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东北旗人社会存在妇女守节现象。守节有常规形式,也有丈夫阵亡后妻子为其守节、未婚守节的贞女、殉夫从死的烈妇、以死抗拒奸污的节妇等特殊形式。影响清代东北旗妇是否选择守节,主要有节妇家庭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及朝廷政策、主流思想及舆论导向、舅姑父母对守节态度等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2.
传统贞节观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  林燕飞 《中州学刊》2001,(5):138-140
从成本收益的视域来分析贞节可以获得一种新的理解.贞节制度成本的承担者是妓女、贞妇烈女.贞节制度的收益者有贞节妇女及其家庭男子和统治者.由这种分析可以把握当下一些女性对贞节不以为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元代政府从维护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实行汉法,巩固理学在思想领域内的统治地位,作为其思想意识之一的妇女守节思想在元代得到提倡,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守节妇女中的典型给予名誉奖励或经济的资助。对元代妇女的守节行为,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一方面夫死殉节或夫亡守节使许多妇女椅自己的命运牢牢拴系于丈夫之身,做其殉品,或在无奈的孤苦中聊以度日,这是对妇女的极大摧残。另一方面,面对凶恶的罪恶势力,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除死之外,摆脱不了被凌辱的悲剧,面对一些厌恶之徒的纠缠,守节不嫁也是一种斗争策略。妇女夫亡再嫁并未得到禁止,相反元政府还为妇女的再嫁做了专门的规定,就某时、某地妇女夫亡再嫁甚至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代文献中,贞女是一个重要类别。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政府的旌表、文人的宣扬等,诸种因素推动贞女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士人出于学术态度、政治立场和个人情感等各种复杂原因,参与关于贞女现象的争论。这场争论也体现了宋明理学与清代礼学之间的冲突与传承,对于人们理性审视贞女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妇女的家庭职责,大抵包括生育、主中馈、相夫、教子、管理仆婢等,而生育更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妇职。在明代,无论是皇室妇女,还是平民妇女,无不都有独具特色的生育信仰及其习俗,而其目的均是为了维持自己在家族内的地位。围绕妇女的生育问题,则衍生出了诸如生育禁忌、溺女乃至祈子诸多习俗。这些现象揭示了明代社会中深刻的儒家传统"男尊女卑"意识的实质以及明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实际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女历来深受封建政权、旗全、夫权的压迫。在这些沉重的桎梏下,她们从来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人看待。是苦难最为深重的人群。鲁迅是一位关注妇女问题的作家,写出了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明天》、《祝福》、《离婚》。这三部作品分别依次呈现“守节”、“守节未成”和“反抗未成”三种节烈观念指导下传统妇女的命运。“反抗未成”的爱姑因其异于单四嫂子、祥林嫂的意识状态而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中国.因中国传统礼俗的约束,妇女领洗入教时遇到的困难较多,但是一些妇女仍然大胆信教,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立誓守贞、终身侍奉天主的童修贞女.中国妇女信教,多是出于情感与安全的需要,并达到某种精神、心灵上的安慰.  相似文献   

8.
男女之同情感的产生是人的本能.在儒家礼教闭锁世界中生活的妇女,个人的情感被礼教所禁锢、压抑.礼教时妇女性情的过分压抑,以及现实婚姻制度中"老夫少妻"现象的普遍存在,致使妇女的情感无法得到室泄,性欲更是难以满足,随之也就导致了晚明盛行一时的"偷情"乃至"通奸"之风.本文对明代妇女形形色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多姿多彩的性情生活进行了系统考察,进而指出,明代妇女的性情生活开始流于畸形,而"人妖"的出现乃至妇女同性恋的流行,大抵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9.
魏天辉 《兰州学刊》2009,(4):137-139
明代妇女地位与前代相比,尤为低下。尽管明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对妇女约束有所放松,妇女改嫁也能为习俗接受,妇女地位有所回升。但仅仅是微弱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整个明代妇女地位低下的本质。而明代妇女地位低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客家妇女的守志与再嫁——以族谱记载为中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族谱对传统社会客家妇女守志与再嫁的记载,可以发现两种互相矛盾的记载:一种记载客家地区贞节观念浓厚,鲜见改嫁者,因此记载贞女节妇的传记在族谱中频频出现;另一种则记录了大量夫死改嫁者,与此同时,守志者却寥若晨星.这两种现象反映了修谱者的立场与观点,前者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深厚,用官方话语书写,以寡妇再嫁为耻;后者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小,比较真实地记下了民间社会寡妇的再嫁现象.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 ,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茶区体系 ;不少原来不产茶的地区开始栽种茶树 ,整个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茶产兴盛 ,名品繁多 ;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 ,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茶类得到空前发展 ,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花茶都始兴或进一步发展 ,从而开创了我国传统茶业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蔡敏敏 《兰州学刊》2009,(1):117-119
文章对目前存于国内各大图书馆的明本曹植集做了详细考察,逐一分析各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着重探讨了现存最早的明本铜活字本与宋本之间的异同,讨论其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杨椿与《明史》、《明纪纲目》的纂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椿作为《明史》和《明纪纲目》纂修官,在二书纂修过程中,提出了鲜明的史学考椐主张,当时却未被清廷和史馆总裁所采纳。然而,在《明史》刊刻成书40年之后,清廷对《明史》和《明纪纲目》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订改修,其内容却是与杨椿当年提出的主张如出一辙,这说明杨椿具有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史识。杨椿在清朝官方明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史学思想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中央财政收入,依赖于东南地区,通过运河输送至京。为保证漕运的畅通,自明宪宗时在中央设立总理河道一职,专门负责运河管理。总理河道官员身兼数衔,有权节制地方军卫和有司,对运河的河道设施及通航秩序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南方赋税的北运。总理河道的设立,不仅对明代水路交通的发展极为有利,而且对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也为此后的清政府沿用。  相似文献   

15.
亢学军  侯建军 《河北学刊》2005,25(5):129-133
从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背景看,明代中晚期考据学的复兴与清代考据学在时间的衔接,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学术成果的继承与发扬上,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这一时段考据学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明中晚期考据学复兴过程中,一些学者批判宋明理学的流弊及空疏学风,倡导怀疑和求真精神,用实证考据的方法从事学术研究,对明清之际学风由虚向实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闫霞 《兰州学刊》2008,(12):180-183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虽然没有唐诗的耀眼光芒,也算是别有天地,但是在明代,宋诗是一个被严厉批判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拟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一、在明人看来,宋诗多劳心之直陈,少形容之妙;二、宋诗过于纠缠于理、道,思维方式上重思辨,违背诗的形象思维规律,创作少兴少象、少情少趣;三、宋人好用典故,好以文为诗,诗主意主理、少韵少味;四、与明人的政治、文化诉求及诗学理想有关。这些因素共同酿成了明人根深蒂固的反宋诗情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明代政府与监生的互动关系 ,说明制度的有效性在于满足制度相对人的需要。当制度不能满足制度相对人的需要时 ,制度不管其多么完美 ,最终都如一具僵尸失去效率  相似文献   

18.
明代池盐产地分布于北直隶以及山西、陕西、湖广三省,至少有52个盐池得到了开发。如果以县、所计算,则至少有22处池盐产地。与元代相比,明代池盐产地增加了14处,增长幅度为175%;盐池增加44个,增长幅度为550%。可见,明代池盐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恢复了唐代的规模。明代池盐生产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明朝建立以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社会秩序较为稳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明代前期,由于明太祖的政治高压及明成祖的"朱学"一统政策,史学处于畸形发展中。当代史撰写无甚成果,而对以往史书摘抄、改编的史鉴书却非常流行。其表现在帝王敕撰史鉴书和士人私修史鉴书两种形态,这两类史鉴书皆对汉史颇有涉及,前者在于以汉史鉴戒当下,后者是借助批判汉史来晓谕当政者。  相似文献   

20.
宦官政治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明代宦官普遍信奉佛教 ,积极营建寺院 ,是天下佛教寺院重要的檀护力量 ,各处的佛教僧团也呈现趋附宦官势力的倾向。因此 ,这成为明代宦官政治史和佛教史的一大特点。宦官营建寺院的活动 ,有种种复杂的表现形式 ,总体上是借助于皇家背景 ,使其势力由宫廷渗入民间社会 ,其实际意义也远远超出宗教范畴 ,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及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