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蔡萍 《国际公关》2023,(6):172-174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传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方式传播”,各式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近10年有关“中华文化核心内涵”研究的文献的发表总量、具体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和提炼出迄今仍决定着中国人民族性格、思维传统,并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的中华文化核心思想,并探讨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路径,旨在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方向和路径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弗洛姆关于人的“社会性格”,生产性格,非生产性格和混合性格的分析,阐发了弗洛姆关于人的性格理论。这一理论尽管有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从整体上看,这是第一次对人的性格作的系统论述。它不仅深化了对人自身的议识,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从人的性格的角度提高人的素质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浅析中日交流中的语言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中日两国之间在语言与国民性格、数字文化、年节文化、交易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世界观与价值观密切相联,并对民族性格产生影响。由世界观导致的认识论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在双方交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享受生活     
金虹 《可乐》2010,(6):70-71
去南京出差,在饭桌上认识了杨总。他四十多岁,一米八的个子,北方人性格,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笑声爽朗。他特别健谈,从头到尾几乎是他一个人在讲故事。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活动日趋频繁。一直以来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国家民族的主流文化之间,对于同一文化中的不同群体间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相对较少。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对众多人物间纷繁复杂的关系的描写正体现了这种跨文化交际。在研究分析这些交际的同时,笔者发现这些跨文化交际与书中的“情”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情”文化奠定了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基础。本文尝试对“红楼梦”一书中这种群体间跨文化交际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情”文化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对社会语言学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1118名回、汉大中学生文化习性和跨文化适应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回族青年的文化习性获得与跨文化适应力的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大学生比中学生有更强的跨文化适应的意识和更加积极的跨文化适应的态度。回族女性存在强烈的主流文化认同和跨文化意识;回、汉族青年在“跨文化意识”、“宗教情感”等维度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回族青年的文化习性和跨文化适应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他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也更加理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1994年到2003年国内564种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1109篇有关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讨论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今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流方向提出了建议。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理论研究贫乏,研究范围狭窄、“浅论”、“试论”、“略论”式的文章多,实证研究结果少。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提倡和鼓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讨隐喻的本质,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通过收集和分析论证英汉语中的实例,从跨文化角度对英汉语中的“喜悦”隐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英汉语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喜悦是向上”“喜悦是容器里的液体”“喜悦是光”,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又有所不同:汉语注重人体的具体器官反应,而英语则注重人体的整体反应。因此,提高隐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艾芜与高尔基都反思国民性。高尔基主要批判“小市民”安于命运、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抗拒改革的奴性心理,并指出其危害性。艾芜侧重表现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边缘人”反抗强权、倔强坚韧、桀傲不驯、野性十足、不安本分、不受约束的“另类”性格,指明中国人需要注入“年轻少壮的血液”。二者的反思都导源于各自的流浪生活,旨在找出民族痼疾,引起国人警醒。不同的是,高尔基局限于一个国度的描写。而艾芜在跨区域、跨文化的比较中反思国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通过对重庆地区城乡200名幼儿进行调查研究来探明幼儿性格发展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性格发展与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2)作为旁证,表明每个人的性格乃是他所有性格特征结合的整体;(3)在幼儿性格发展上表现有城乡差异;但(4)在性格形成中,这些幼儿无论在男女性别之间或是独生与非独生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性格,是一个人在处世接物方面表现出的一些关于他如何对人对己对事物的基本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一定性格,就必然在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在“做什么”和“怎样做”中表观出来。因此,我们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性格,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可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有一全面的认识,从而更能了解自己,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日趋频繁,“跨文化美学”研究成为世界美学研究新的发展路向之一。在认识到“跨文化美学”研究的未完成形态之前提下,试图从文化语境、美学新质、研究方法、学科关联域等不同方面阐发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当下意义与合法性问题,以期对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系统探讨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和人格测量工具的适用性。根据人格结构的词汇学假设以及跨文化比较的策略,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表现出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的显著差异;因此修订西方的人格量表需要首先探索其量表结构,并增加新的项目。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人格结构差异源于对行为的解释及对行为归类的差异。文中还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重视跨文化比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史前洪水在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同时,也孕育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洪水神话.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他们的洪水神话各具特色.通过对希腊、希伯来洪水神话与中国汉民族“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洪水神话的比较研究,发现西方民族性格主要是建立在人神对立、以神为本、人性本恶、个体本位和立约精神等价值观之上,而东方民族性格则更多地是建立在人神合一、以人为本、人性本善、集体本位和伦理观念等价值观之上.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管理》2014,(10):34-34
人的性格是随年龄变化的。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8月18日报道,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学者近日公布了一份关于“性格稳定性与年龄变化”的调查。该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青年时期基本成形,中年时逐渐稳定,50岁是最稳定的时候,步入老年后又逐渐衰退。专家指出,这种变化可能与不同人生阶段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生理压力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蒙古族大、中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问卷调查,发现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蒙古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情感和跨文化态度方面有显著差异,在跨文化能力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语言学界出现了一股“语言和文化热”,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今语言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已从简单地介绍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问题升华,变为语言国情学(前苏联),跨文化交际学(美国)和跨文化语用学(英国)”。 与语言学中其它方面的研究相比较,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只能算是起步阶段,但是该领域内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已经确立了跨文化语用学在语言学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本文拟从“跨文化言语行为的研究”(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项目,阐述该项目对促进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1、语用学,言语行为和交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三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跨文化交流———文化身份与文化调适” ,分会主题包括“全球化与多元化”、“中国文化的变迁”、“对比研究与文化教学”和“传媒与文化研究”。会议讨论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文化的定型所发生的转变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以及国际上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拒绝与接受     
曾经有两个不幸的人生活在一个极穷的村落里面,一个叫“接受”,一个叫“拒绝”。他们俩从小就生活在一起,是一对好兄弟。但他们彼此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的性格差异,“接受”,奉行的是“拿来主义”;拒绝奉行的是“闭关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