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儒家保护自然生态的和合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和合生态方法是儒家和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人与自然本原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上,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发展,而采取的具体的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以及生态行为,是人与自然和合生态思想的具体思想和行为的体现,主要体现为四点:①“仁民而爱物”,把人与人之间相爱的思想推广到爱物类;②“参赞化育”,肯定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地位和作用的积极思想;③“取物以顺时”、“以时禁发”,遵循自然规律的环境管理思想;④“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的生态实践观。它和“天人合一”思想共同组成儒家的和合生态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和合文化与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其注重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谐,国与国的和平共处。传统的和合文化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新的时代弘扬和合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核,儒家认为,人的自身和谐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应该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促使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切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谐与平衡运动.  相似文献   

4.
论和合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合文化强调的“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华“和合”文化及其对现代管理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和合”文化传统的美学本质是确认并追求和谐。主张在“天人合一”、“尚中贵和”、“礼之用,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地区、国家的普遍和谐。厘清“和合”的哲学内涵,探寻“和合”的现代价值,确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平共处的现代理念,对促进政府科学行使决策职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在古时就提出了传统和合文化,其中一些观点对我们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仍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传统和合文化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这与我们和谐社会内涵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从古代和谐思想中发掘一些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性的闪光之处,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方略,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但儒、墨两家的和谐思想内涵和实质是不相同的。儒家以“仁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礼和谐”,是以“周礼”规范的有序和谐,不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墨家以“兼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义和谐”,是以“义”规范社会秩序的平等和谐,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相比而言,墨家的和谐思想更能贴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兼谈大学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的本质概括,它主要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习和研究和合所包含的哲学智慧有利于大学自身建设与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