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魁北克分离主义的兴起,国内外学界众说纷纭,但各自存在不同程度的说服力不足.重新审视上个世纪中叶前后的魁北克历史,关于魁北克分离主义的兴起,或可给予更有说服力的解读.以魁北克人党为代表的法裔新中产阶级激进派,在60年代魁北克政治气候的助推下,用进攻型民族主义话语向联邦政府施加压力,以期得到其改革所需的权力和资源;而特鲁多执掌的加拿大联邦政府应对魁北克问题过于刚性,使得原本存在种族矛盾的联邦与地方关系恶变出分离主义.  相似文献   

2.
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西方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概念,重申族群身份并不必然威胁公民身份,族群权只是一种特殊的公民权。族群身份内含认同与差异两个方面的张力:族群认同关注族群的文化归属,尊重并承认族群认同是形成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族群差异侧重族群的权利取向,过分强调族群差异与过分忽略同样不利于国家认同。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一元文化论和消极国家观,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差异政治、多元文化和积极国家,倡导“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族群与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巍 《文史哲》2012,(1):130-139
1931年加拿大获得主权国家的地位,但直到1982年才从英国手中收回宪法的管辖权,其原因在于联邦与各省在确立修宪程序以及宪法修改事宜上长期未能达成一致。在半个世纪里,各方围绕魁北克省的法裔问题、联邦与省政府的权限和地区之间的宪政关系问题展开博弈。这一过程和结果表明,联邦制在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和协调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上效率低下,在处理国家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则表现出较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1864年10月,英属北美五个殖民地的代表在魁北克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它于1867年2月被英国国会批准为“1867年英属北美法案”之后,使大英帝国内出现了第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加拿大自治领。这部奠定了加拿大政治制度基础的宪法法案,与美国独立后制定的1787年宪法相比有何特征?其原因何在?本文拟作初步的探讨。一、加拿大法案的内容加拿大法案分前言、联邦、行政权、立法权、各省机构、立法权的划分、司法、岁入、债务、资产及税收、其他条款、铁路建设和其他殖民地加入联邦共11个部分,147条规定,另附五个表格。其内容主要有:(1)规定自治领政府三个部门的产生方式及职权范围;(2)加入联邦四省的各自的选区数量及其在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衡量族群关系的主要变量.中越边境跨界壮岱族群语言结构变异带动语言功能变异,文字变异导致族群认同意识的异向化发展,说明了语言变异是壮岱族群跨界交往心理距离变化的主要因素,这是由处于全球化进程和民族国家建构的双向运动中的边境跨界族群文化一元认同向文化二元或多元认同的构建过程决定的.相对欧盟国家而言,广大在战后殖民地上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跨界族群将因文化认同的异向发展而形成不同的民族,也因不同政治价值观和文化差异的出现而使文化充满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特定的国家历史致使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其国家政治历程、社会文化的演变互相交织,"技术主义"这一独特的加拿大思想传统呈现出技术"民族主义"与技术"大陆主义"两种取向,二者分别对传播技术持批判与肯定态度,对于传播技术与社会进步、与国家身份确立、与文化认同等系列问题,均做出了迥异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是公民对所属国家的一种认知、肯定、接纳,以寻求公民间的"我们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当代,国家公民身份认同受到族群认同、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想的挑战,呈现出开放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国家公民"。这是当代国家公民身份的新定位。适应国家公民身份的这一定位,公民教育需要同时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和全球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政治环境迫切需要有一种切实而规范性的框架 ,藉以对全世界联邦体制发展前景进行思考。本文概述了任何一种规范的联邦制理论都必须加以考虑的主要的规范性因素。联邦体制的合理性在于自由、促进实际的公民权以及民主。在多民族国家 ,从平等和自决权考虑 ,联邦制的安排也是必要的。但联邦制的构成也给效率、稳定以及一致的政治认同造成困难。然而 ,选择联邦制的国家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力量之间建立起鼓励社会信任的机制 ,以抵消以上困难。特别适合多民族联邦制国家的一种机制是 :宪法中规定 ,在特殊情况下经严格设置的程序 ,族群有退出联邦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社会认同借以产生的载体和工具。族群语言的改变往往反映出族群内部、族群与族群之间认同结构乃至社会秩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和谐社会必将是一种在社会统一体内部族群间认同程度较高的状态,在语言方面就是要实现多族群语言和谐共生的繁荣局面。少数族群在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存在语言适应困境,其族群语言较容易被转用甚至消亡。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正确处理集团内认同与集团外认同的关系,帮助少数族群提升自我价值,合理地构建包容性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  相似文献   

10.
可以把族际政治整合理解为民族国家运用国家政治权力来使国内不同族群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政治一体化的过程。鉴于族际政治整合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该问题既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更是国家实践探索的重点。就学界研究而言,目前初步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张,一种是以"少数群体权利"作为研究取向,另一种则以"族际政治民主"作为研究取向;就国家实践而言,逐渐形成了三种族际政治整合实践模式,即以中国为代表的集权干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平等融合模式和以加拿大为代表的联邦多元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台湾 ,“族群”一词初用于民族学界对少数民族 (山胞 )的研究。 1 970年代后期台湾出现“反对运动”以后 ,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民进党的建立 ,“族群”一词进入政治生活领域 ,并在后现代“差异政治”和“认同政治”的交互作用下 ,成为构建“政治族群”的“文化”工具 ,在“国家认同”层面和“统独争议”之中发挥着“族群政治”的分化作用 ,是“台独”势力挑起“省籍矛盾”着力利用的工具。这是大陆学界在应用“族群”概念和认识族群理论时所不应忽视的政治向度。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与宪法爱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并不是自足的制度设计,它必须获得宪法爱国主义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的哈贝马斯也正是把话语民主理论与宪法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试图解决文化多元主义、欧洲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等问题.宪法爱国主义与话语民主理论的结合,实现了理性与美德的沟通.但宪法爱国主义的实质是对普遍主义的正义原则或宪法原则的认同和忠诚,由于过于强调宪法爱国主义所依赖的政治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分离.使得他的这种爱国主义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同时又缺乏确保一个国家公民团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国家的政治统一和情感认同,强调超大族群共同体认同的合法性及其作用。国家整合通常要求放弃族群特性,使族群文化边缘化。这恰是引发民族国家内部危机的重要原因。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下,蒙古精英的国家认同及其行动面临多重选择和困惑,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势。文章从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与民族概念、近代汉族精英的民族主义话语以及近代汉人崛起的背景出发,讨论和分析了当时蒙古精英的叙述结构、国家认同及其行动,展现其复杂性、独特性,以及因此出现的国家与地方危机。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作为移民国家的加拿大致力于推行多元文化政策,进一步修改了移民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导引下,温哥华城市的华人移民数量快速增多,推助其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温哥华华人社会各界,善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通过不懈的努力,在1986年温哥华世界交通通讯博览会的筹备和举行期间,抓住时机展现中华文化,同时得到加拿大联邦、省、市三级政府和中国政府的支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进中华文化借助于世界博览会这一多元文化大平台而大放异彩,成为温哥华城市多元文化持续发展的一大契机.  相似文献   

15.
广西海村京族农民的政治认同行为体现在价值性认同行为和工具性认同行为两方面。伴随着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特殊政策的全面实施,海村京族农民依托多重身份,享受多重优惠政策,在巩固族群认同的同时,对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不断强化。要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政治认同,应进一步加大对海村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海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和传承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联邦理论和学术不大留意地方社区及其政府的作用。成熟的联邦制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在宪法和制度安排上也很少顾及这个方面。但地方政府已越来越多地参与联邦国家的财政和社会服务。可以说 ,一般而言的地方 ,或特别而言的国际性城市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新的联邦体制中会尤为突出。因此 ,当用发展的眼光看联邦治理时 ,就需要考虑地方社区及其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族具有族群性和国民性.在现代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其族群性和国民性相互交织.在不同群体被权益所驱使而建构成诸多民族的同时,以民族为主体构建现代国家的模式也在不断蔓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相互抵牾又相互促进,并最终在国家政治层面得到统一,即形成国家民族认同.现代国家理论虽有诸多的不同,但各种理论均对国家及其内部成员的民族性给予了极大关注.现代国家建立的现实基础依然是民族或族群,以民族为代表的群体权力的彰显就是民族政治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8.
文化民生政策指谓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青海哈萨克"是生活在青海省境内的哈萨克人的特殊指称。为解决"青海哈萨克"族群位移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政府以系列文化民生建设政策将其安置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马海村。本文以观察体验和问卷访谈的方法,实证"青海哈萨克"对系列文化民生建设政策的感知和体认,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并以互相决定的反身抽象,探讨"定居"政策的内容系统、作用的关系系统和演进的向度系统,阐发目标与具象的内容,情感性、利益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文化-民族认同、政治-国家认同与政党-道路认同的向度,聚焦政策的意态刻写和物态实践在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的"连续更新"与"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9.
韩国裔美籍作家李昌瑞被誉为亚裔美国文学新星,美国文学评论界对其代表作<说母语的人>有很高的评价.族群认同和多元文化思想是李昌瑞的成名作<说母语的人>里的两大重要思想.本文以巴特的族群认同与族群理论等为理论视角,解读主人公派克从主流文化追随者、亚裔族群认同者到多元文化支持者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分析映射出小说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张力,彰显了多元文化思想是亚裔美国人摆脱认同危机、走出边缘化,治疗"失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明、清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大统一政策的政治文化感召以及南迁德宏后汉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在近代与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侵的重大历史契机中,云南景颇族的文化认同由族群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使云南景颇族的政治文化具备了良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