益彰显。女性在科学中的性别构成图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女性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女性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无论从科技女性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还是从女性在科学界所处的地位来看,女性仍然处于科学的边缘,这不利于集中全社会力量进行协同创新。解决科技领域中的性别不平衡问题是全社会协同创新发展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8.
窦凌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84-186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 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 ,社会主义建设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程度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演化成科学技术哲学。这个领域的研究问题异常庞杂,从曲高和寡的自然哲学、认识论问题到大众关注的伪科学、科技创新问题,从久远的科技史问题到时兴的环境伦理、克隆人、虚拟实在问题,从科学方法和科学规范问题到问题意识的树立、超越情怀的培养问题,基本上囊括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个领域。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问题域,是伴随着对于科学本质的认识、科学方法论的总结与反思、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深入、科技社会学与科技伦理等领域的探索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兴起而不断拓展、深化的。刘大椿教授是我国当代科技哲学专业的领军性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迄今为止,他的研究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国科技哲学领域的基本发展方向。刘大椿教授的学术生涯从“科学是什么”这个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开始,历经了一个逐渐向方法论、科学思想史、科技社会学、技术哲学、乃至科技伦理学、技术创新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发散的过程。他不是试图营建无所不包的体系,而是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追随问题给出别开生面的思考,似乎在经历着一个从中心到边缘的转换。正是在这种转换中,新的理论生长点不断出现,研究的问题域不断扩张,创新型的思维活动异常活跃。他率先提出了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等理论,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基本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所编写的教材和发表的论著一直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并广为采用。  相似文献   

20.
区域科技创新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旋 《湖南社会科学》2003,11(5):162-165
一、区域科技创新模型及其结构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经济技术区域内 ,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整合所构成的创新系统 ,是由与区域科技创新全过程有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 ,也是由相关社会要素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 ,具有开放系统的一般特性 ,包括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系统的有序性和组织性、系统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等[1]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 :前者指通过科学研究 ,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 ;后者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科学创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