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薛涛诗艺术风格摭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蔚蔚壮观的唐诗天国里,有一群不可忽视的女诗星,命运蹇厄的薛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涛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770),卒于大和六年(832),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享年六十三岁。著有《锦江集》五卷,惜久佚不传。今人张篷舟先生撰《薛涛诗笺》,共收薛涛诗九十一首,是目前最为精审完备的集本。南宋晁公武称赞涛“工为诗”,明人胡震亨美誉涛“工绝句”;今人郑振铎先生也说“其诗轻蒨而艳丽,时有佳句”。可见薛涛的诗,尤其是她的绝句,确有其独具的特色。本文试图从艺术风格的角度对薛涛诗作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薛涛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天文 《天府新论》2004,3(3):136-139
中唐女诗人薛涛,以诗名于当世,并有诗集流传下来。但自晚唐直到明清,评论薛涛诗,记述薛涛事,多是吉光片羽,焉语不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时代新变,开倡了薛涛研究之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傅润华编订的《薛涛诗》和《薛涛年谱》。四五十年代,集薛涛研究大成者,当推张篷舟先生,他从诗品到人品对薛涛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评述。80年代末期的薛涛研究,以羊村先生的《女诗人薛涛》一书引人注目。百家争鸣的薛涛研究热潮,是1990年薛涛研究会成立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中唐女诗人薛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为唐代妇女文学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关于薛涛研究的文章渐多,但在两个主要问题上进展不大,妨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问题之一:薛涛的生卒年。薛涛的卒年,一般认为在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前后。《蜀中名胜记》、《益部谈资》载有段文昌为撰墓志的说法,《郡斋读书志》、《唐才子传》皆谓涛大和中卒。考段文昌大和六年11月丁卯充剑南西川节度使,翌年抵镇,为撰墓志,大和九年  相似文献   

4.
薛涛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进一步推进薛涛其诗其人的研究,是当代学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性别角度入手,关注生理性别所决定的女性诗人身份,探讨薛涛诗歌的性别因素可以发现,身为女子,薛涛诗歌与性别的相关性至少可以从由生理性别带来的不得不作、勉力而作和自然而作三方面来剖析。同时,身为女子,薛涛诗歌被纳入男性文学史的过程也是薛涛及其故事被加减、被弹赞及薛涛形象被不断建构和塑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人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著作。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诗评》评南朝宋谢灵运的文字有六条,加上《诗辨》、《诗体》各一条,整部《沧浪诗话》论及大谢的文字多达八条,在全书论及到的诗人中是比较多的。《诗评》云:“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郭绍虞先生《沧浪诗话校释》  相似文献   

6.
明代梅鼎祚在《青泥莲花记》中写道:“妓者技也,技丝竹讴舞及琴奕蹴踘藏钩而已,飞筹纠席善令章……乃姑舍是,而独能吮墨泚毫,以文墨自奋,此其人非大雅不群者乎?……其最著者,推洪度、楚靓、淑姬,自后代兴时有矣。”梅氏这里是说,薛涛其人在妓女中是大雅不群的。文如其人,薛涛诗也是大雅不群的。就因其雅,形成了与妓女诗本质的区别。薛涛诗不可作妓女诗读。  相似文献   

7.
基于薛涛诗作的薛涛“校书”身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历来各家野史札记或称她曾为乐妓,或称她曾任校书郎,至今尚无定论。但从薛涛的诗作及其他史料来分析,薛涛曾任西川幕府校书郎一事应属实,而曾为乐妓一说则属讹传。  相似文献   

8.
《诗筏》作者辨房日晰刘氏嘉业堂刊本《吴兴丛书》,有《诗筏》一卷,署名归安吴大受牧园删订。经与贺贻孙《诗筏》校刊,二书基本相同。贺贻孙所著《诗筏》共有208条,吴本中删去“歌者上如抗,下如坠,累累然若贯珠。诗人笔端,亦具此妙”等六条及卢延让因“栗爆烧毡...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六年二期发表了陈坦同志对邓剑鸣、李华飞《薛涛与元稹关系问题及其他》一文的《辨误》,是有道理的,但邓、李二同志不过是受了彭芸荪和张篷舟二先生的影响,才造成这一失误。为弄清这一问题,我曾作过一些探索,不妨写出来向读者就教。薛涛是女诗人,不幸堕为歌伎(失去良民身份的艺人),交游广泛,因而声名远播,传说既多而讹误亦多,唐、宋、元、明、清的笔记,往往采自一些讹误的传说,以讹传讹。而近世考证家多按自己的主观进行判断,如彭芸荪《薛涛小传考释》说:  相似文献   

10.
《人文杂志》1981年第4期发表高信的《鲁迅<别诸弟>诗辨难》一文,对一些注家非难此诗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以为是对的。但有点历史事实高文引述不确,谨作一小的辨正。 该文在说明鲁迅写《别诸弟》前后六首诗的  相似文献   

11.
西川 《中国学术》2001,3(1):292-298
戴望舒(1905—1950年)虽然比卞之琳(1910-2000年)大五岁,但由于他们二人都译诗,都写诗,又同属《现代》杂志,又于1949年同乘一条船从香港回到中国大陆,感觉上是属于一代人。李金发(1900—1976年)虽然比戴望舒也只大五岁,但由于他1919年即赴法国,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3,(6):91-95
"六诗"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历史上对于六诗研究有很多争议,大体分为"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六诗皆体皆用说",本文结合上古人类学"诗"字语义及发展来考察六诗整体艺术形态,六诗是具有历史流动性的综合礼俗仪式乐歌,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形态及功能有所变化:在巫术仪式文化中六诗的内容主要是占卜祝辞;在祭祀仪式文化中其内容主要是祭祖颂歌,而在礼乐文化中,其内容主要是不同典礼场合演奏的礼乐歌辞。《周礼》中"六诗"的概念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步生成、丰富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研究元稹与薛涛关系的文章多起来了。我们读后觉得这些论述中,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否则,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混淆不清,会模糊事实的真象。《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的卞孝萱的《元稹、薛涛、裴淑》,《成都风物》一九八二年第三辑发表的羊村的《千载含冤应予昭雪》两文中都认为,元稹与薛涛从没见过面,其爱情关系纯属虚构。羊村等同志并断定,薛涛比元稹大十岁或二十余岁,年轻状元爱上风尘老妇,岂不滑天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口传声教是中国早期乐舞传播的重要现象,声音在早期社会不仅是构成性情教育的重要途径,还具有神秘的宗教力量和政教功能。"六诗"作为最初上古祭歌形态,是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的载体和沟通天地、神人的媒介,属于象征性的仪式声音符号。六诗孕育着丰富的象征意味,并逐渐浸染上伦理化的德音色彩,使其与政治、伦理、道德观念融为一体。随着口传媒介的衰落,以及大司乐的乐教逐渐转向大司徒为主导的德教后,六诗只能言义而不知声,"六义"说代之成为后世政治诗学的经典阐述。  相似文献   

15.
打开《乐府诗集》,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下共收了隋、唐五位作者的七首诗。而七首诗却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形式。隋代杨广二首和诸葛颖一首是五言四句,唐代张子容二首是五言六句,张若虚一首是七言三十六句,温庭筠一首是七言二十句。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诗歌形式演变的一条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杜甫离蜀问题谈论社甫离蜀,首先要涉及那首《去蜀》诗,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诗的写作年代有争议。黄鹤定为广德年间阆中作,蔡梦弼、朱鹤龄和仇兆螯等以为永泰元年离成都时作。后说颇占优势,可未必的确。或谓两说均可通。我却倾向于黄鹤说。蔡说之可通,是把诗中“五年”、“一年”加起来算,为六年。杜甫永泰元年成都诗《春日江村》云:“迢递来三蜀,蹉跎有六年”;也是作于这年春天的《营屋》诗中写道:“忧惜已六载,兹晨去千  相似文献   

17.
王珂 《中州学刊》2007,(2):208-212
意象派诗歌运动和新诗革命是中西方诗歌史上最大的自由诗运动,前者是诗的技术的小改良,后者是诗的文体的大革命。意象派运动在诗的内容的世俗化和诗体的自由化上,确实影响了胡适及中国的新诗革命。但是胡适所受的影响远远没有通行的观念认为的那么巨大。胡适的“八事”与意象派的“三条原则”和“六条原理”都有巨大差异。中国的国情和胡适做人做学问的个性使他夸大了意象派运动的文体革命及诗体解放的程度,故意忽视意象派的精髓:高度重视偏重于图像而非象征的意象、清晰和有力兼顾的凝炼和适当保留格律形式的诗的音乐性。意象主义的“意象”与中国的“意象”颇异,im agism更应该译为“意像主义”或“具象主义”而不是“意象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李伯敬同志《赋体源流辨》一文对于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赋源于诗说提出异议,认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把赋说成“六义附庸”、宋祝尧说“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以及直到晚近流行的赋体源于诗六义说,都沿袭班固,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李文首先引范文澜同志在《文心雕龙·诠赋》注解中一段话作为依据。范注驳斥赋体源于诗六义说是很有力的。但并没有就  相似文献   

19.
钟喇诗品》谈五言诗创作,说:“故诗有 春官》记载,“督檬”的职责如下:“掌播釜、祝、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 cj赋。”诗品》各 敌、垠、萧、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种版本,或作“故诗有六<肾’。其实,钟峪在 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这里,又一《序》的下文即说“弘斯_二义,酌而用之”。明说 次讲到“六诗”。可是,到了《毛诗序》,却径改是“三义”,上文怎么会说成“六义”呢?《诗“六诗”作“六义”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品》明代刊本《夷门广砌、清刊本《砚本偶钞》二门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均…  相似文献   

20.
《周礼·春官·大师》云:“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六诗”之义究竟是什么?千年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只有把“六诗”放到其所产生与存在的背景即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语境有二:一是小语境,即教“六诗”者的职掌、专业特长。因为周代学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