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清代扬州评话小说《清风闸》具有市井小说性质,在中国小说史分类方面,这是一个不受重视、但很重要的类别。《清风闸》成书以后继续演变,演变的力度很大,作品性质有所变化,这反映市井小说不断发展。这部作品塑造了小说史上罕见的市井人物皮五辣子,表现出市井小说的思想深度和审美个性。此书还广泛反映市井生活和民风民俗,有多方面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江是《水浒传》的主要人物。晁盖死后,他在梁山泊“坐了第一把交椅”,他的话动几乎贯串全书始终。他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的“正面人物”。分析评价宋江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和批判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不仅在历史演义等作品中有着大量谋略描写,而且在世情小说中也 有着精彩纷呈的谋略描写。《红楼梦》的谋略描写存在于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封建主子与奴婢、封 建家族的妻与妾、嫡与庶等诸种矛盾冲突中。其谋略描写不仅对于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化,而且对于 其现实主义特色的形成、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特征的刻画、悬念效果的产生等, 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从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并且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扁平人物之后,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倾向,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认为一部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数量的多少、以及塑造得是否成功,是评价这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不少作品中,圆形人物往往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对象,、作品的思想、美学价值的主要承担者与体现者。而扁平人物,则往往是些配角、搭头,在作品中不占主导地位。在这些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塑造得是否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小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话本小说普遍存在因果报应思想,这种观念不仅来自佛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上自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普遍具有的社会存在。反映在话本小说中一方面是从作品结构上以果报思想作为整体结构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利用话本小说的独特形式,以说话人身份穿插议论评述,经文人染指后更与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结合在一起。话本小说果报观念宣扬了鬼神迷信思想,让受压迫群众安于现状不思反抗;在艺术上使作品容易流于人物塑造类型化,结构公式化的弊端。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思想,表达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理想愿望。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大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鉴赏强调“理会文字”,主张读者和作品之间情感上的交融和渗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保持良好的审美心境。金圣叹的小说鉴赏论具有现代性理论探讨风格,对后世的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问题,一般从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比较明治小说与"五四"小说考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差异。以中国现代小说为参照基准来重新审视日本近代小说中知识分子自我救赎问题,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在文学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雷鸣 《中州学刊》2023,(4):151-157
论及“农村新人”,学界通常认为其致力于承担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任务,具有宏大叙事、崇高美学、理想主义的特征。但20世纪80年代的乡土小说在塑造改革时代的“农村新人”时,却显得丰富与复杂。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对“农村新人”形象的塑造,聚焦农民个人的卫生问题。小说叙述“新人”将刷牙作为挑战乡村传统的方法;书写因其讲卫生而身体散发香味,借此指认“新人”认同改革的立场取向;描绘其所穿服饰的洁净状态,表征一种新的文化觉醒。卫生问题在成为塑造“新人”形象、传达改革诉求表意装置的同时,还存留了诸多当时的乡村生活信息,并由此建构“农村新人”塑造的一种生活化与人性化的新模式,昭示出新时期文学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是“官场小说”中的一部力作。作品塑造了主人公池大为这一“失败的成功者”的艺术形象,别具新意,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0.
殷雪梅 《理论界》2007,(8):214-215
在《雨王汉德森》中,索尔·贝娄塑造了一位精神失落但努力拯救自己的美国富翁形象。小说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精神危机以及他为寻求自我救赎的历程。在这个心灵之旅中,贝娄通过对主人公的分析隐性地体现了作品存在的犹太性以及这种特性在主人公身上的呈现。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威塞克斯文丛”中最经典的作品,而《喧哗与骚动》则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喜爱和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从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在性别观上的异同。从共同点来说,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都非常鲜活而生动,具有光辉和灰暗两种不同形象,符合正常女性的类别。从不同点来说。哈代的性别观流于消极,因此他塑造的女性在命运和男权社会这两座大山面前抬不起头,而福克纳的性别观则相对积极,体现了他朴素的实现公正、男女平等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2.
创伤经验的言说是迟子建小说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主题,可以从中透视出其小说的审美价值。迟子建小说的创伤型人格分为个体创伤、集体创伤和文化创伤;与之相对应,也形成对创伤修复的三种方式。从个体创伤与审美修复、集体创伤与共同记忆塑造、文化创伤与文化反思等三个角度对迟子建小说的创伤型人格进行阐释,全面呈现出迟子建小说创伤维度具有的深层意蕴。在创伤型人格的塑造中,迟子建对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经验感悟油然而发,也体现出迟子建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迟子建小说创伤型人物的塑造,秉持着“忧伤而不绝望”的创作宗旨,每个创伤人物最后都会获得创伤的修复,从而让人们在悲伤中看到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死水微澜》在李吉力人大河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蔡大嫂、罗歪嘴等艺术形象,这得益于李吉力人能够创造性实践法国自然主义理论和创造性地接受异国作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潘盼 《船山学刊》2008,(1):149-152
向本贵小说语言的最大特色是用词的乡土味,即善于使用作家生活地区的方言土语——沅陵话来创作小说,来表现农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并有意识地在小说中用本地的地名、物名、人物称谓语等来表现当地农村生活,再现当地农村风俗人情。方言土语对人物形象塑造确实起着很大的作用,也体现了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以斯蒂芬的“自我”塑造过程为框架,以在小说文本中为读者预设信息空白为策略,巧妙地实现了小说文本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真实的功能。尽管该小说没有直接叙述历史事实,然而小说处处体现出历史语境,处处渗透出历史的凝重,历史事实时时以小说文本“注脚”的形式浮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极具历史张力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6.
李菡 《天府新论》2006,(Z1):224-225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小说《人间喜剧》,淋漓尽致地揭露批判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幕.作品在艺术上颇有成就善于细节描写,达到精细入微,生动逼真;成功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个性;服从各种人物生活和思考所必须遵循的逻辑.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7.
J·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在《傲慢与偏见》、《爱玛》这两部小说中,反讽技巧成为 奥斯丁小说中的一个显著特色。不仅运用于人物塑造,还见于个别场面、情节的处理,并融汇在整部作品的构 思之中。  相似文献   

18.
张贤亮一生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作品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的小说大都以男主人公为主要描写对象,并且他自始至终都以男性意识来关照其作品中的人物,张扬男子汉的雄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03-108
美国犹太作家亨利·罗思的小说以不无矛盾的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犹太性。罗思的小说着力塑造犹太人物,表现犹太生活,呈现出显性的犹太性。在其小说文本中潜藏着具有犹太特征的文化母题和认知模式,呈现出隐性的犹太性。同时,罗思对犹太传统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使其作品呈现出反讽的犹太性。罗思对犹太性的书写隐喻了传统和变迁中的犹太文明所遭遇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其最完美的作品。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其中的叙述者尼克可谓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完美产物。菲茨杰拉德运用"目击者"型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描写整个故事,并借助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尼克的形象更加丰富完美,从而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整个作品通过尼克独特视角的叙述显得真实而又客观。本文旨在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目击者"型叙事角度和圆形人物的构成进行探究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