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82年以来北京人口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1982~2010年间的人口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外来常住人口的增加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北京人口呈火山口型的分布格局虽然没有改变,但已由尖锐单峰式火山口型向较低缓多峰式火山口型分布格局转变,人口呈圈层梯度推移式辐射扩张和沿放射状干道外向发展;核心区人口逐步向外疏散,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不断集中;外来常住人口居住地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主要分布在近郊区的乡镇街道,形成围绕核心区的反“C”字形的环状分布带。城市化快速发展、多元化城市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低层次产业吸引、城市规划引导是北京人口时空演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曦  吴英巨 《人口学刊》2024,(2):108-125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东北三省人口流失问题亟待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本文根据2005-2020年各省人口普查以及抽样调查数据,运用迁移网络与人口集聚度进一步细化研究主题的空间尺度并明确东北三省人口流出空间格局。本文基于人力资本迁移理论、新古典微观迁移理论与新空间经济学等构建了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理论框架,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验证经济与地方品质因素对东北三省流出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人口流出强度由北向南递减,区域内人口流动围绕哈长城市群与辽中南城市群呈现“一轴”的空间格局;东北三省区域外人口流出空间格局由“块状聚集”向“多点化聚集”转变,一级中心城市分布于京津地区,二级中心城市主要分布于青岛市、上海市、杭州市以及深圳市,三级中心城市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长三角城市群与成都市、郑州市、西安市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密集区平均以7.76%的城市面积集聚了80.59%的东北三省流出人口,东部沿海城市基本被均值区以及密集区覆盖,中部地区的密集区呈现“点状分布”的格局,西部地区基本被稀疏区覆盖,其中深圳市、天津市、上海市与厦门市的东北三省流出人口集聚度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城市;由...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而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与集聚水平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全面测算我国省级区域中心城市人口与经济首位度,分析中心城市经济与人口的聚集程度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基尼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市体系中人口与经济首位城市绝大部分为省会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失常。经济过度集中于省会中心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经济承载能力不高,经济聚拢效应较弱。当前,从城市规模基尼系数来看,我国未出现高集聚城市人口规模,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没有达到较高的集聚水平。我国区域之间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不尽相同,一些区域经济集聚水平整体较高,而人口集聚水平较低。从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来看,大部分区域经济高位序大城市发育不突出,区域人口低位序中小城市发育不健全。我国绝大部分省级空间单元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均符合齐普夫指数的幂律分布,但是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及经济规模的齐普夫指数差异较大,整体上人口规模齐普夫指数大于经济规模齐普夫指数。  相似文献   

4.
人口的流动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质量,进而影响着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文章从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动态变化以及空间格局三个层面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分布演化特征;基于中心地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从行政、经济、交通三个角度构建了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Zipf法则对2003~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行政级别、人力资源水平、经济结构、交通建设等因素对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应当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技能互补、产业布局优化、交通网络建设完善等对策引导京津冀地区人口合理布局的建议,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有相当程度的增长;第二,城市人口分布格局明显改变;第三,城市人口规模体系有所变化。本文尝试对上述变化作一些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文中的城市人口指的是建制市中的非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6.
世界人口地理分布是指世界上已定居的人口空间分布形态和人口在地理上分布的过程。即人口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性。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性,既表现于各大洲、各国之间,也表现于一国内各地区之间。综合分析人口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地区间差异的特征,揭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空大数据的出现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学界在精细时空尺度上对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分布的研究中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效弥补了传统数据时效性差、空间精细度低等不足。但这些研究集中在城市信息学、计算社会科学、地理学等领域,其成果尚未广泛应用于以城市人口时空分布为决策依据的资源配置研究中,以解决制约城市精细化管理实践深入的科学问题。为促进信息沟通和学科间对话,就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精细时空尺度估计的数据源、估计方法与模型、结果验证与模型评估、较成熟的人口特征分布数据集、精细尺度人口特征数据的应用背景和主题等展开分析,并展望了相关研究的前景与面临的挑战。分析发现:城市人口特征的精细时空尺度估计所运用的方法包括空间回归、机器学习以及神经网络等。在诸多社会经济特征中,人口数量的时空分布研究最为成熟,经历了从单一数据源到多种数据源、从一般格网化到带有空间信息的格网化、从低时空分辨率到高时空分辨率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性别、年龄、种族和教育程度等特征可基于社交媒体数据预测,但尚不成熟。人口特征的精细尺度数据应用主题日趋丰富,包括疾病防控、贫困识别、气候变化应对、城市风险识别、城市发展历程回溯、城市社会空间结...  相似文献   

8.
周春山  罗彦  朱红 《人口研究》2005,29(2):56-61
利用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数学模型对近 2 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得出 :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前 1 0年变缓 ,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 ,中心城区总体上人口减少 ;广州人口分布趋向规则化 ,均衡化 ,人口密度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趋势变化 ,同时郊区化现象比较明显等。并对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随城市规模和时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模型归纳  相似文献   

9.
梁辉  岳彩娟 《南方人口》2011,26(2):39-47
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流动人口的空间体系以及流动人口空间体系与城市体系的相互影响关系。对武汉城市圈流动人口空间结构的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武汉,武汉是主要的迁入人口的集中地。此外,武汉城市圈的城市体系和流动人口体系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地区间人口流动的增强会使各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增加,以及人口素质结构提升,同时也会使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城市体系对于流动人口体系的影响相对要大些,城市人口规模、素质结构,以及空间结构都会影响到流动人口的规模和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主要根据数学模型,对1990~1997年间上海中心城①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该期间,上海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基本符合负指数函数分布模式;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中心点人口密度下降40%,人口密度斜率减小约35%,城市半径上人口分布的“重心点”由离市中心点3公里向外推进到4.6公里;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变化,在时间上以1995~1997年发展速度比较快,在空间上以东、西两个方向,特别是向东方向的推进力度比较大;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均衡化”、合理化变动,将进一步为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开创新的“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以往研究对空间相互作用方向性考虑不足的事实,文章以长三角133个县市为例,构建了融合新经济地理学与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框架,将表征空间需求关联的总体市场潜能细分为来自同层级、高等级、低等级三个方向,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了总体及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对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空间依赖导致的间接溢出效应等因素后,并未发现存在要素价格绝对调整或要素数量绝对调整的证据,总体市场潜能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城市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就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而言,大城市的自身发展有利于中等城市的人均GDP增长,大城市之间、大城市对下级城市、小城市对上级城市形成了人口增长的良性互动格局,而中等城市之间以及中等城市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则表现为回流效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流动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突出。人口迁移流动必然引起“人”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动态配置。文章主要利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迁移数据等有关数据资料,分析长三角16城市就业迁移的人力资本差别效应。研究发现,就业迁移对长三角各城市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差别效应,并且长三角内的就业迁移与长三角外的就业迁移对长三角各城市人力资本提升或稀释效应也有明显差别。研究还发现,就业迁移导致长三角人力资本城际差异缩小,尤以上海与其他15城市的差距缩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口分布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包括广东及广西共11市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且地区差异显著;低、中、高值地区人口密度的年均增长量上升,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的趋势,且不均衡状态加剧;Moran’s I值不断增大,珠江—西江经济带地区人口密度不断集聚,分布的空间相关性也不断强化。在分析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水平都对经济带人口分布产生正向影响。因此,要想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人口合理分布,可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带内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Under the communist regim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eveloped policies both to limit the growth of large cities and to promote spatial equity 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literature provides only very general and inconclusive results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these policies. This paper aims at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urban policies by investigat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hina's cities during the period 1922–82. The research framework — which is based on a function relating population size to rank —is used to test for trends of deconcentration (where smaller cities grow faster than larger cities) and spatial decentralization (with a more 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over the study period. More formally, the ‘expansion methodology’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the rank-size function in both temporal and spatial dimension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from 1953 to 1970 there was significant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 which appeared to be reversed subsequently. However, policies of spatial decentralization were not found to be successful. Among the reasons suggested for the apparent failure are political upheavals and shifts in policies, the inertia within the urban system, the harsh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the interior, and current trends in economic policies that focus on the coastal areas. In spite of recent criticisms of studies on city-size distributions (which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proposed and utilized here is able to portray the dynamics of a national urban system, and the framework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national urban policies.  相似文献   

15.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迁移量的分布、长三角区外省际迁入人口对区内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长三角区内城际人口迁移流向形态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从一个视角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J Sun 《人口研究》1982,(2):10-11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are explored. It is noted that over 40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in the coastal southeast and that the highest density of popu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Pearl rivers. The measure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re describe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controls of migration to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都市区人口集疏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人口密度等人口分布研究指标,分析了长三角都市区人口分布态势和地域格局;利用人口增减变化和人口商度等指标探讨了近30年来长三角都市区的人口增减变化和空间集疏情况。研究表明:(1)长三角都市区在保持较为均衡的人口分布态势下人口总量继续增加。上海市及主要大城市核心主导作用日益突出;(2)人口显著增加地区日益增多,人口减少地区逐步减少;(3)以人口强流入为主的人口空间集聚过程日趋激烈;(4)区域发展梯度和经济发展差异已成为人口空间集疏变化的主要诱因和拉力.城市化则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胡萍  卢姗 《西北人口》2007,28(3):101-104,107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迁移的社会学特征,以及迁移人口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发展的影响,此外还从人口迁移量的分布、省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省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等几个方面,系统考察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为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宁本荣 《西北人口》2007,28(3):12-16,21
研究长三角区域人才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长三角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当前长三角区域人才资源分布特征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分布的趋同性、多样性及人才资源的竞争性与合作性三个方面。影响长三角人才资源分布背景因素主要包括长三角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经济背景原因;长三角区域内部人口发展现状、就业人口现状、在校学生规模等人口背景因素以及行政区划、行政分割、人事政策差异等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向云波  张勇  赵会丽 《西北人口》2011,32(2):34-37,42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问题成为当前湘江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中引人关注的焦点。采用1993也009年《湖南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法、重心分析以及偏移-分享分析方法,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湘江流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人口分布具有“先分散后集聚”的特点。人口分布重心在东北-西南方向往返移动。人口偏移增长在不同区域层面具有阶段性特征。人口具有向各地级市市辖区集聚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是湘江流域人口分布空间演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区域人口发展政策强化了人口分布空间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