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社会交往是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个人或群体)凭借一定的方式、手段或工具,与交往对象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物质、能力、情感、信息的交换与沟通。社会交往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复杂系统。它既包括人际交往、群际交往、区际交往、族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等不同层次,又区分为政治交往、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等不同方面。社会交往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说明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交往跨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串古今历史的全部过程,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性后果的互联网"脱魅机制",延续了现代性的个人与社会、自由与束缚、个体自治与个性规避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后果之一就是个体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孤独感源于个性与意义的双重缺失。互联网增进了个体获得和传播信息的便利性,但也使个性淹没在繁芜庞杂的信息中。互联网给个体带来暂时的"去权威化"体验,也使其陷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社会联系的意义上,互联网促进了个体之间的"在线交往",但常常削减了面对面交往中的人性因素,制造或加深了个体的孤独感。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个体来说,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培育自我反思能力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化解孤独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没有一个人能在他的一生中完全单独地生活.为了生存、繁衍;为了在动物和人类的敌人中保护自己;为了有效地利用环境,他需要与人合作.合作则意味着交往的开始,交往是神奇的生命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在社会之网中交往是联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桥梁,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保持社会有机体稳定发展的强有力的纽带,同时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与人际交往方式的嬗变张敏杰交往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具有极为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个人、社会团体和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人际交往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根本上说受生产方式的制约,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人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如何交往,决定了人的发展,交往的发展变化使得人的发展也表现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强调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生存和发展,并不意味着为追求社会的发展而牺牲个人的发展。研究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也应该立足于马克思所倡导的交往视角。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的科技、文化交流,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密切,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 社会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运行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力量,它是交往——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将从交往的角度,对人的社会力量加以探讨。一、作为交往的产物的社会力量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社会力量一直是一个颇受重视的范畴,并对其含义作了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以肯定的语气概括了斯卡尔贝克把人的生产的本质力量分为两部分的看法:“(1)个人的、他所固有的力量,即他的智力和从事一定劳动的特殊素质或能力;(2)来源于社会而不是来源于现实个人的力量,即分工和交换。”  相似文献   

7.
1、交往,是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能不彼此发生交往,否则无法生活。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统一。交往既然泛指人们之间的一切相互联系和作用,那么它的具体形式必然有许多。例如有生产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血缘的等等。每一种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一)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与社会矛盾的客观性。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说得好: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321页)社会离不开个人,是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因此,应当把个人的生存和活动看成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和确证。同样,个人的生存和活动,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前提和条件,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制约。可见,个人与社会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它们之间具有现实的同一性。个人与社会之间,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存在差别性与对立性。个人与社会各自具有不同的质的规  相似文献   

9.
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促动下变化着人际之间的交往实践形态.作为构成网络社会基础性关系的范畴与概念,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网民之间网络社会关系的表征,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渗的背景下,交往双方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实践活动.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现实的人、多维社会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世界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论思维社会学丛大川一、关于“社会思维学”和“思维社会学”的界定。关于“社会思维学”,张育铭同志界定为:“社会思维学就是研究和探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下,人们(即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社会实践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  相似文献   

11.
社会交往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是社会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社会学的视野研究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发展,特征与功能,社会交往与人的素质的关系,社会交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对于提高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活力,培养劳动者的现代素质,完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推动改革和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个不断走向开放的交往史。或者说,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是人类交往活动发展的轨迹。这种趋向本身是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制约的,而这种交往的性质又受生产关系所制约。现时代由于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国际间的联系、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整个社会处在不断的急剧变化之中。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当代社会交往的一个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一开放是当代社会交往的重要特征。这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其原因深蕴于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性之中。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我们把物质系统以其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  相似文献   

12.
江丹林在1992年第4期发表如题文章。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引经据典的论证。文章认为:从性质上看,交往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阶级、社会集团、国家之间物质、精神上互相往来、互相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交往是与生产相对应的范畴,它与生产关系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而“交往形式”、“交往方法”、“交往关系”这三个范畴含义是相同的,都是指生产关系,因此,交往与上述  相似文献   

13.
公共哲学与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公共哲学是一门部门哲学,它以公共部门为研究对象。与公共部门相对应的是私人部门,因此,公共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公共(整体)与私人(个体)的范畴。这一范畴也是我们分析政府行为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在高度集权的社会,个体隶属于整体。政府作为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办的超人君临于个体之上,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私人生活领域实行高度的控制,这时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扭曲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线是模糊的,而在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社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和委托与代理的关系。一方面,个体与作为整体的…  相似文献   

14.
骞真 《北方论丛》2021,(4):50-56,167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随着交往而展开的一系列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早期氏族社会的形成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往"始终是个体群体化和群体社会化的主要演进方式.随着交往全球化的深化与变革,当代社会的交往关系陷入新的困境,人类命运面临着新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它是以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为目的的全球性交往新形式,不仅从理论上,更是在现实中实现了对当代交往关系的合理性重构,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范和生  李三辉 《理论界》2014,(4):183-185
20世纪后期以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网络化的进程,促使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或网络社会基本形成。新媒体不仅引发了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变革,还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它重构着个人与社会的作用方式、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方式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交往范畴的内涵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对于什么是交往,学者们没有多大实质分歧,不过在具体认识和表述上还是有些差别的。 1.交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际,与他人交换、交流物品、活动、信息、观念、情感等,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 2.《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论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时,先后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交往”、“互相交往的人们”、“世界交往”等范畴,说明了从性质上看,交往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阶级、社会集团、国家之间物质、  相似文献   

17.
刘晓虹在《学术界》1999年第 6期撰文认为 ,人类内部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也是贯穿人类文化的一个永恒的根源性的矛盾。从理论上来说 ,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既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关系 ,又有价值论意义上的关系 ;从思想史来看 ,在如何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上 ,有着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和价值原则 ,即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由于近代西方社会以“物的依赖关系”取代了传统社会“人的依赖关系” ,与此相应 ,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整体主义逐渐被个人主义所取代 ,在一定意义上说 ,西方近代哲学是要为这一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流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论…  相似文献   

18.
权利义务平衡是权利与义务的矛盾统一、依存共在。权利义务平衡之治是基于义务之治对现代社会的反动、权利之治需要在现代社会进一步发展而提出的。平衡之治呈现为:以权利义务平衡作为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以权利义务平衡作为社会一体遵行的行为规则;以权利义务平衡保障良好的秩序状态;以权利义务平衡来实现社会政治文明。它揭示了法治从权利之治到平衡之治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提升个人境界,增进个人幸福;有利于协调个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协调个体与整体关系,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莫医铭 《理论界》2023,(3):23-29
群己观是古今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内在地关涉人作为存在的个体特性与类共性之间的关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对群己观作出自觉思考,并以此作为其思想的理论支撑。荀子的群己观肯定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生命价值对于群体生活的意义,同时也指出群体是个体生存的重要保障,主张个体融入群体,以保证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谐、存续、发展。荀子从群的社会义和组织义对“群”的精义作出阐发,在战国末年天下纷争却又趋于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其群己观意在建立秩序,实现“各得其宜”下的“群居和一”。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指导人生、调节关系,以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完善的准则和具有善恶价值的实践——精神活动.它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道德指导和纠正个人、集体的行为,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与和谐,道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教育人们,培养人们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