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平 《文史哲》2003,(6):33-37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中叶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繁盛期,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传播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民间书坊,并成为小说的重要传播者。传播模式由人际传播的讲说转为以印刷物为主的大众传播,传播的途径从借阅、传抄逐渐转为商品流通,各种形式的版本层现迭出。传播接受者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群组成,尤其是出现了一批特殊的接受者即评点家,促进了小说的广泛传播。从传播效果来看,既有文学的传播接受如创作续书、改编戏曲等,也有应用的接受和海外的传播。统治者虽不断下令对小说加以禁毁,但无法阻止住小说传播的强劲势头。所有这一切,都使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北洋时期,中国留日学人在引进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通过与日本友人移书论学、切磋交流中国传统学术问题,在日本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传统学术的论著等方式,努力向日本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在日发表诗歌、小说,授课、赠书等方式,介绍传播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友人诗词唱和,增进中日知识界的交往与友谊,也弘扬了中国文化传统;组织参与中国传统戏曲对日演出,推动了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作品在日本展出,为中日美术交流做出贡献。留日学人自觉不自觉地向日本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真正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冲击之下,华人大规模地移往海外,在各地建立了他们的族裔文化圈。随着历史的进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次移民浪潮,海外华人文化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龙的传人”,虽主体依旧在中华大地的“故土”上,而其支脉——海外华人,早已延展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他们以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各国各地的文化交汇,融合而创新成为海外华人的独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从民族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海外华人文化及其形成原因,探索其文化特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其融入主流社会之后所产生的变化,认识和把握海外华人文化与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4.
现代传播媒介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发展空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中国戏曲电影作为民族记忆的一种方式,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的载体,也是实现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重要途径。在现代传播媒介下,戏曲电影的创作需与时俱进,在充分了解现代传播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利用传播优势对自身创作理念进行新构建,以此探索出一条未来戏曲电影的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5.
张庚在大百科全书和叶长海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都认为,“戏曲”定名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一词更能体现中国戏剧文学的高度综合性特征”,这是“从近代王国维开始”的,从此戏曲这一名词获得了新的概念,并逐渐被普遍接受。从现代和当代学者的一些权威性著作,例如卢前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允熠  张弛 《学术界》2007,(6):24-35
西方学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本文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因素和知识环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来源、语言符号转化中的中国化因素等三个方面概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探析其结论的缘由和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开花、结果,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谁要是不懂得一些儒家思想的传统,谁就不能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式的文化和哲学传统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和术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并蓬勃至今的"中国抒情传统"学术思潮,是海外华人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精神与传统的文化寻根性的深刻反思,形成了一个多层面的立体的学术谱系。这一学术思潮对根本性的文学范畴进行了再诠释,运用比较文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语言学批评等研究方法深入阐述了"抒情传统"的审美机制、美学特征和中国人的生命慧觉。进而,该思潮梳理了抒情诗为主体的中国抒情艺术史的演进脉络,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了抒情传统的面貌,并展开了古老传统与现当代中国文化现实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邵志华 《兰州学刊》2011,(10):112-116
赛珍珠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中国小说成了她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凭着对中国小说的偏爱与认同,促成了她对中国小说美学观念的独特认识与发现,并对其小说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赛珍珠对中国小说的接受,既映现了中国文化和美学精神对西方的镜鉴意义,更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沟通之桥。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事小说与时事剧的新闻传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小说和戏曲都有反映现实的传统 ,大量出现在明中后期至清初及清末的时事小说和时事剧是这种传统的集中体现 ,不仅起到了知识、教化和娱乐的作用 ,而且具有了传播新闻的新功能 ,不同程度地具有新闻传播所要求的特征。时事小说与时事剧不仅在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且是官方新闻传播系统的有力补充和极大的延伸。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伊斯兰教对理学的吸收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古代阿拉伯文化的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一样,在中国的传播、生发过程中必然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其中主要是和儒学的接触。伊斯兰教的东传始于李唐,盛于元蒙,所以说伊斯兰教所接触的儒学即是宋明儒士发展了的新儒学——理学。中国广大穆斯林,尤其是穆斯林学者(实际上他们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接受、译释、传播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理学的某些重要范畴、命题引入伊斯兰教,从  相似文献   

11.
叶中强 《社会科学》2012,(9):175-184
张爱玲是一位最难将其置于"国家政治地图"上来加以辨识的作家,她的历史经纬只在一座城市。借助上海中产阶层的"社会地利",张氏在这座市声喧哗的城市里,为自己营构了一种"于其中但隔其外"的生活形态和心理位置。她将一种最富象征意义的"都市人"——身心俱在城市化过程的中产阶层作为凝眸对象,并经其心理轨迹,触及了中国"现代性"的两个核心问题:社会"合理化"过程中的人性归宿和中西文化调适,并描绘出传统中国在都会上海的一种变易图式——从"家族"走向城市中产阶层。  相似文献   

12.
试析新世纪华侨学府侨生的文化双向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因此我们不应忽略在中国华侨学府求学的侨生群体。侨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是一群特殊的传播使者,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在国内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双向传播特点。侨生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海外文化的传播者,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自觉的、主动的、相互的输出和接收。在双向文化传播中,最受益的当属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张法 《学术月刊》2012,(5):101-108
西方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虚构,是与现实不同的艺术,体现为诗歌、小说、剧本。这一定义由西方向全球扩张而成为世界性的定义;同时,又在全球化的电子主潮中让文学被边缘化了。但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汇通中,文学实际上最能显示一个文化的特质。如何让文学走出边缘化,而把文化的特质显示出来,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文化关于文学的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资源把文学定义为语言之美。任何文体,只要有语言之美,就可以成为文学。这一定义不但让人们重新思考文学和文学的各种类型,以扩大文学的类型,而且使人们有一种新的眼光去理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文学的品质在全球化时代的各种互动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4.
李海亭 《兰州学刊》2008,(5):168-170,173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内容之一,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文化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在保持文化发展主权前提下,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实现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为人类文化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新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在美国推广和展现有七次震撼性的巡回,在美国主流接受群体中获得了极大的反响。1849年华工赴美淘金,中国文化以群像出现在美洲大陆。此后李鸿章访问纽约、梅兰芳访美演出、宋美龄国会演讲、邓小平中美建交之后的亮相、中国经济地位提升华人新移民以群体形象融入主流、白先勇策划组织《牡丹亭》加州巡演,美国的主流接受群体以一种个人魅力、皇家文化、通俗文化的共鸣来欢迎中国元素。环视近年来的中国文化在美国的推展,效果似乎不够显著,其原因在于忽视了推展中国文化的接受群体研究和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刘权 《学术探索》2014,(12):137-141
综观学界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海外华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体系及教育实践,而且还与中国的世界形象、海外华人与当地族群的关系、海外华人的内部关系密切相连。本文对这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指出其中还存在的不足,并为中国正在快速推进的语言与文化输出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俄国形式主义在我国传播与接受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展开的。在这一语境之下,俄国形式主义一方面因和后现代文学观念抵牾而受到訾议,另一方面因其对文化研究的救弊作用而在文学理论批评的重建中被重新发现价值。俄国形式主义在我国1990年代以来传播与接受从"抑"到"尊"的走向表明,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正从现代型向后现代型转型,并进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尚胜 《文史哲》2005,(3):74-80
“天子有德四海来归”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通过武力夺得皇帝宝座但却缺乏政治权威的朱棣来说,提供了一个通过对外交往来改变自己“篡逆者”形象的行动指南。而郑和使团面对着不同宗教信仰所坚持的“和而不同”立场,和对某些海外势力的挑衅行为所采取的“以德服人”方针,也确保了朱棣赋予他们的外交使命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9.
16-18世纪是"西学东渐"时期,这种"西学东渐"促成了中日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表现为中日两国社会出现了"东西之争";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在演变中有其重大的异同点;对于东方国家从被迫移植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向自主探索本国特色的现代化来说,探讨这一问题很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有效而广泛的传播,主要得益于遍布全台教育机构以及开发台湾先贤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明清两代人的努力在台开花结果,提高台民文化素质水平,培育一批批英才,促进两岸人民各方面的往来,增加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