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坚 《江汉论坛》2002,(6):76-79
本文以胡风对《蜕变》、《北京人》、《云雀》三部剧作的批评为实例,认为胡风剧评的思想以人为起点,突出体现了他“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体系,郁结着浓厚的新启蒙情绪,胡风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的一位抗争着的前驱。  相似文献   

2.
胡风主张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当作文学工作者的指导原则、一个可供讨论的关于文学理论的文本,而非统一思想、规范文艺工作者行动的文件。所以,他认为可以对《讲话》做出富有个性的阐释。这样一来,他对《讲话》的看法遂迥异于左翼主流批评家如何其芳、邵荃麟等人。同时,他的一些观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讲话》。在关于鲁迅,关于知识分子,以及文学如何服务政治、普及与提高、启蒙与救亡等诸多问题上,胡风的观点与毛泽东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他与毛泽东在文艺观念上的分歧在不知不觉中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3.
作为发生于1955年的所谓“胡风事件”的主角.胡风这个名字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真是如雷贯耳。也正是因为这一政治冤案的影响,多年以来,胡风本人的著作得不到完整地出版,胡风研究更是禁区中的禁区,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一个大的研究空白。胡风的真实的历史形象,胡风之于中国新文学的贡献与价值,胡风的文化史、思想史意义等等,也就一直得不到全面、客观而公正的还原,在历史的雾幢下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芒。有感于此,当我读到钱文亮君与他的导师范际燕先生合著的《胡风论──对胡风的文化与文学阐释》时,也就觉得特别珍贵,认…  相似文献   

4.
冯雪峰与胡是风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理论家,也是两个悲剧人物。他们不仅命运相似,在文艺观点上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由于他们的理论富于独创性,且常与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相左,一直被视为“异端。”他们的理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修正主义的。每逢运动,批胡风,必然要捎带上冯雪峰;而批冯时,义将他列入“胡风派”。但是,他们究竟是不是一个“派”?在这个“派”中谁主谁从?连批评者自己也未必清楚。事实上,冯雪峰与胡风的观点虽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它们的差别仍然是很大的。本文将着重比较他们文艺观点之异同,而对其理论的长短,不作过多评论。  相似文献   

5.
胡风在文艺理论上自成一家,在美学上也有他独特的美学思想。建国初期,胡风的美学思想有相当影响。胡风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在解放前形成的。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但也受到“拉普”的影响。回国后,他参加了“左联”,受到鲁迅的影响,从而确立了唯物的美学观。胡风是以对唯心主义美学的批评来开始他的美学活动的。他在《林语堂论》中指出,林语堂的“中心哲学,就是意大利克罗车教授底美学思想”,“这个美学思想在文学批评上就是斯宾加恩底表现主义的批评,也就是‘创造与批评本质相同’的创造的批评”,“对于这个个性至上主义,对于这个  相似文献   

6.
胡风的话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世纪40年代的言说语境中,胡风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欧化白话文。胡风的白话文欧化在词汇、文法和叙事三个层面上铺展,又在具体的文本中结合为一个整体。如果把胡风的欧化白话文放置到现代白话文生长过程中,可以看出它继承了“五四”的白话文写作和启蒙主义的精神,继承了鲁迅“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气质,同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这些直接构成了胡风欧化白话文的精神后援,欧化白话文的话语方式和言用者胡风的结合,就成了“胡风话语”。  相似文献   

7.
胡风的启蒙观念包含着初步启蒙教育及在此基础上用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启发大众的两重含义。他一方面把马列主义当作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而非教条,认为原理、原则应该从实践中总结而来,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为实践丰富、修改、纠正,甚至推翻。这与西方启蒙哲学的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胡风又认为马列主义是从客观历史运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原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过去和未来的最正确的理论,并把它当成一种既定的、绝对正确的原则、理论来信仰。这就造成了胡风启蒙思想中自由与专制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胡风的诗论     
1937年7月,胡风在上海自费编印《七月》旬刊,同年7月移至武汉,改为半月刊.作为一个诗人,胡风在《七月》的编辑工作中,对于及时地反映抗日的现实生活、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格外注意,常把它们编排在刊物的首篇.此外,他特别致力于培养和造就青年诗人,注意在《七月》上发表青年诗人的作品,因而在《七月》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他们之中有艾青、田间、阿垅、鲁藜、邹荻帆、绿原等诗人.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抗战的现实生活,抒发了人民大众高涨的抗战热情,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考察了湖北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活动及理论主张 ,认定胡风创办《七月》 ,发表反映人民希望与感情的新诗和报告文学作品 ,并因之组成浩浩荡荡、影响深远的“七月诗派” ,功不可没 ;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条件下 ,捍卫和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 ,孕育和形成了完整的“胡风文艺思想” ,从而为指导和推进抗战文艺运动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霍俊明  岳志华 《中州学刊》2006,2(2):221-224
胡风的诗论构成了其文艺理论的不可忽视的部分,他的诗论注重诗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感,重视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和战士身份,并推崇和鼓吹无拘束的奔放的自由诗歌体式,对诗艺和其他诗歌体式则相对忽视,对诗人身份的认定也有偏颇之处。胡风的诗论正是在合理与偏移之间同时展开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30、40年代,现实战争的境域是胡风话语的生长境域,战争的日常化和私人化,使得战争成为胡风话语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使得胡风话语渗透着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方式,表现为“我们”体主语和战争术语相结合的话语特征;而胡风以“人民”为中心的战争启蒙观使得胡风话语超越了二元对抗的战争思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风集作家、文艺理论家、党组织领导、编辑等多种身份于一身,面对启蒙与革命的艰难选择,胡风常常陷入半官方半民间的尴尬境地,走了一条与左翼主流文学迥异的道路.本文从"五四"新文艺评价、民族形式讨论、现实主义理论建构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对胡风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李丹宇 《晋阳学刊》2007,4(1):123-125
随着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文献问题的愈益看重,阿英在文学史料工作上的巨大成果也愈益突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一期上刊登了陆成的一篇文章,即《阿英的史料学思想》,其观点值得商榷,笔者在本文中即针对上文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胡风理论对七月派小说作家创作有深刻影响,这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中得到“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表现.对比思考路翎与纪德小说创作的差异,可以看到,“胡风理论”在开拓出路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叙事同时,又对路翎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束缚.直接影响了七月诗派形成的胡风理论,难以承担七月派小说发展之不足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近读裴传永《〈隆中对〉别论》一文(载《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以下简称《别论》),觉文章观点和立论角度颇为新颖,但我认为文中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因陈管见,与裴传永同志讨论。 一 《别论》认为,《隆中对》“既非刘备集团的行动纲领”,刘备集团也并未沿着《隆中对》的路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今年第一期发表了陈振民、柏宁湘两同志的《一个有严重缺陷的人物——评〈故土〉中白天明的爱情生活》一文。文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白天明这个人物提出了“疑问”。应当说,在一片赞扬声中,能够独出机杼,是难能可贵的,但笔者认为陈、柏的观点有失偏颇之处,现在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和陈、柏商榷。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胡风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们共同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观,以典型论为核心的文艺创作观,以大众性为主导的文艺方向论;但他们的文艺理论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区别:时待创作主体的态度不同,对待创作对象的态度不同,对待世界观作用的态度不同;他们文艺理论的形成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是:救亡与启蒙的不同侧重点,接受与继承的不同遗产源,前方与后方的不同活动圈.  相似文献   

18.
<正> 胡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的,他倡导真实生动地描写现实人生。但他的理论并非一开始便达到成熟,而是有一个内在发展过程。本文拟对其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的描述。一、对非现实主义观念的批判胡非以对非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作为起点,开始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求。胡风于1934年写了《林语堂论》。这是他从事文艺批评活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其中心在于剖析由克罗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即表现论”。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战士,林语堂曾经有过“浮躁凌历”的黄金时代和光荣的往昔,最后却在革命低潮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人生和社会表现出漠然态度。胡风认为,这是林语堂用克罗齐美学  相似文献   

19.
方诗铭同志所写的《对太平天国内讧的一点看法》一文,主要根据新本《石达开自述》中的一条材料,对1856年天京事变的责任者提出了新的见解。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从史料到观点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侯宗源同志在《社会主义法是否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意志?》(载《新疆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四期,下简称侯文)一文中,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法曾经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意志的问题作了探讨,看后颇受启发,但也感到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侯文认为我国建同初期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意志的法是社会主义法。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我认为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