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墟文化与商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完善三段曲折历程。若问重卦的作者在哪里 ,大抵如此而已。(二 )解决了《易经》的来源问题。关于《易经》的来源问题 ,千百年来为历代学者所迷惑不解 ,而仅滞留于司马迁伏羲画卦、文王演易之说。此中之缘由 ,就是从未找到在《易经》诞生之前一时代实物证据。用形象的说法就是《易经》之父何处觅。如今 ,从安阳殷墟出土的遗物中才真正认定了《易经》的父位。我们现在就以安阳小屯南地发现的易卦卜甲为例 ,并与《易经》上的基本内容相互对照来看看它们之间的“父子”承继关系。《易经》的框架结构 ,基本包括卦形、卦名、卦爻辞和九六学四…  相似文献   

2.
一部古老的《易经》,卦爻辞文字长短不一,少有一字,多则近十余字。卦爻辞又和吉、凶、厉、悔、吝、咎等判词紧密相连。有的卦名直接置于卦辞之首。《易经》历经传抄变化,衍文字句也在其中,难辨正误。这些诸多因素,给《易经》卦爻辞的断句和解释带来混乱,难于整齐划一。但是,我们从这些混乱现象中,也发现有规律可循,有必要探索其断句法则,这对科学解释卦卦  相似文献   

3.
《易经》“贞”字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贞”是《易经》中最常见字。在卦爻辞条总数中,含“贞”者共一百余条,约占四分之一。对“贞”字如何训释,不仅直接涉及相当多一部分卦爻辞的理解,而且关乎整部《易经》本来面目的研究。近世李镜池先生将《易》中“贞”字皆论为“问”义,认为同于甲骨卜辞的“贞”字,后又表述为“占问”。迄今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意见。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为有助于《易经》的深入研究,具体辨析如下,祈时贤指正。  相似文献   

4.
《易经》的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已引起不少国家的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这里想谈一下《易经》的散文.《周易》分两部分:一为《易经》,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是卦爻辞。一为《易传》,指《象》上、《象》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称《十翼》.这里只谈《易经》的散文,即谈卦爻辞的散文.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4-29
基于20世纪以来《易经》研究的史学、文学和哲学三大模式,可以提出《易经》卦爻辞的文史哲三元构成假设。运用史料分析、文字训诂、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易经》卦爻辞,可以发现,其中除了隐含商周之交的历史叙事外,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古歌片段和数首完整古歌,有些辞句及整个断辞系统都具有哲理性质,这就验证了上述假设。古史、古歌和哲理三类文字互不重叠,构成了卦爻辞的主体框架,进而确立《易经》卦爻辞的文史哲三元构成模式,打通了卦爻辞研究彼此相对独立的文史哲三条进路。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易经》并称。这不仅因为《老})《易》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许多共同的概念范畴,而且因为《易经》是老子学说的源头,而老子学说又极大影响了《易传》作者,使之成功地把卜篮神学之书改造为哲学人文著作。一、《易传》的学派归属与成书《易经》是老子学说的来源之一。《易传》是对《易经》的哲学阐释。它的作者是谁?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孔子晚而在《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y”。此后,直到北宋,学者们普遍承认孔子作《易传》。北来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对孔子…  相似文献   

7.
《易经》为我国第一部散文集试说苗丰新《周易》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老文献,是中国远古文明的见证,在中国文化史上无愧为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然而,历经三千余年,人们仍未彻底揭开她的面纱,看到她的真面目。尤其做为《周易》主干的经文,即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仍被卦画...  相似文献   

8.
《易经》的本质是"象",象是《易经》的文字,学习《易经》,是为了解读卦象符号,通过卦爻符号的解读,认识卦象符号的本质及其变化,从而认识理解《易经》阐发的思想,从本质上理解《易经》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当人类拥有了语言,人类就开始了口头叙事;当文字出现后、发展到一定时期,人类就有了早期的文本叙事。这里所谓的“叙事”即“有秩序的记述”。中国文字最早的“有秩序的记述”应该算是与占卜有关的殷商甲骨卜辞和周代《易经》中的卦爻辞。本文论述了卜辞、卦爻辞产生的背景:原始思维与占卜活动;卜辞、卦爻辞中具有的叙事因素;卜辞、卦爻辞体系的形成对后代叙事在整体性、隐喻性、趋利避害的指导性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说:“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维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论原则的书)是这类思维的基础.”(《哲学讲演录》第一卷120页)《周易》做为“抽象思维的基础”是有其独特的概念、范畴和推理体系的.本文拟就其卦爻辞,着重从形式逻辑角度,对其逻辑推理的特点,谈如下不成熟的看法,以求得到批评.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在拙作《从辞书角度看易经》一文(《辞书研究》1985年第6期)中提出了《易经》是一部古老辞书的看法,但道理讲得还不够充分,有必要写个续篇加以补充。一、对《易经》卦爻辞的进一步分析我在上篇文章提出,“《易经》是按照辞书的体例编排的”,这只是概而言之。其六十四卦的具体情况却纷繁呈异。依据每卦对释词所采取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可将六十四卦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正> [说明]: 本文以我国学者对《左传》、《国语》引用《易》例的研究为基础,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就《周易》“经”、“传”的创作年代提出作者的看法。其中从古韵出发,推测卦爻辞的本来面貌,并以《乾》卦为例提出卦爻辞“试探性复原”的形式,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今据《美国东方学会杂志》第七十九卷第四期(1959年10月——11月)译出,供国内研究《周易》者参考。本文作者赫尔穆特·威廉,生于1905年,汉名卫德明,著有《变化——周易八论》《易经中的天、地、人》等有关《周易》研究的专书。  相似文献   

13.
殷周关系,是研究殷周之际商史和西周史的重要问题。由于有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数量有限、文字简古,所以,至今对殷周关系的论述纷挐,令人无所适从。通过多年探索,我认为《易经》卦爻辞是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时期的历史文献,它正可以补充殷周关系和西周初期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中史料之不足。现将有关殷周关系的《易经》卦爻辞考释于下,以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周易"、"易经"称谓使用不一,何者包含《易传》成为难题。本文通过考证和梳理指出,权宜的称谓是以"周易"指古经(包括卦爻画和卦爻辞),以"易经"为包含古经和《易传》的合称。名义的确定对于以经传分离为学术背景的现代易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易经》基本成熟于殷周之际。《易经》虽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它对殷周历史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顾颉刚先生著《周易卦爻辞中之故事》所列《易经》中关于殷周史事。 《易经》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信仰、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关于婚姻、嫁娶方面的记载近20条,虽然多是片言只语,记述简略,却涉及了婚嫁多方面的细节和风俗时尚。参证以其他文献,就可为我们研究殷周之际的婚姻形态、家庭制度,提供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周易》卦爻辞中之贞悔考(续篇)李西兴陕西历史博物馆四、贞吉悔亡通释1.《成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咸》九四爻变生《蹇》卦。其辞曰:“利西南,不利东北。”按:《周易》卦爻辞多取材于殷周之际的筮辞。当时殷周对峙,周在殷之西南,殷在周...  相似文献   

17.
最早出现“人文”概念的现存文献是《易经》,其中说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把“人文”与“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解读“人文”,便可以从“文明”入手。现在所谓的“文明”,主要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  相似文献   

18.
论王弼易学与《易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王弼注释《易经》的方法来自《易传》两汉象数易学家们在注释《周易》的过程中,除了把《易传》原有的注释《易经》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之处,还提出许多注释《易经》的方法。在王粥看来,两汉象数易学家们提出的这些注释方法都是《易传》所没有的,因此是不成立的,所以,他在注释《易经》时,根据《易传》对这些方法作了取舍。凡是象数易学家们运用的方法符合《易传》原有注释方法的,王迅就加以肯定和应用,对那些《易传》中没有的注释方法,如八宫卦说、卦气说、互体说、交辰说、卦变说等,王弼基本上持排斥态度,应用的很少甚…  相似文献   

19.
“兑”系统的组织情势之特征曹正善兑卦在《易经》中的分布兑卦在《易经》中按“兑上”和“兑下”与其余七卦组配,共计16个卦体,它们是:兑系统的组织情势1、“兑上”组织情境八势论根据“兑上”在《易经》中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演出八种组织情势。势为上天下泽势,《...  相似文献   

20.
《易经》乃古之筮书,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展示作《易》者悲剧理念的典籍。《易经》的悲剧理念主要通过以厉、凶为占断结果的卦爻辞得以体现,它与一般的悲剧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悲剧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书中所记乃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因而对世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二、悲剧感简单、单一,唯有道德感的震撼或人生哲理的思考;三、对悲剧的性质、悲剧主人公的地位不加确定;四、全面揭示悲剧产生的原因,如环境险恶、性格气质的阴阳失衡、处世举止的失当、政治决策的失误等,并提出相应的避凶趋吉的方法。《易经》的悲剧理念对我国古代悲剧艺术的“多带有喜剧性结尾”这一特点的形成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