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产阶层多年来一直是个引人注目的议题。政府部门或学界很多人把是否能构建大量的中产阶层,形成"橄榄型"社会,作为社会成熟、稳定的标志。然而,谁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界定的依据是什么、我国是否已形成中产阶层?对此,一直是有歧见的。判断中产阶层的依据只能是收入近年来,判断分析我国中产阶层及其收入状况主要有两个理论。一是"职业分层论"。有人根据职业将国人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  相似文献   

2.
马磊  孙明 《社会学》2008,(4):27-38
本文梳理了近期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研究的一系列文献,从中国中产阶层的界定与划分标准,规模、结构和来源,特征和社会政治功能,以及中产阶层和中产阶层研究未来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的回顾。由于中国尚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因此本文给予那些结合制度分析研究中国中产阶层的文献以特别的关注,指出了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研究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产阶层的烦恼是成长中的烦恼,是急于达到中产阶层生活状态但暂时未能实现而产生的焦虑心态,不过,基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大多数人相信他们最终能达到中产阶层的生活目标,他们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4.
将中等收入者培育成中产阶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产阶层是一个相对于中等收入者更为稳定的群体,被称为社会的“缓冲层”和“稳定器”。因此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结构,建立和谐社会而言,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过程中,如何促进中等收入者向中产阶层迈进,将其进一步培育成中产阶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这么一个巨大的发达板块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具有一个相当庞大的中产阶层。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中产阶层成长的黄金期,中产阶层估计已达到全国人口的23%,  相似文献   

6.
盛睿 《阿拉伯世界》2014,(3):108-120
土耳其是第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伊斯兰国家。中产阶层形成至今约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其成员组成由最早奥斯曼帝国晚期的官僚阶级和军人、到现代土耳其时期的小商人、知识分子等。大多数中产阶层自身建构为欧洲身份认同,喜欢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在98%都是穆斯林的土耳其,这部分中产阶层坚持推行世俗化发展道路,支持国家加入欧盟和深化与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中产阶层不仅是民主化的推动力,而且是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1世纪以来,土耳其经济稳定的增长使中产阶层占有比例不断扩大,以至于土耳其成为西方大品牌竞相投资扩张的热土。在当代土耳其,中产阶层与现代化已经融为一体,他们教育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文化特征,对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中产阶层是决定土耳其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研究以社会运动理论为基本视角,通过对目前中国城市中普遍出现的中产阶层市民组织化维权运动之现状及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市民组织化、行动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路径作出说明。作者认为城市中产阶层在房产物业纠纷的维权运动中表现出了相应的权利意识和行动力,而对市民自主组织的政治/法律限制已构成市民组织化表达行动和社会发育的制度瓶颈。  相似文献   

8.
张翼 《社会学研究》2016,(4):74-97,243,244
本文利用2013年CSS数据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消费倾向进行分析,发现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但受收入约束,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将消费进一步区别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之后,显示的趋势是: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新中产阶层与之相反,其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发展性边际消费倾向却很高。由此可见,在顶层设计居民消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要在生存性消费上瞄准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在发展性消费上瞄准新中产阶层和业主阶层。  相似文献   

9.
与强调用民主价值观、政治效能感解释中国基民人大选举中人们投票行为的思路不同,作者将阶层政治论的基本逻辑用于解释投票行为。该理论的理性选择解释把阶层利益作为核心阐明变量,而阶层政治的社会心理解释则强调阶层认同的不可或缺性。运用逻辑斯蒂回归及检验模型间系数差异的自助法对CGSS2006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基于这两种解释的研究假设。公职新中产、市场新中产、小业主与自雇者均比工人更有可能参加投票;而这又由其收入更高、更认同中产阶层来阐明;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层;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层就越有可能参加投票。归纳这些研究发现,并进一步整合理性选择与社会心理解释,作者认为阶层利益不但是联系阶层地位与投票行为的机制,还通过阶层认同阐明阶层地位与投票行为间的因果关联;阶层政治论是分析当前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有效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左右这一数据,不少人质疑:“我们怎么忽然就中产了?”有人感叹:”房子都买不起,却不知不觉被中产阶层了。”  相似文献   

11.
在任何一个社会,权贵阶层和贫穷底层的界定都不成问题,这是两个必然会存在的阶层。只有中产阶层,连有没有都会引发争议,需要厘清,因为"中产阶层"的含义并非仅仅指处于社会结构中间地位的人群,除了这个卡在中间的位置之外,还得有一个更重要特征——富庶,起码是小康,这是“中产”这个命名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始终是社会学中具有持久魅力但又不乏诸多争议的一个话题,其中将中产阶层视为伪命题就是争议之一,并且是将对中产阶层的研究完全置于对立面的一个极端争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始终是社会学中具有持久魅力但又不乏诸多争议的一个话题,其中将中产阶层视为伪命题就是争议之一,并且是将对中产阶层的研究完全置于对立面的一个极端争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爆发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的中产阶层受到了冲击.中国中产阶层在2009年也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经历,股市暴跌使部分中产阶层成员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南方部分地区的一些中小企业主由于经济不景气而不得不关闭工厂,某些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收缩在华投资和经营规模而使一些中方雇员失去工作或降低薪资.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先驱导报》4月19日刊发于建嵘的访谈文章,称在权力主导一切的中国,社会结构已然形成了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型,要扭转这种局面,形成良性的橄榄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中产阶层的数量和规模比较大,精英和底层的数量相对较少,这样的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层占7.6%,中产下层占22.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审美时尚是中国“后革命时代”可供利用的有力武器。中国的“新富阶层”与“中产阶层”以其财富优势轻易将之掌握,并充分利用审美时尚作为“礼器”和“意识形态”的功用为本阶层争取社会地位的正当性和话语权,但同时携带消费主义本质的审美时尚也使他们在物欲与快感的追逐中面临着主体性不断丧失的困顿与迷惑。  相似文献   

18.
面对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目前出现了一种流传颇广的观点,认为:培育和发展、壮大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从而造就一个菱形或火锅型的社会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部个体户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成长史、企业史。改革开放的年代,“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场面曾经让人心动不已。也正是个体户的崛起为开放的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让人看到了希望。在今天看来,它促进了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促成了社会多元化,并成为造就中产阶层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也是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产业与职业结构变迁的不断冲击下,原来简单、固化的社会结构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松动。其后果之一,就是在先后展开与不断深入的社会分化中产生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新社会阶层——中产阶层。这一社会新阶层的出现自然有着更为丰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意义,但它同时也与我们关注的话题——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