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掘经典著作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集中体现于《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的古代小说史研究方法,其将西方文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治学之法融会贯通,将理论分析与文献考据相结合,以社会历史批评发掘小说的社会文化底蕴;以文化比较研究拓展小说审美维度;以古典目录学之法梳理小说观念的发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2.
黄老之学与《汉志》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在"诸子略"著录小说家十五家,小说家既被列入诸子之一家,必有其共同的学术思想倾向。本文认为,《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的关系:其一,在已被证明《汉志》小说家作品的主要部分是方士小说的基础上,从方士的思想倾向和活动方式入手,揭示《汉志》小说与黄老之学的联系;其二从《汉志》小说有关佚文资料的考订分析入手,证明《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小说在先秦时期只是一个普通的词语概念,发展至两汉时期则变成了目录学上的分类概念。汉代短书在这一重大的转变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短书本是客观的文字载体,但在汉代儒家文化环境中,它又与尊贵的"长书"相对,具有类似于先秦小说的文化含义,因此,汉代短书能够使先秦小说一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小说的物质载体联结起来。这种联结在经典目录学著作《汉志》小说家类目中得到固定,从而完成中国早期小说概念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4.
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古典目录学始终没有赋予"小说"以任何正面的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定义,而其"小说家"也始终没有摆脱收容其他部类的"不入流之作"和无类可归的"驳杂之作"的"垃圾桶"性质。古典目录学的"小说"与今天文学性的"小说"名同实异,所指非一。辨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对推动古代小说、尤其是"文言小说"研究的顺利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犹他民族然"的先验认识及"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的普遍选择的双重作用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吸纳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等观点,以神话与传说作为古代小说的源头。但盐谷温的观点并不能有效描述神话与传说向"小说"演进的过程,为此鲁迅将古代小说起源分为"小说"的起源与"小说书"的起源试图予以理清。而囿于中西小说观的不同及文献资料的匮乏,其讨论时往往将古代小说的起源置换成来源,有观念先行、论证不足之嫌。"小说"与"小说书"思想的杂糅,导致《史略》建构以"小说书"为主体的小说史时对古体小说与白话通俗小说各自演进及互相影响等情形的论述,缺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宋元"说话"与"话本"小说的讨论即其显例。还原神话与传说如何成为《史略》探究小说起源的认识过程,对客观理解《史略》乃至中国小说史的编纂,推动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均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广东》基于国民党左派背景,通过收集鲁迅初到广州的时评及其本人的演讲作文,建构出了一个"国民革命鲁迅"形象,它将鲁迅从一个"文学家"升格为代表国民革命的"时代的战士",反映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策略和"有限革命"性质带来的张力空间。最终因为清党的原因,鲁迅否定了这一形象,并建构出了新的"同路人形象"和"同路人革命传统"。而鲁迅与国民革命离合的背后,实际是"大革命"观和"有限革命"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以"启蒙主义"著称,而鲁迅的小说启蒙是通过艺术创造中的文化批判来展开的.这一小说启蒙在对真人意识进行着理想性建构的同时,也对奴性意识进行着现实性的揭示,并且贯串于鲁迅小说创作的始终.这样,鲁迅的小说启蒙不仅推动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整体性重估,而且促进了对文化传统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下称《汉志》)系依据《七略》改编而成,且有所创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书目。它的产生,开创了利用官修书目在正史中编撰“艺文志”的先例。对于这类书目,郭沫若有中肯的评价,指出:“历代史书多有‘艺文志’,虽仅具目录,据此也可考察当时的文化发展情况之一斑”。①就《汉志》的编撰思想和内容特点作一探讨,对于总结中国目录学的遗产与传统,更好地发挥史志书目的作用,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故事新编》中民间叙事策略的现代开掘入手,从民间叙事角度观照下的历史选材和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大胆扬弃两方面具体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对传统民间叙事艺术的灵活运用及超越创新的表现,侧重探讨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对鲁迅人生观及艺术创作观的积极影响,探寻鲁迅先生以民间叙事艺术为策略建构历史题材小说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0.
《伤逝》一直是鲁迅研究学界探讨鲁迅妇女观的重要范本。如果能够超越现有的从“小说者说”出发的研究方法,正视其存在的叙事破绽及意图悖谬之谜,将其置放于从古典到现代版的“私奔”模式中,并与现代新女性奋斗实迹互为参照,便可解读出它所蕴含的中国现代男性文化精英的性政治观、话语类型、两性关系与女性解放进程的真实形态。由此,使《伤逝》将显示出远不止于现有研究层面、限度、价值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问世以来,从地域文化及人物形象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的文章颇多,但深究文本中蕴含着的文化冲突因由的论者却很少。《死水微澜》蕴含了中外文化的多重冲突,袍哥与教民的冲突是中国的封建文化与西方的外来文化相激荡的表现,蔡大嫂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言行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袍哥与教民在死气沉沉的中国内陆地区激起了波动,蔡大嫂的"离经叛道"给国人带来了一丝鲜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现代书目控制理论的观照视角可知,《四库全书总目》以"稽古右文"为指导,通过删改与抽毁文献内容、整合与建构书籍的价值体系来建构清代统治所需的知识体系,限定时人对相关文献的知识解读与意义发明的发挥空间,最终确立对彼时知识信息的管控。甚至,以清代政教意图删整《总目》的提要稿来限定文献意义表征的可能导向,以部类排序来确立《总目》的知识体系。清代统治者以目录学方式展开传统学术流变的考察,并与彼时统治者重新诠释目录学的社会价值及部类秩序的做法相结合,促使时人在彼时政治权力的胁迫下形成了基于《总目》的文献秩序与社会秩序为主导的知识信仰,以此实现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鲁迅以"医术并非一件紧要的事"而弃医从文为小说,与罗贯中"传神稗史"和《三国演义》写吴押狱之妻焚华佗《青囊书》,以及古代"上医医国"的思想,有暗合的联系;《狂人日记》"吃人"之论及其艺术上的表现,受孔子"苛政猛于虎"和老、庄"仁义"之"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的思想,以及唐人小说《集异记·崔韬》、《聊斋志异·梦狼》、《幽明录·新鬼》等等的深刻影响。作为鲁迅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思想与艺术植根于古代思想与文学的事实,证明鲁迅文学与古典传统有密切而又曲折微妙的联系,值得学者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比较文学观是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汇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这种具有广阔视野与独创性的比较文学观及其实践 ,对 2 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建构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鲁迅对有关文学的影响性、可比性、民族性的理论建构 ,为 2 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发展 ,提供了新的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15.
小说观和小说史观是构建小说史的核心和灵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也规范了中国小说史学八十多年的发展.然而,其以小说为虚构的故事的现代小说观与六朝志怪和志人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认知方式大相径庭,按照进化论所构建的小说发展线索也不能客观反映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中国小说史的建构从鲁迅开始,不必也不应该到鲁迅就结束,全体小说研究者都有责任和义务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重构中国小说史,让中国小说史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以推动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努力探讨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及其文化特色,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现代启蒙的坚守——论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于“左联”时期创作了5篇历史小说,其被收录在他的第三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对于这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鲁迅作了最具现代意义的创造,并深化了其早期进行的现代启蒙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小说所表现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启蒙与革命之间的艰难的承担与整合,使得鲁迅的小说创作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启蒙与革命互动的中心位置,最大限度地承担着中国现代化冲突的痛苦与代价。  相似文献   

17.
从阅读史视域切入,有助于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主体建构理路进行多维关照。中国古典目录学往往通过文献价值区分来建构文献秩序,以满足历代不同文治需求。这种对阅读“文本”的物质形态、内涵与文治意义的主动式建构,涵盖了阅读活动的所有隐含作者。同时,以政治权力为凭籍,中国古典目录学往往从宏观层面事先限定阅读“文本”的主体意义与阅读活动的主要过程,最终确立其建构书籍“文本”意义的学理依据与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18.
《妹妹上花楼》是蒋韵的短篇小说,作者以生命悲情与追寻为主题,以死亡为表征去言说内心的独特体验。该篇小说独具一格的是题材的选取,以湖南江永地区的"女书"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为故事叙述背景,从而建构起了充满诗意和古典气息的诗化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师大新书架     
《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简介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吴翔宇博士的《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一书,于2010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以鲁迅前期小说《呐喊》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美国黑人流散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的角度重新评价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柏油孩子》同时采纳了民族主义和流散文化的理论框架,以神话模式和现实主义相混杂的写作风格建构了个人与文化身份的高度离散的叙事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意义体系,从而精确表征了美国黑人因面对种族、传统和现代性而产生的动态变化的,矛盾的意识形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