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籍贯考析张晓刚,水仲贤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世称韩文公。千百年来,关于韩愈籍贯问题史学界一直没有定论。其流行的说法主要有四种:“昌黎说”、“修武说”、“孟县说”和“邓州南阳说”。笔者认为,就此四种说中,唯“邓州南阳说...  相似文献   

2.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先世居昌黎,自称昌黎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双亲早殁,寄居伯兄家,由其嫂抚养成人。唐德宗贞元八年中进士,三试博学宏词科皆未取,为此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起用。至贞元十二年始任观察推官,十八年调授四门博士、监察御史。韩愈在任职期间,因好直言谏事,曾两次被贬,并险些丢了性命,幸赖朝贵说情,加上他有才能和善于悔罪,才得以幸免。以后又累受升迁,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国子祭酒、吏  相似文献   

3.
《师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写的一篇论教育的专文。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现今全国各地编印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大都说它写于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7年左右),另一种是《韩昌黎集》(商务印书馆一九五七年重版)和《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0年版)等书则以《师说》是韩愈写给儒生李蟠的,李蟠为贞元十九年的进士,而判定它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3年)。  相似文献   

4.
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卷第一有《请迁玄宗庙议》一文,《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外集》卷第一亦载之,并注引宋樊汝霖云:“此议旧史载於《礼仪志》(按:指《旧唐书·礼仪志》),曰:长庆四年五月(按:原文为正月)礼仪使奏云云。公时岂以吏部侍郎为礼仪使耶!是岁穆宗崩,肃、代、德、顺、宪、穆,明皇帝亲尽当迁,而(?)穆宗及高祖、  相似文献   

5.
山西孟县方言的动词"抬"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可以表示普通话"抬、端、做、说、干、学、写、收拾、安顿、养育"等多种动作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弄",但比"弄"的表义更宽泛,"抬"的意义已经泛化.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考察,孟县方言的动词"抬"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应是自成系统、具有排他性的特征词.  相似文献   

6.
陈子昂评价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初唐诗人陈子昂,在我国诗歌史上,一直被称为是唐代诗歌的革新者。他的朋友卢藏用就说他:“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子昂文集序》)其后,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韩昌黎集·卷二》)到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修《新唐书》又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子昂始变雅正。”(《新唐书·陈子昂  相似文献   

7.
昌黎县五峰山是李大钊多次游览、山居,并从事重要的革命活动,做过政治避难的地方.多年来,有关李大钊首次登临昌黎五峰山的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推测李大钊是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的第一个暑假到来时,即1908年夏天;一是推测李大钊由永平府中学去天津考专科学校归来,即1907年夏天.笔者认为,从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分析,李大钊第一次登临昌黎五峰山的时间,当以后一种说法为确.  相似文献   

8.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两《唐书》本传对其生平事略均有较详的记载。由于诸记对其籍贯记叙,有昌黎说、邓州南阳说、河阳说的分歧,致使后人以至今人言其籍贯时,也诸说纷纭。核之史籍、家谱、墓碑等文献资料、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以及实地考察所获得的资料,可以肯定韩愈是唐怀州河阳县(今河南孟州市)人。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对昌黎地秧歌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昌黎地秧歌经历了产生与形成期、成熟与兴盛期、动荡期、鼎盛期、衰落期、创新与振兴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七个发展阶段;岁时节庆、庙会、民俗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文化建设中的比赛和展演是昌黎地秧歌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随着时代更迭,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体现出不同时代特征。在传承方式上,艺人传承向多元传承发展,舞蹈语汇传承则由口头传承向文本传承转变。  相似文献   

10.
以昌黎地秧歌为例,通过论述其起源、历史演变及主要形式、特点,指出昌黎地秧歌具有审美娱乐、健身康体、人际交往等丰富价值,分析了昌黎地秧歌能够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进而指出昌黎地秧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隋故骑都尉司马君墓志铭并序,重庆市图书馆有拓本,其文分刻两石(或为正面、背面),正书。第一面十三行,行十三字,高、广廿六厘米;第二面十四行,行十四字,高廿八厘米,广廿七米厘。 司马兴在隋官骑都尉,卒于唐贞观廿年,年四十五,距隋亡已廿八年。又廿四年后,其妻张氏卒于总章三年,即咸亨元年。夫妇合葬于河阳县,即今河南省孟县。  相似文献   

12.
古昌黎考     
昌黎.古今地名。今河北省昌黎县是不是昌黎始名呢?不是。据《嘉庆一统志·永平府》载:“昌黎属河北省。汉为金县属辽西郡。隋唐为卢龙县地。后侨置营州柳城县。五代进入辽.改日广宁。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改为昌黎县至今。”这是金代昌黎的叙述。那么,在它之前还有没有叫昌黎的地名呢?据锦州吕书田老先生考查,除金昌黎即河北省昌黎外,历史上还有六个昌黎地名。按朝代与地域分,即:三国魏司马洪打败公孙度父子后,于齐王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九月鲜卑内阻,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此昌黎地原为汉之交黎县,亦称昌辽…  相似文献   

13.
昌黎葡萄酒业品牌营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昌黎葡萄酒品牌营销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对昌黎葡萄酒业品牌营销的必要性分析,指出昌黎葡萄酒业发展品牌营销中存在品牌意识和品牌管理模糊、品牌内涵和附加价值低、企业缺乏品牌保护意识、产业整体品牌竞争力差等一些问题,提出应提升产品质量与品质、制订品牌科学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内法律法规、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来解决昌黎葡萄酒业在品牌营销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中国美学体系。首先,应问“什么是美学”?美学当以审美为旨归;美,植根于哲学价值论,主要表现于艺术,而艺术取材则在自然和社会。哲学分三大部:一是自然(nature),即宇宙;一是人(being),即社会;而另一则是价值(value),即以人为主,了解自然和社会,并给与评价。价值论包括真、善、美,而美为其大宗。孔丘说过“周公之才之美”,这是对人的禀赋品格而言;又说过“里仁为美”,这是对人处世接  相似文献   

15.
"秧歌曲遍地跑,汉吹曲赛牛毛,牌子曲十二套."这是昌黎吹歌的真实写照."昌黎三歌"之昌黎吹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活跃于冀东广阔的大地上.论文从音乐文化人类学、艺术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昌黎吹歌历史文化起源、吹歌流派、吹歌乐曲分类及其社会功用、生存、研究与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其发展与传承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旨在更好地保护我国古老的民间吹歌艺术,使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说"止戈为武"是在强调使用武力(武器),等战争胜利后再收藏武器,这恐怕是一种误解;"止戈为武"实则是在强调停止使用武力(武器),避免战争涂炭更多的生灵,以追求一种武德."止戈为武"体现的是和平的思想,而不是战争与和平并重.  相似文献   

17.
三世异辞(即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与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三统说),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外说),合称三科九旨,是董、何《公羊》说之总纲。惟三统与内外说重义不重辞,易为凭虚蹈空之弊;三世说则义、辞并重,是理解其余二科六旨的重要线索。董、何的三世说,含恩情、王化义;董、何的异辞说,含微辞、托辞例。由微辞、托辞,知恩情、王化之分;由恩情、王化之分,知三统与内外说之所指,则三科九旨可以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8.
三世异辞(即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与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三统说),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外说),合称三科九旨,是董、何《公羊》说之总纲。惟三统与内外说重义不重辞,易为凭虚蹈空之弊;三世说则义、辞并重,是理解其余二科六旨的重要线索。董、何的三世说,含恩情、王化义;董、何的异辞说,含微辞、托辞例。由微辞、托辞,知恩情、王化之分;由恩情、王化之分,知三统与内外说之所指,则三科九旨可以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9.
<正> 考潮州刻书,似可上溯至唐。《唐集叙录》载,朱熹校《昌黎先生外集》题识云:“惟只夏卿以为《明水赋》、《通解》、《崔虞部书》、《河南同官记》皆见于赵德《文录》,计必德亲受于文公者,比他本最为可信。而李汉不以入集,则疑凡外集所载,汉亦有所未得,未必皆其所不取也。”又,方崧卿(莆田人,宋孝宗时尝知台州)撰《韩集举正》淳熙己西(1189)刊于南安。此书一出,传为善本。方自序云:“校订韩集,旁取赵德《昌黎文录》……参互证征”。又,宋本《五百家注释韩昌黎全集》之“韩集所收评论诂训音释诸儒名氏”,开列唐代姓名之三便为“天水赵氏,名德,编集韩文,号《文录》,有序”,之四为“陇西李氏,名汉,字南纪,编集并序”。又,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三》有云:“杭本(指嘉佑七年杭州刻本)并无目录……赵德之序文录列于李汉之先。”据以上引文,可供证征者三:  相似文献   

20.
张腾霄,1915年生,原名张永慎,河南孟县人。现代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腾霄在青少年时期就立志教育事业,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孟县师范,并留校工作。他在校期间,受到了进步书刊的影响,在民族危机关头,产生了爱国抗日思想和对共产党的向往,决心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