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测度福建省9个地级以上城市2008、2011、2014年3个时间节点的旅游经济联系指数,借助 ucinet6.0软件,采用社会网络理论的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等指标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游客流、旅游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因素的推动下,福建省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关联度日渐增强,福州、厦门、泉州核心城市的中心地位日益凸显,初步形成了网络化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吕娟  张燕 《旅游论坛》2020,13(1):57-68
文章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7-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联系度明显提高,但是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相差悬殊;(2)旅游经济网络由疏到密,网络空间结构由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不均衡分布格局走向相对均衡的分布格局;(3)网络密度显著上升,核心节点的中间中心度下降,表明旅游经济联系更加通畅,整体朝着均衡方向发展;(4)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以广州和南宁为核心向周围辐射;(5)地理空间距离、旅游流、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旅游经济网络具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测算可以明确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发展。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状况进行测度,定量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其经济联系隶属度,总结合肥经济圈经济联系存在以合肥为中心距离衰减的规律。综合分析合肥经济圈空间特征、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分工协作、交通网络体系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空间网络背景下研究区域旅游发展是一个新的方向。运用旅游经济联系模型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经济联系进行了计算,并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对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网络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整体密度不高,核心—外围结构明显,区域旅游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特征。基于此,文章提出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培养旅游第二极、优化网络内部结构、统筹规划引领等建议,以优化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促进全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一带一路"沿线中国16个沿海主要节点城市、19个内陆主要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分析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联系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三个维度研究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的提高,沿海节点城市中的上海与杭州、内陆节点城市中的重庆与成都在2012年与2016年均保持了最高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沿海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上海是核心节点,广州、厦门是次核心节点,共同控制沿海节点城市联系网络;内陆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重庆、武汉是其双核心节点,协同控制内陆节点城市联系网络;位于城市群内部的节点城市具有更稳固的网络中心地位。因此,应着力提升节点城市旅游经济实力,强化节点城市旅游资源优势,强化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联系,以推动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借鉴结构偏离度计算方法与模型,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11省域为例,分别从空间分布与产业部门两大角度共同测算分析旅游人才结构差异与演化态势,并进一步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全面揭示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演变与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人才空间与行业分布皆呈现偏离,区域分布不均,产业部门间存在差异,进而对当地旅游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旅游人才结构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旅游人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势在必行,而旅游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旅游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对该区域13个城市(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间旅游经济关系和结构的分析入手,借鉴区域经济分析工具,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截面数据为基础,基于引力模型测度旅游经济联系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核心-边缘模型,探讨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不断增加,在旅游经济联系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层次结构和空间差异;从整体上看,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接近中心度呈上升趋势,中间中心度呈下降趋势;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东部相对密集、西部相对稀疏的格局,并逐步由松散状态向紧密状态转变。据此,针对福建省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1)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2)发挥核心区的辐射优势,提升扩散效应;(3)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达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城市圈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加强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区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2010—2018年山东省各城市间经济相互作用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地理分布和经济依赖特征,可将山东省划分为中部以济南为中心的具有单向要素集聚特征的高经济联系度城市圈、东部以青岛为中心的具有双向要素集聚特征的中经济联系度城市圈和西南部“抱团取暖”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低经济联系度城市圈,印证了山东省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空间格局的科学性。此外,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山东省经济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全局范围内经济集聚性不显著,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由此提出由中心城市带动城市圈组团发展、三圈联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及都市圈逐渐演变为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和重要动力。基于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对黄河流域三大中心城市都市圈经济联系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2010—2020年间济南、郑州、西安三大中心城市对都市圈内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都市圈内城市辐射强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排序情况基本不变。选取2010、2013、2017、2020四个时间截面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发现三大都市圈经济联系网络日趋复杂,大体上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高值辐射中心的空间集聚结构。济南都市圈逐渐形成以高层级经济联系为骨架的蛛网状空间结构;郑州都市圈逐步形成辐射带动全域的锥状经济联系高值网络;西安都市圈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为基础,逐步与渭南、铜川建立起放射状的网络空间结构。各地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呈跨圈衰减特征,济南、郑州、西安都市圈之间经济联系相对较弱,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并未得到突破。  相似文献   

11.
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旅游人力资源居核心和关键的战略性地位。对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存在旅游人力资源的总体质量不高,各城市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在不同部门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提出构建比较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和区域旅游业人力资源共享体系,进一步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关系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辽宁省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状,结合区域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理论,从省市两级财政分析辽宁省区域发展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将金融环境和对外开放度纳入内生增长模型中,采用面板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短期及长期的关联性,为辽宁省地方政府选择适合的区域财政支出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结合2001—2013年数据例证,从北京市旅游业收入依存度、旅游业贡献率、旅游业拉动率、旅游业需求收入弹性、旅游业对社会就业贡献、旅游业对外汇收入的贡献六方面分析北京市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表明,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容忽视,且发展潜力较大,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及旅游创汇收入影响可观。为此,立足北京市旅游资源,继续发挥旅游业在产业发展与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深度挖掘农业与旅游业、工业与旅游业及第三产业与旅游业之间产业融合内涵,打造开发高端、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拓宽后奥运时代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滞后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努力寻找合理途径促进工业旅游的开发,发挥其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等作用,进而实现其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的。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工业旅游区域性发展成果和分析辽宁省工业资源及其区域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辽宁工业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城市间联合开发,打造精品工业旅游线路,做好工业旅游营销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基本单位,以旅游外汇收入为主要指标,选取2001-2010年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分析探究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先升后降,相对差异缩小态势不明显,总体差异巨大;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旅游资源禀赋与丰度、交通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系统升级,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后提出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减小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各地区旅游资源的质量、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全省各地旅游发展的不平衡。近年来辽宁省旅游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由于各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旅游资源自身的破坏和旅游资源外围景观与环境的破坏,旅游活动本身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应该开发新兴的旅游项目,重视国内大众旅游,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在发展对朝鲜半岛的旅游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赴朝、韩旅游是该地区典型的特色旅游。通过资源整合、突出旅游产品特色、建立信息网络等途径对于促进辽宁与朝鲜半岛健康和谐的旅游合作发展以及提高辽宁省的各城市综合竞争力,使辽宁成为东北地区经济、贸易与旅游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充分开发利用辽宁省的旅游资源 ,发挥辽宁的区位优势 ,通过实施大旅游战略 ,加速与国际接轨 ,讲求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终推动全省经济的振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和2012年安徽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对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速度等进行测定,运用SPSS19.0相关性分析法和空间错位分析法实证分析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空间错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呈弱负相关;旅游资源优势度等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存在空间错位的现象.为此,必须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保障旅游经济稳定发展;把握空间错位规律,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度模型,对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经历的两个明显的阶段以及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表现出的显著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