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关于母与子的爱心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一天晚上,她去看电影。电影就要开演了,她拿着票正往里走,一个青年拦住了她。那个青年挺着急,说:“大姐,售票处已经没有票了,您能把您手中的这张卖给我吗?”她一楞,有些为难。这时青年人眼圈已有些红,喃喃地说:“不是为了母亲,我也不会麻烦您!”  相似文献   

2.
贺建新 《老年人》2009,(7):23-23
2009年“五一”期间,我回隆回老家看望老母亲,当时,她正把箱子里的几件旧衣服拿出来晾晒。看着那些满是补丁的旧衣服,我忍不住对母亲说:“现在又不是没有好衣服穿,还留着它们干什么,难道您想把它们变成文物吗?”“看到这些旧衣服,我就想起了过去的生活。”母亲说。  相似文献   

3.
妈妈“命令”文/陆静母亲在40岁生我时难产,所以,姐弟四人中,我是唯一生在医院里洁白的产床上的。母亲紧闭着双眼对父亲说:“肯定不是个省油的灯。”在我的记忆里,从小到大,母亲对我总是呵责多于慈祥。母亲常向我们唠叨我们从未见过面的两个哥和一个姐姐,是如何...  相似文献   

4.
吃完晚饭,出去买零食。刚到超市门口,看到有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母亲也出来散步了。我拉她一起进去,选好了自己的零食,我转身问:“您吃点儿什么?”母亲连连摆手:“我什么也不吃!”  相似文献   

5.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我们本来不是哥两个。我还有个二哥,在乡下。母亲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哥、二哥和我,二哥在5岁那年被送了人。送的也不是别人,是父亲的大哥。大伯与大娘不生育,吃了好多药,可还是没生下一男半女。最后,绝望的大伯找到了父亲,因为父亲刚好有三个儿子。大伯说,过继给我一个吧。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母亲90高龄了,身体还相当健康。近些年,她经常唠叨:“我这个家呀,什么都好,可惜的就是有3个儿女不在身边,大女儿在江西,二儿子在广东,三儿子在安徽,见个面不容易。在身边的几个儿女,又各有各的事,打个电话只听得到声音,却看不到人。”每当这时,我就明白母亲是在想自己的一个个儿女了。人老了怕寂寞,我理解母亲,她是想儿孙围着转,尽享天伦之乐。去年夏天,我在广东的二哥退休后,回到湘潭老家,陪伴了母亲好长一段日子,乐得母亲笑呵呵的。今年春节,儿孙们相约,20多人聚集在老人家身边,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年,还照…  相似文献   

7.
柳絮 《女性天地》2014,(8):31-32
欲出巨资为爱犬购墓地,却遭女儿阻拦 2013年11月5日,在北京某传媒公司供职的李蕾下班后去母亲家看望母亲,她刚从电梯里出来,就看到一男子在敲母亲家的门。李营走上前问:“你找谁?”男子微笑着说:“大姐你好,王阿姨是您母亲吧?前几天她在我们这儿给爱犬订了块墓地,我是来给她送资料的。”  相似文献   

8.
小珊 《当代老年》2006,(4):34-34
詹妮夫人是英国首相邱吉尔的母亲,她在丈夫去世多年后,60岁时决定嫁给37岁的蒙塔古。她去征询儿子的意见:“我这样做,错了吗?”邱吉尔坚定地说:“不,您应当享有永远的快乐!”母亲希望儿子能会见对方,邱吉尔答应了母亲的请求。那天,紧握着比自己年轻3岁的蒙塔古的手,邱吉尔连声说:“谢谢,谢谢。”当时,布莱海姆官的邱吉尔家族,多数人不同意这桩婚事,惟有邱吉尔支持母亲的选择,并动员大家参加这不同寻常的婚礼。  相似文献   

9.
王福海 《老年人》2005,(11):34-34
母亲寿高八十,父亲过世后,她就由我们三兄弟轮流赡养。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神志不清,经常闹出麻烦事来。这个月,母亲住进了我家,尽管我和妻子百倍警惕,她有一天还是跑了出去,不见踪影。我急忙告诉大哥和二哥。于是,兄弟三人不得不分头寻找母亲。两天后,母亲终于被大哥找到了。我悬着心刚刚落下,大哥和二哥就发起了牢骚,说他们这几天花了钱,受了罪,还耽误了农活。我尴尬地苦笑着,向他们赔不是。可是,两个哥哥没完没了,一味责备我不该给他们添麻烦。我问到底怎么着,大哥故意咳了一声,说:挑破窗户纸明里说吧,母亲轮到你家吃住,她离家出走,应由…  相似文献   

10.
刘亚华 《老年世界》2013,(20):14-14
前阵子,母亲兴奋地对我说:“今年收了三百多斤菜籽,全打成了菜油,120多斤,一两都没卖。”我回答她:“卖些吧,反正你一个人吃不完。去年的油都还有吧?”母亲来了劲头,“可不是吗?去年的菜油都没吃完,我一个人能吃多少啊?你不是要回来了吗?这打的新油,你全部带回去。”  相似文献   

11.
刘谦 《金色年华》2009,(12):47-47
12岁时,我在台湾拿了第一个魔术奖。母亲特意做了一顿丰厚的晚餐奖赏我。我双手在她面前比划着,得意地说:“妈,您现在还烦不烦了呀?”我说这话是有“来头”的。  相似文献   

12.
女儿朵朵在美国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我非常想念她。多亏我这个老太太也赶了个时髦———会电脑,想念她的时候发个“伊妹儿”(电子邮件)也就解了思念之苦。我会电脑,得感谢女儿,几年前她还在北京工作时就要我学电脑。我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因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数学和音乐教师,而且一大把年纪了,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女儿决心大,坚持要我学。她说:“妈,你不是常常提醒我们:21世纪的年轻人要会电脑、会英语、会开车吗?我现在马上去学开车,您就学电脑,好吗?”“我又不是年轻人。”我找理由宽慰自己。她调皮地说:“妈妈,您…  相似文献   

13.
覃茜是南宁电台《古典与流行》节目的主持人,她热爱音乐,热衷于民族音乐的传播,而自己也受益于音乐。音乐是覃茜生命的主色调,然而她把其他色彩也演绎得精彩纷呈,她自己笑言:“我不是学播音的,却做了主持人:不是专职的演奏家却开了音乐会:不是作家却出了书。”很多人都惊诧于她的多重身份,羡慕她的丰富人生,在别人好奇的眼神中,她却清脆地说:“这一切契机都是音乐给我的,而由此积累的人生阅历反过来丰富了我音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15.
尧树 《女性天地》2010,(3):11-13
一 我的二哥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比大哥梁绍先小6岁。1957年,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大哥一边读书,一边帮母亲操持家务。1964年夏,大哥考上唐山铁道学院,父亲却来信叫他不要再念书了,早点找工作帮家里维持生活。大哥无奈之下想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二哥却说:“大哥,你考上大学不容易,去报到吧,家里有我呢。”因为二哥的支持,大哥这才圆了大学梦。  相似文献   

16.
有缘做兄妹     
世上有许多迷,比如“缘”字,就多多少少地带点儿玄秘的味道。人常言“千里有缘来相会,对面无缘不相识。”我与二哥,可谓有缘。当我还是十五六岁的少女时,便开始与大学一年级的二哥通信。想当初,信通得殷勤。恰好我爱文,把写信当成了写稿子,大约也文情并茂吧I二哥是学理科的,偏也极欣赏我的“文章”,有一次来信曾鼓励我:“努力下去,说不准成为中国第二个鲁迅。”如今年近而立,二哥的话尤在耳际,“也许大器晚成,或者天分不行.”我想。但毕竟我也算是一个半饥半饱的秀才,会写几篇文章的墨客了,有一天面对二哥,还不至于无地…  相似文献   

17.
我家老妈虽然50岁了,却有一颗年轻人的心。假如你说她老了,她一准跟你急:“谁说我老了,我不是才四十多岁吗?”几个儿女常常逗她:“妈,您好了不起!请问您是如何做到年年四十的呀?”老妈听了总是自我们一眼,然后一本正经地说:“你老妈是50岁的年龄40岁的心,哪像你们20岁的人却装着一颗70岁的心?”直噎得我们哑口无言。  相似文献   

18.
母亲镶牙     
谁说笑比哭好 ?我就怕母亲笑。母亲一笑,露出嘴里仅存的那颗牙,让人看了心酸。要知道,母亲还不到 50岁呀 !  母亲把过早脱牙归咎于外公外婆,认为是遗传所致,这当然是说笑。她一笑,又露出那颗让我难以接受的牙。读中学时候的我就常常想:将来一定要发明一项技术,让母亲长出满口的新牙。   没等我把专利创造出来,四年的大学就读完了。毕业后,我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高兴得无法言表。周末,我欢欣地回到家,把 3张百元大钞举到母亲眼前说:“娘,我喜欢看您有满口牙齿的样子,春节前您就把牙镶好吧。”母亲乐呵呵地答应:“行,…  相似文献   

19.
京城演艺圈,要说机智、幽默、诙谐、风趣,那得数“二哥”候耀华莫属。这位从“编辑部”走出来的“侃爷”,在《豁口》里体验了一把“书商”的滋味,侃兴越发不可收拾。就连中央电视台组织《水浒传》讨论会,楞是请他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专家,和大名鼎鼎的学者李希凡、胡晓伟等人坐在一起,头头是道地给剧组人员和专门请来的数百名大学生观众上了一堂有关《水浒》的课。偶有机会,笔者好不容易堵住这位大忙人。二话不说,头一句就直奔主题:二哥,你看现在满街都卖“隐私”。您能谈谈您的高见,指点一下迷津吗?嗨,算您找对人了,我这歪嘴…  相似文献   

20.
日前有位56岁的李女士前来机构求助,她是一名28岁脑瘫男青年小明的母亲,与中风导致偏瘫的丈夫一起照顾小明23年,但面对未来她感到灰心:“我俩老了怎么办呢?我可能管不了他了。一想到儿子没办法生活下去,我就想着和他一起结束生命。”上个月李女士发现自己罹患乳癌后,尚未展开治疗’而是频繁为儿子小明找出路:“我希望有机构能接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