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围绕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大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力度,重庆市工业技师学院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一体化教学是从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加强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新型工业化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围绕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大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力度,重庆市工业技师学院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一体化教学是从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加强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新型工业化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文蓉 《经营管理者》2013,(32):369-370
《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从客房服务与管理的课程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采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将客房服务与管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同时配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客房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催生了MOOC、SPOC、移动教学、极简教育技术、翻转课堂、O2O等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在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变革后,最终归结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一现代职业教育最佳课程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是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有效组合多种教学模式,可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全新的混合教学模式,有效解决各模式存在的问题,极大提高教学质量、效率与效果。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教学模式的混合,是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可有效应对高职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价值体现相对较弱,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构建。文章对高职院校应用电工电子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价值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就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根据这一宗旨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把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融为一体。面对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兴起,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级学校学科课程相整合,促进教改创新,已逐渐成为各级院校教学研讨的热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没有单一固定的模式,必须在实践中依据不同学校、专业、课程和学生层次水平反复研究摸索。 高等职业院校虽然也是高等院校,但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高职院校要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深受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欢迎的新型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差异颇大。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及其所培养的人才目标决定它必须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道路,没有前人可以请教,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单一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而是要针对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促进教改创新,最终达到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目的。下面本人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个具体案例谈谈个人对高职教育教学课程设计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8.
耿东锋 《经营管理者》2013,(7X):371-371
《促销策划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本文论述了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总体要求下,对《促销策划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创新,即"教、学、做、评"四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本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相结合,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课程改革方案,教学效果良好,促进了高职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导致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和企业脱轨,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很快融入社会、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需要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范伟  孙素涛  李普 《经营管理者》2013,(32):366-366
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操作性技能人才。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力知识结构构建合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学以致用,与生产实践接轨,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伴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社会上迫切需要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由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得会计电算化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笔者在总结个人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尝试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高职历史教育是培育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必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历史辩证思维能力为核心。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当下,高职院校历史教学地位日益被削弱,历史教师往往只是为完成任务而教,历史教学缺乏方向性、目的性和积极性,授课形式呆板单一,缺乏互动机制,而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低下,历史基础知识浅薄,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因此,探究高职院校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当下,很多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实现新  相似文献   

1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本文论述中等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开发进行分析,明确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建设的根本,是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是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关键。现阶段,关于在职业院校中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指导意见已相对完善,但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带动功能。笔者以云南省地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现状为依据,通过分析调研情况,研究团队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地方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江洋 《经营管理者》2013,(26):350-351
当前国内各大高校均开设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但多数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忽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和应用,"双轨制"教学模式研究在国内更是几近空白。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会如何更好的将行政法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工作尤为关键。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将"理实一体双轨制"的教学模式引入行政法学教学中,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培养学生的行政执法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应用人才,财务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组成财务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本文研究了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创造能力的培养居于核心地位。如今,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商务英语人才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提高现有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以及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创造能力有效途径。本文以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商务英语教学的角度来探索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创造能力教育的可行性和方法,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个人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所在。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也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编写有特色的实习实训教材、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加强会计专业教室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举措,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适应会计岗位需求。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现有的会计课程教学无法真正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增强学生们在未来工作时的岗位适应性,满足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应当成为高职会计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课题。针对此类问题,我国的高职院校开始推行新式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系统地分析高职会计教学中项目化教学法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