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型期新闻伦理的困境与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媒体迫于国内与国际传媒的发展形势,进行了体制改革.由于这种改革不是在市场经济的磨合中自然进行的,而是在行政作用下强制进行的,因而很难找到传媒双重属性的契合点,使新闻伦理陷入了二元对抗的困境之中,造成新闻伦理的异化.因此,要彻底改变新闻伦理的堕落局面,重构新闻媒体圣洁的精神之塔,必须建构一套系统的新闻伦理制度,确定新闻伦理新秩序,调节和规范新闻从业者的行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伦理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W·凯瑞,作为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其一生中最有影响的新闻和传播学思想,就是对两种传播观做了划分,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仪式传播思想。他认为,从仪式传播的角度看新闻,新闻并不是对客观事实反映那么简单,它创造并维系了社会;新闻报道也就绝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而更多的是一场迷人的仪式,它在仪式的华盖之下绘制着人类文化的蓝图,使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充满意义;新闻不在于讲述故事的内容,而在于讲述故事的形式,它本身就具有神话和巫术的特性,消除我们的疑虑,帮助我们建构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教育环境论     
一、什么是教育环境?1963年2月19日,苏联《教师报》登载了一则新闻,介绍费德金全家通晓音乐的故事.费德金有个小女儿塔妮娅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就生活在这个充满音符和旋律的家庭里,使她4岁就成为了弹琴家.有一天费德金家里来了不少客人,塔妮娅的姐姐娜塔莎正在为他们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客人们聚精会神地倾听,突然4岁的塔妮娅喊道:“错了!错了!”娜塔莎生气地问她的小妹妹:“你说错了是指什么?”塔妮娅说:“你弹错了.”令人吃惊的是,塔妮娅爬上琴凳,小手指在琴键上来回按动,贝多芬的“奏鸣曲”  相似文献   

4.
杨继文 《湖南社会科学》2009,(4):224-225,228
新时期网络环境的来临,以其强大的功能,巨大的开放性,影响着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方式,同时也给媒体资料室的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为新闻采编做好服务,是我们广大资料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就新时期网络环境下如何做好资料室工作进行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建设性新闻因其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转向带来想象空间。建设性新闻为中国环境传播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话语重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阐释视角。环境传播基于保护生态和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与建设性新闻倡导的正向引领、解决问题的责任理念具有内在的逻辑勾连。建设性新闻理念为环境话语的建设性构序提供了操作进路,即促进环境传播主体的观念之变、环境话语修辞策略的调性之变和面向未来的环境传播的社会动员力之变。  相似文献   

6.
五华"扮古事",是广东五华客家人为纪念宗族始祖诞辰的民间传统仪式活动。"音声"是仪式展现中的一部分,扮古事整个仪式中自始至终被各种音声覆盖,音声是构成扮古事仪式的结构因素,是五华人与人、人与神交流互动的特定符号。本文试图以音声为切入点,将其置于仪式和信仰环境中分析音声体系的结构、在仪式中的运用、音声的制作过程,以达到对"仪式中音声"内涵的宏观认知。这是一个从"点"(音声的形态体系)扩散到"面"(生态环境———音声在仪式中的运用),再回到对"点"认知("仪式中音声"的内涵)的方法学思路,期待借此个案进一步深入理解仪式音声观念。  相似文献   

7.
殷文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72-175
社会新闻中的不良镜头所建构的社会拟态环境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社会新闻受众群体的社会化产生了不良影响。社会新闻中的不良镜头产生的根源是新闻场域被经济场域侵入而产生的“共谋”效应。不良镜头的传播,会使青少年产生认知、情绪上的负向反应甚至脱敏,误将拟态环境解读为真实环境,从而对其社会化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仪式活动是大学日常生活中充满意义的文化事件,是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对思政教育和仪式活动关系研究进行认真梳理,深入分析仪式活动的导向、唤醒和激励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仪式活动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加强仪式教育和宣传,为充分发挥仪式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氛围;深入挖掘,精心设计仪式,不断增强仪式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仪式的育人功能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客观上却始终存在着新闻不真实的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界为杜绝新闻失真,把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到党性原则来对待。与此同时,在新闻理论的探讨中,研究新闻真实性的涵义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在新闻“本质真实”的问题上,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新闻“本质真实论”,作为一个理论问题,现在在我国形成两种观点,一种是赞同“本质真实论”,一种是反对“本质真实论”。下面,就新闻本质真实论的提出及各家的分歧见解和自己的看法,作一简述。 一、新闻本质真实论的提出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φ100mm的有机玻璃塔内,以N_2—H_2O为介质,对φ8.5mm瓷拉西环作填料的逆流鼓泡填料塔的压降、气体滞留量及解吸性能进行了测试。数据经数学处理,提出了关联式,并对鼓泡填料塔、普通填料塔和鼓泡塔的解吸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陈沭岸 《理论界》2013,(3):14-20
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落实,能够整体优化我国的社会发展环境,营造一个民主的政治环境,构建一个公平的市场秩序,维护一个公正的、廉洁的社会。新闻舆论监督是否能够高效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效力,保证新闻舆论监督的落实,必须正视我国现实社会环境中诸多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不利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找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文章从分析社会环境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消极影响的因素作为切入点,探究这些消极因素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文明开始写入十七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除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以外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有责任为构建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在此以矛盾分析法为框架,解释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要求,立足于矛盾分析法的要求思考、分析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以矛盾的特殊性为基础分析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做法,提出媒体可以通过环境新闻、公益广告和环境类节目实现环境传播,以期从传媒角度为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骨干师资培训班11月3日-4日,第一届"人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骨干师资高级研修班"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办,来自全国30余家高等新闻教育机构的学员参加了本届研修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人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骨干师资高级研修班"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术》2007,(4)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业实行了以"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为路径的体制改革,将企业的运作手段和理念应用到报业运作各环节,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新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新闻业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竞争环境的重大变化。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业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变迁,主要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为新闻体制变革提供了操作空间和外部动力,通过对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回答传统新闻体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和为什么改革的方向是"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这两个根本问题,从而对我国新闻体制改革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新闻业新闻伦理缺失问题不容忽视.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缺乏监督的社会环境都是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为了改善新闻伦理频频失范的现状,社会环境和新闻从业者自身都需要做出改变.新闻伦理意义深远,影响广泛,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理性的思考,对新闻伦理有更加清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势能的角度提出一种理解政治权力的理论图式,权力的涵括范围和价值位阶是衡量权力关系的两大基本变量。在政治仪式中,权力的涵括范围主要指仪式的类型、政治背景和政治空间、参与者以及规模等方面的差别;权力的价值位阶则主要取决于仪式主导者所处地位的绝对高度。这两种变量不仅是政治仪式中评估权力关系的关键指标,同时在实践中,政治仪式通过调控两种变量实现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是民众的基本信仰形式,它存在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是一种习惯-记忆。它通过仪式、家庭教育和文本一代代地传承。每一代民众都通过集体记忆对民间信仰重新建构,这种建构一方面继承传统,但又因具体时代环境而有自己的特点。对仪式的象征研究,是利用集体记忆理论研究民间信仰的重要途径。通过寻找象征物、确定象征符号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其含义以研究仪式如何表征和阐释民间信仰,是集体记忆研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34-139
仪式不仅是一种蕴含文化符号的象征性程式和行为实践,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来构建文本的话语机制。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不仅将仪式书写融入叙事情节,也将仪式演绎为一种叙事结构和叙事修辞,形成系统的创伤诗学。以伍慧明的小说《骨》为例,小说叙事情节层面的分离仪式书写呈现华裔个体和群体的创伤;叙事结构层面的成长仪式书写暗喻创伤认知的过程;叙事修辞层面的驱鬼仪式书写为华裔群体创伤疗治提供可借鉴的视角。小说围绕仪式、叙事和创伤形成一套严密的创伤诗学话语机制,多层面呈现华裔个体和群体的心灵创伤,突破文学叙事中创伤呈现的范式,同时拓展了创伤的仪式叙事疗治的可能性维度。  相似文献   

19.
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与"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与"问题意识"切入,概括提出了我国新闻传媒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化中的主要价值转向,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媒介环境变化,明确提出媒介传播要有社会责任和强烈的问题意识.而这些问题意识主要集中体现在责任问题、国家意识、民本问题和发展问题四个方面.文中强调,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讲,提出问题与自然科学提出问题不同,特别是对新闻传播学和传媒实践来说,提出问题不仅需要勇气、远见和胆识,有时更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打喜"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为新生儿诞生而举行的庆祝仪式。这一特殊的人生仪式以嘎嘎为核心,由嘎嘎一方和奶奶一方的亲属和乡邻共同操持、参与和分享,它既是对嘎嘎经济实力、组织能力和艺术才华的考验,也是亲家双方人际关系和才艺智谋的较量。"打喜"仪式是清江土家族女性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女性叙事成为解读清江土家人生命传统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