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统筹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调适应有利于保障农民工权益,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便利劳动力流动。农民工问题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能否适应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关键所在。目前部分省市试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封闭性和过渡性,需要以城乡统筹为核心来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市民化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或主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战略。农民工市民化包括了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时序环节,而且每一环节的推进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支持。由于特殊的二元制度使然,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失与制度不当同时并存,阻碍了市民化的进行。只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逻辑起点,进行农民工市民化的土地退出制度、户籍进入制度、社会保障融合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闲暇生活是牵涉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会结构转型、影响城市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有大量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人口学视野的范围内展开探讨,媒介的描述性调查缺乏深入的理性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在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素质低、技能差、不能较好融入城市等问题。重庆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农民工的素质提升问题已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结合点与难点。基于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从健全法制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教育内容、加强服务引导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在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素质低、技能差、不能较好融入城市等问题.重庆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农民工的素质提升问题已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结合点与难点.基于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从健全法制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教育内容、加强服务引导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农民工城市化、市民化的转移步伐,但由于国家户籍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城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既需要国家户籍管理、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又要从劳资关系角度保护农民工劳动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从多方面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7.
2007年,重庆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先试,为推动欠发达地区及全国性的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从2000年开始,学者们已开始对重庆市统筹城乡的改革思路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区域协调互动发展问题、农民工问题和土地制度改革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勾勒出了重庆市统筹...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正当权益长期因二元经济结构被剥夺,用"三圈理论"分析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实施的瓶颈,困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较高影响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转移接续"是制约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瓶颈;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模式是形成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空账的主要原因。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创新设计,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代际差异及其养老保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农民工群体内部已产生了代际分化,两代农民工存在文化、流动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农民工代际差异,我们可以构建两代农民工流动影响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水池"模型,根据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分类—分流—统筹"思路,从人口、就业、基础养老金发放、新农保建设、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城乡统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路径选择与制度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中体现人文关怀与和谐理念的应有之义,依法保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民工的基本人权、提高农民工抵御各种社会风险和生活风险的能力.虽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已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种种因素,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选择路径、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公平与效率的协调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全国性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现有的地方性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总结地方性法规的经验教训的同时,有必要出台全国性、强制性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新政策可针对农民工职业流动性不同的特点设置两种方案:一是将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农民工纳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采取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社会保险发展的历史和原因,追溯农民工的由来。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因而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势在必行。文章从国家、企业、农民工三个层次探讨了如何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只有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才具有持续性.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其面临的各种困境实质就是社会政策的配套改革滞后所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民工市民化将面临愈来愈多的困境,必须进行政策和体制的创新,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在城市建设中农民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替代,农民工需要通过再教育提升其基本素质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文章阐述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和影响其参与职业培训的因素,并就如何大力发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路径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高度重视民生、重视“三农”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特点。解决农民工的民生问题是目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难点,通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从农民工民生问题的特殊性出发,以“特殊保护”措施实现农民工的“实质平等”和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传播是进城农民工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进城农民工移植、复制的初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以非工具性为主,是农民工在生存阶段初步适应城市社会的基础;再构的次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则以工具性为主,对于农民工在发展阶段高层次适应城市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断裂,标志着进城农民工人际传播处于真空状态,是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7.
进城农民社会保障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和政策思路进行了设计,并提出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发达地区率先实现进城农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接轨以及筹措进城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策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民工荒”问题背后隐藏着深层次原因。制度环境和支农政策是形成“民工荒”的背景因素;企业的用工环境和错误观念是形成“民工荒”的重要因素;农民工的自身变化和观念转变是形成“民工荒”的根本原因。“民工荒”的最大启示在于,农民已经实现了“劳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开始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19.
老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适应和应变能力都相对较弱,比较容易沦为相对贫困或绝对贫困群体。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农村已经或正在尝试建立养老补助制度,但是中西部的农村中的老年群体,即使是生活困难的老年群体,他们的养老补助问题还没有解决,也就是改革发展的成果还没有延伸到最需要社会帮助的贫困老人身上。另外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来判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此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我们顺势在农村老人与劳动力流入的城市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机制,就可以起到以较少的财政支付来促进有利于整体经济良性循环的经济资源双向流动的局面,使全国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465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自编农民工城市适应问卷,考查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结果如下:(1)城市适应包含7个因素:融入感、人际关系、个人期望、向往程度、个人准备、语言适应及生活习惯,这7个因素对农民工的社会认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具有不同背景的农民工,城市适应存在以下显著差异:男性农民工在个人准备上高于女性;年龄大的和已婚农民工,在个人期望、人际关系、向往程度、个人准备、语言适应、生活习惯等方面高于年龄小的和未婚的;有多次打工经验的在个人期望、人际关系、个人准备上高于第一次打工的;打工时间长的在个人准备、语言适应、生活习惯上高于时间短的;收入高的农民工在人际关系、融入感、个人准备上得分高,生活习惯上得分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