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吐蕃军事力量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吐蕃军队堪称劲旅,战斗力坚不可摧,在其对外扩张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军威,西域诸国纷纷臣服纳贡,即使盛誉海内外的大唐帝国,在与吐蕃争锋中也连遭挫败。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陷京都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永泰元年(765年)、贞元二年(786年),蕃军前后两次进逼畿辅,京师戒严,吏民震骇,人心惶惶。中唐以后,唐朝丧失西域、河陇之地,吐蕃“自恃其强,致书用敌国之礼”(《资治通鉴》卷二一  相似文献   

2.
自唐宋以来 ,青海湖湖区和湟水流域一直是吐蕃部族的聚居地带。迨明代中期 ,环绕着青海湖搭起的吐蕃族帐 ,星罗棋布 ,生齿日繁 ,“素号乐土”。湟水流域是北宋时期吐蕃口角厮口罗地方政权的腹里之地 ,这里川谷肥沃 ,河溪纵横 ,傍河两岸的吐蕃农舍连带密集 ,人丁繁夥。明初青海地区基本上是以招抚方式纳入大明版图的 ,故免受战争的破坏 ,农业、畜牧业持续发展。青海吐蕃经济的繁荣与富庶 ,引起西北诸番的垂涎。正德四年 (15 0 9年 ) ,蒙古鞑靼部自河套侵入青海湖区 ,并以此为据点 ,不断掠夺邻境诸番部。鞑靼部轮番占据青海时愈 80年 ,这期…  相似文献   

3.
霍巍 《西藏研究》2007,(2):49-61
青海近年来出土了若干例吐蕃时期墓葬的木棺板画,已有学者对此作过初步研究,但观点颇存歧义。文章联系汉藏文献以及中原和北方民族的相关考古材料再作探讨,提出这批木棺板画所反映的不是一般所谓“社会生活场景”,而是流行于吐蕃本土的苯教丧葬仪轨影响到吐蕃所征服和占领地区的直观反映;墓葬主人的族源应为北方鲜卑系统的吐谷浑人,但其在受到吐蕃文化影响的同时,还受到来自中原与西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青海吐蕃文化的多元因素。  相似文献   

4.
公元七世纪初期,吐蕃迅速崛起,成为青藏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军事王朝.在政治上,松赞干布制订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与唐朝联姻修好;在军事上,对内征服象雄.统一全境.对外征服吐谷浑,占领丝路,后来,向西域进攻,与唐朝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最终导致了安西四镇的陷落,使于阗一度成为吐蕃的臣属.  相似文献   

5.
吐蕃在河陇统治结束后,部分吐蕃民众依然散布于河陇地区;敦煌文献载大量有关吐蕃民众的信息资料,通过对归义军时期以敦煌为中心的吐蕃后裔进行考察,力图揭示这一时期吐蕃民众及其后裔的姓名信息与民族融合、职业特征、佛教信仰等方面的关系,再现河陇吐蕃民众社会生活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唐蕃对峙     
吐蕃王朝兴起后,即不断向外扩张,并合蕃羌各部。并苏毗,占多弭,从争夺安西四镇到攻掠剑南道,唐蕃时战时和,战争几乎连年不断。公元663年吐蕃尽占吐谷浑牧地,慕容氏王室播迁。唐朝为恢复原先政治格局,670年大非川之战唐军败绩,678年青海之战唐军再败。娄师德在河湟大兴屯田,储粮备边,曾败吐蕃于良非川。692年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唐朝方恢复了先前优势地位。698年吐蕃大相噶尔家族被赞普器弩悉弄翦灭,  相似文献   

7.
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谢继胜 《西藏研究》2001,1(3):35-48
藏语称西夏为mi 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 ,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① 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 ,从 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 ,到 1 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 ,长达 60 0多年 ,其间你来我往 ,水乳交融 ,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象之一。②唐时 ,吐蕃和党项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大批的党项人归属于吐蕃王朝治下 ,两族杂居者为数众多 ;雅隆王朝解体以后 ,东迁河陇、河湟一带的吐蕃人与内徙的党项人部落杂居共处 ;西夏建国以后 ,上述地方有很大一部分吐蕃人成了西夏的“编户齐民”。吐蕃与党项统治者之…  相似文献   

8.
自安史之乱后历肃、代、德三朝,河陇十九州先后皆为吐蕃所并。从此,吐蕃开始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对河陇地区汉族的统治。直到大中五年(851),张义潮遣其兄举十一州图籍入见,河陇才重新归于唐境。在这近百年当中,吐蕃是如何统治这一地区广大汉族人民的?河陇汉族人民在吐蕃统治下的境遇怎样?有的文章业已涉及,然而显得十分零散。笔者想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再作一番综合的探讨,非敢望补苴罅漏,姑作抛砖引玉之尝试,以向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9.
杨铭 《西藏研究》2008,108(2):5-14
7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吐蕃进入西域、河西走廊,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敦煌等地,其间在进出南疆、河西乃远至中亚地区之际,与粟特人有了密切接触,甚至鄯善、敦煌等地的粟特移民一度成为吐蕃治下的属民.此外,吐蕃与粟特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亦有广泛的交流,对两族各自的社会经济进步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从河西、陇右抽调了大批驻军,东向平叛。长期窥伺唐朝西北地区的吐蕃,乘虚而入,到广德元年(763年)前后,占领唐陇右诸州,至贞元七年(791年),又攻占了唐河西数州之地。从此,河、陇地区相继为吐蕃所统治。若从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进据陇右算起,到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起事,推翻吐蕃在河、陇的统治时止,吐蕃统治这一地区近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11.
墀松德赞时期的唐蕃关系是曲折多变的,其间发生的重要事件有蕃军占领唐朝河陇、剑南等地和攻掠长安,唐蕃清水会盟和吐蕃平凉劫盟等。这一时期使吐蕃的军事扩张达到最高峰,从而使唐朝的河陇地区长期陷入吐蕃奴隶主级阶的残酷统治之下。但是,这一时期的后期也是吐蕃奴隶制统治和军事扩张走向衰落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2.
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在当地设置的税务官(khralpon)和文书官(yigepa)分别负责赋税征收和公文处理、田亩登记等事务。他们在汉文文书中被称为判官,与唐朝的孔目官和掌书记有相似之处。营田官(zhingpon)和水官(chumngan)则分别负责土地分配调整、农田水利管理等事务,按部落大小分别设置不同数额,且有不同级别。他们与唐朝的营田使、都水令等职官相似,但也有自身特点。吐蕃营田官对归义军营田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弥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弥 ,为隋唐时期汉文文献史籍记载的西北民族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下》记其为西羌 ,滨犁牛河 (今青海通天河 ) ,“役属吐蕃 ,号难磨 (Nam mo)”。本文据此 ,认为“难磨”即藏文文献中所记之“南”(Nam)国或南部族 ,源于汉代以来西羌中的“卑”等羌 (以上前人均有论述 )。南部族在古藏文文献中往往与吐蕃原始六族中的“董”(sDong)族联系在一起 ,故多弥可还原为“董弥”(sDongmi,即董人之意 )。此名可能为其他族人对其的称呼 ,“南”为吐蕃人对其的称呼。另外 ,吐蕃征服“南国” ,约在唐贞观六年至显庆元年 ( 63 2— 65 6)之间。后为吐蕃“四方面王”之一 (《贤者喜宴》)、与吐蕃赞普通婚和结盟的大家族那囊氏 (sNa nam)应为南部族首领或大家族之一。唐安史之乱后 ,吐蕃曾征调南部至西域一带防戍 ,故 2 0世纪以来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中有“南茹”、“南茹巴”的记载。唐末至五代 ,汉藏文书所记之“南山”、“南波”等 ,其中杂有“南”部族 ,故其所以得名 ,除因其居地在“南山”(今祁连山 )外 ,还有其民族构成中有“南”部族的缘故。  相似文献   

14.
尼泊尔王国位于西藏的西南。在古代,西藏人称其为拍隅或洛拍.敦煌文献吐蕃史料记载:“猴年,赞普(吐蕃国王)夏季居住在拍波(尼泊尔)。”在洛钦·汤拉的记载中:“我们在洛拍(南部尼泊尔)是胜利者”。尼泊尔称西藏为蕃。在公元695年尼泊尔所颁布的古代历史文件中,称西藏为蕃、卫斯提。当时这一文件明白无误地宣称,吐蕃占领着波和达这两个地方。  相似文献   

15.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设有大监军使,简称监使,又称为节儿监军,藏文写做khri spyan或rtse rjespyan,即万户悉编或节儿监军,也可简称为节儿,是仅次于敦煌乞利本(khri dpon,万户长)的当地第二号军政长官,主管军事、司法、农业生产等事务。另外,吐蕃在敦煌还先后设置了汉人部落监军、汉人监军(rgyavi spyan,亦译为唐人观察使)等官员,地位在大监军使之下。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西域及其他地区也设有悉编(spyan)一职,为吐蕃在该地区的重要职官。这一职官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青唐政权     
吐蕃王朝崩溃后,陇右、安多地区藏族“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无复统一”。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这里的各个势力集团都与宋朝通贡请封,宋朝推行“结好政策”,双方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由于受封建生产方式影响较多,这里藏族各部在北宋时已完成了其封建化进程。青海南部则不同。当原吐蕃王室几个支系争建地方政权时,新的势力集团进入玉树,即囊谦王家族。约在南宋初年投附黎州地方政府,得到了宋廷发的文册,管  相似文献   

17.
吐蕃驿传制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王朝模仿唐朝驿传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驿传体系.吐蕃驿传制度的馆驿设置、信使田的配给、公文盖印、对馆驿人员和信使的监督管理,烽火通信及驿券的使用都可以看到和唐制有着相似之处.另外吐蕃驿传制度也存在自身特色,驿传系统归属军队管辖,人员设置和划分受"桂"(rgod)、"庸"(g·yung)制度的影响,从民间征集驿传工具,以铁箭、银(白铁)鹘为传符,都具有浓厚的吐蕃色彩.吐蕃对河陇、西域驿路的经营,使8-11世纪都州、廓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鄯善、于阗之间的联系交流大为加强,吐蕃驿传制度对后世西夏和元朝西藏地区的驿传制度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吐蕃经营西南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在七世纪中叶崛起于青藏高原,史称其“尽收羊同、党项及诸芜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正如范老所说:“原来寂寞无所闻见的  相似文献   

19.
七世纪初叶,正当西方“基督教世界”处于相对寂静、滞息而缺乏活力时,亚洲东部、北部,一直到西藏、新疆及其阿拉伯半岛地区却显得异常活跃,唐、回纥(鹘)、吐蕃、阿拉伯的相继崛起,给这些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也启动了此一广阔区域内务民族、国家间的相互往来与交流。回纥与吐蕃间的早期民族关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揭开序幕的。 回鹘与吐蕃间的关系延续时间很长,以84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回鹘、吐蕃两大政权皆处于相对兴盛时期,基于对西域、河西两大沃野肥地的垂涎,对丝绸之路控制权的觊觎,双方间围绕着北庭、西州、凉州等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进行了一系列的争夺战;后期,回鹘、吐蕃统一政权不复存在,双方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争战,所以,双方间的关系更多地呈现出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的迹象。 关于840年以后回鹘与吐蕃间的关系,笔者已有专文论及。本文将探讨的是回鹘与吐蕃间在840年以前以相互战争为主要特征的关系,拟分为争夺北庭、争夺西州、争夺凉州三大部分论述之。  相似文献   

20.
任小波 《中国藏学》2017,(2):108-114
对于吐蕃军事体系中的特殊兵种■(暗军),学界长期以来未能给出确解。文章基于敦煌、新疆所出藏文写本和简牍,获得了更多关于■的古藏文书证。尤其2014-2015年《吐蕃兵制律例》的全文刊布和初步释读,更为探究■的确切内涵和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综合研究,文章认为■应系吐蕃军旅中的先锋军或奇袭军。基于相关古藏文文献,不仅可以透视■在青海、西域、中亚等地的活动和影响,而且可以管窥吐蕃王朝军政体制的若干细部和断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