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伯命题是现代社会科学界最旷日持久的争论焦点之一。余英时教授指出,中国近世宗教伦理具有新教伦理精神,尤其强调儒家伦理能够为中国资本主义精神产生提供动力。余英时和韦伯都是在宗教教义中争论商人的资本主义精神,没有对商人精神进行经验研究,后来韦伯学者和余英时本人也都认识到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此文用徽商的经验研究检验韦伯命题,支持了余英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近日再次读得知名美籍华裔学者余英时先生的力作《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载余英时:《儒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商人精神》),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对历史史料翔实而生动的把握,以及大胆地提出了与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研究所不同的论调,都让我这个后生深感敬佩。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而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阻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这一观点被余英时称之为韦伯式问题。余英时在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中对此加以批驳。然而,由于两者都是在宗教教义中求证,而缺少实际的经验研究,因此,论证结果都缺乏强大的说服力。但同时,余英时也特别指出徽商资料将会证明他的结论。可惜的是其本人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徽商研究者也一直未作学术回应。徽商以儒家伦理作为行动指南,既有勤俭、诚信品质,又有超越性动机和理性化过程,具备入世苦行精神,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儒学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并无实质矛盾。  相似文献   

4.
中国商人诚信观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中国商人缺乏诚实,彼此之间也不信任。余英时针对这种观点,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以明清时期的商人为例,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诚信”与“不欺”是中国商人伦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对此,许多论述徽商发展历史的著作,也曾予以详细说明,并且一致强调讲诚实、重信用是徽商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自古即是一个强调诚信的国家,而且在这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于商业流通领域,且是人们所推崇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儒家…  相似文献   

5.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最先使用“经济伦理”一词。他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时的经济伦理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八十年代末便有两本研讨中国经济伦理的专著面世:一本是余英时撰写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另一本是张鸿翼撰写的《儒家经济伦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但是韦伯未曾给经济伦理下  相似文献   

6.
由于近代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的猛烈冲击 ,使我国近代的商业伦理精神与传统商业伦理精神相比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重要的转型。在“实业救国”的旗帜下 ,我国近代商人的价值观中 ,逐步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管理等新的内容。比较而言 ,我国近代商业伦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突出表现在儒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所谓儒商 ,一般是指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分子气质的商人。那么 ,儒商精神指什么呢 ?施忠连先生在《传统中国商人的精神弘扬》一书中指出 ,“商人精神的核心就是经商意识”[1] ,据此推断 ,儒商精神就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经商意…  相似文献   

7.
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不能随便做 也许是因为主要研究先秦思想史的缘故,我对余英时先生的名著<士与中国文化>[1],历来读得最认真的还是第一篇论文<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从中受到的启发更是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8.
余英时作为当代海外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通过挖掘丰富的史料,对中国儒学、禅宗、道家思想中的文化底蕴作了并行综合探究.他开发中国文化矿藏,寻觅支持中国发展的现代性伦理资源,指出任何民族的"经济"背后,都隐藏着重要的"文化"背景,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也同样有一个"韦伯式的问题".他发觉中国文化中"义之所在"、"直指本心"的精神与西方"因信称义"等思想同具普遍的合理价值,尤其是儒学中的"心、性"理论,为确立中国人"入世勤勉"心境发挥显著作用.然而,余先生似乎又不同意华人精神重返"儒学一尊"的旧途,由此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他上述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名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古代商人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个聚讼不息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就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家经济伦理对中国古代商人精神的塑造和影响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以便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不容置否的历史作用。一也许人们首先会问,建立在宗法家族主义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儒家经济伦理何以能对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商业文明基础上的商人精神发生影响作用,甚至对它进行重塑呢?不错,从基质来说,儒家经济伦理和商人精神是分属于两种不同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然而,在漫长的中…  相似文献   

10.
伦理流:黑格尔形上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伦理学经典之一,一直都缺乏伦理学意义上的专门解读.黑格尔的伦理学是宏大哲学体系之中的伦理学,黑格尔的哲学形上学是会通着"伦理流"的绝对精神概念体系的形上学."伦理流"是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中"活的善",其重要的体现,一个是伦理精神的"外部之流",即基于人类历史意识,作为"精神"重要意识形态的"伦理"环节与黑格尔精神哲学其他环节(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绝对知识)之间的交织流动过程;另一个是伦理精神的"内部之流",即基于伦理世界与伦理生活本身,伦理精神内部各环节与要素之间的会通过程.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转变与商人伦理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以私人工商业为杼机和主体的相对自由的商品经济的突兀性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得传统的士商观念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转变,商人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为商人阶层伦理精神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而随着士商观念的转变,“弃儒就贾”成为当时杜会的一道风景,使得儒家以伦理为本体的人格理想和社会规范与商业发展结合起来并融入传统文化当中,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  相似文献   

12.
由于宗教冲突和经济纠葛,欧洲国家形成反犹主义.犹太人被排拒在主流社会之外,只能从事高利贷和商业.反犹主义也波及到文学创作,作家在呈现犹太人时戴上种族偏见的有色眼镜.英国文学中三部描写犹太商人的名作<马尔他岛的犹太人>、<威尼斯商人>和<艾凡赫>,就在隐形的反犹主义视闻下来表现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胜利、犹太商人的活命哲学,以及对犹太商人女子的功利塑造的.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全世界市场经济走向更加成熟的世纪,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儒商精神及其在21世纪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儒商和儒商精神 儒商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精神,即儒商精神。这种儒商精神是一种既区别于以新教伦理为基础确立起来的西方商业精神,也不同于犹太商人精神、阿拉伯商人精神的一种东方商业文化精神。它是儒家思想与商品经济法则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传统的儒家思想在结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圣经>文本为依据,把基督教伦理归纳为以金规则为指导、以爱为精神动力、以自由为目标的宗教实践;同时在与其他伦理传统的比较中诠释圣经关于银规则、铜规则和铁规则的有关论述,力图全面阐释基督教的价值论.  相似文献   

15.
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物权法>是一部旨在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的法律,和谐是<物权法>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物权法>的伦理意蕴之体现;<物权法>面临的主要道德困境在于"拾金求偿"与传统美德是否相冲突;<物权法>的伦理启示在于,<物权法>立法过程中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立法精英三者之间的互动,标志着我国立法开始进入自觉追求良法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榕的作品反复体现了他对传统犹太宗教伦理的矛盾和困惑.<傻瓜吉姆佩尔>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体现了多元化家庭宗教环境和斯宾诺莎学说对他的影响,并揭示了辛格心中的两个迦南:精神层面上的迦南和世俗层面上的迦南.  相似文献   

17.
程颐<易>学在易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程颐在解释<易>学的过程中,除了继承和发挥前人的很多解释方法和成果之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新的解释方法.如将<易>学与<四书>学进行互释和会通,旨在结合<易>学中的形上学与<四书>中的儒家道德伦理,由此为人们遵循和践履儒家伦理道德提供形上学的道德说教.这种方法后来为众多学者所继承,成为<易>学解释学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静寄轩见闻随笔、静寄轩杂录>是在徽州新近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作者江南春出身于商人家庭,本身亦从事商业活动,在其各类记载中,尤以衢州和徽州城乡的记述最为生动,特别是有关宗教信仰方面的描摹,既有本土和侨寓地的各类神庥,又有来自西方的基督教,从中可见商人与信仰传播的密切关系.由此,亦颇可窥探十九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徽州士商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9,(3):154-157
孟姜女形象特征及故事主干情节直接来源于刘向<列女传>卷四<贞顺传·齐杞梁妻>.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考证对比<左传>、<礼记>、<孟子>、<韩诗外传>的相关记载,我们发现杞梁妻"哭城"与"自尽"的实质并非是守礼、贞烈.其贞义形象体现父权文化的女性价值取向与男性对女人的伦理期望,被当作教化女性的楷模,用以宣扬社会伦理."列女"被视作"烈女",悲愤、绝望被贞义的表象掩藏,演变成后世文学的孟姜女故事.  相似文献   

20.
高志忠 《阴山学刊》2009,22(3):23-26
唐人小说中商贾形象的鉴定,不外乎正面与负面两分法,而依据的标准为是否符合儒家的传统文化道德,如此审美下的完美商人形象与商人精神的统一是“商才士魂”——商为皮相,士为心迹。故整个社会对商贾形象的审美标准是以德统美的,人物形象也因此具有浓郁的伦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