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内塔尼亚胡:韬光养晦成器孟祥青,于燕燕5月31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以色列大选爆出冷门,年仅46岁的以色列强硬派──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以50.4%比49.5%的微弱多数战胜了73岁的政坛老将──工党领袖佩雷斯,成为以色列历史上最年轻的、也是第一次通...  相似文献   

2.
从构词学的角度出发,沿着"从道德、公民道德到公民道德信仰"和"从信仰、道德信仰到公民道德信仰"两个分析理路,能够梳理并搭建"公民道德信仰"这一概念的生成逻辑及其概念的谱系分析结构。公民道德信仰由"道德信仰"和"公民道德"两个概念构成,而这两个概念又都是复合概念,分别由"信仰"与"道德"、"道德"与"公民"复合而成。这种"复合"不是简单的、外在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叠加和堆积,而是内涵上的、化学意义上的彼此融入与相互契合。公民道德信仰的概念是在"道德与信仰"和"国家与公民"两对关系范畴的学理分析之下,逐渐形成较为明晰的概念边界。  相似文献   

3.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这个最早信仰独一神的民族将他们的信仰和生活记载成文字,它的融史诗故事、历史记载、人生哲理、诗歌以及政论于一炉的独特风格历久弥新,其中,《以斯帖记》虽被认为属于最为世俗化的作品之一,仍处处显示出上帝的能力和与以色列人亲密的交往。作为不在场的在场,耶和华主宰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引领着自己的选民。  相似文献   

5.
在"宗教热"日趋升温、信仰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理论界通过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问题的理论架构,引导国人充分体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科学与信仰关系的变迁轨迹,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交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体现为信仰对象的科学性与信仰方式的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孟津长秋村"大神"信仰形成的历史久远,信仰圈以村为核心,包括周边一些村落。长秋村对"大神"的信仰形式包括初一、十五的平日祭、一年一度正月十八的"大神"生日祭和遇旱灾、瘟疫等灾难时抬"大神"出游的"夸关仪式"。"大神"在和长秋村的民俗环境下产生,并由弱势信仰逐渐发展为强势信仰。"大神"的原型其实就是古代的巫。随着历史上巫术与道教的结合,巫逐渐上升为道教神灵。除"大神"信仰外,长秋村村民还信奉佛教、道教等。这种无明确宗教意识的多神信仰特征,这也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根本态度,是信仰一个超越的本原,但对宇宙及历史是否体现一种确定不移的神圣计划,却没有一种确认的信仰,仅仅是一种未知或不可知的敬畏之心。因此,中国人经常使用的"信仰"一词,似与宗教有关,亦可与宗教无关,在对超越界的信仰上,它独具中国民族性格。其特点是,并不确信或深究神圣意志的结构,却常以权力形式来表达人与神圣的交通,倾向于以权力形式来反复加强对某些神圣意志的确认和信仰。20世纪初叶呈现的"科学信仰",即是这一信仰传统在"赛先生"的刺激下新信仰的建构,并以科学建构信仰的模式,给此后中国社会以巨大影响,以至于出现了"替代宗教"的思潮。  相似文献   

8.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课信仰教育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理论魅力和大学生的主体需要的矛盾,这一矛盾严重地制约了其实效性的提高。由感性和理性、知和信、务实和务虚等三个方面对这一矛盾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等解决这一矛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鲁迅终其一生都十分重视国民的信仰建构,早在东京进行思想启蒙时,"信"就成为鲁迅想望他的"英哲"和"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时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鲁迅在研判宗教问题时的一个基本标尺。鲁迅对国民信仰建构问题的思考与阐述具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路:首先,鲁迅特别强调了个人信仰的自由性质;其次,鲁迅认为国民信仰建构的关键在于诚实;再次,鲁迅特别强调了信仰践履中的认真态度。鲁迅还塑造了一些真正的信仰者形象,以他们无可避免的大痛楚、大悲苦与大孤独,显示了中国国民信仰建构的重要意义与艰难程度。鲁迅的这些思想,既与时代的精神步调一致,又具有同时期批评家们不可比拟的深刻性,从而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是一个"信仰的民族",他们的上帝是"契约上帝"。犹太教的"契约观"已成为长久积淀在美国犹太小说家性格中的文化心理结构,无论其故事背景被安置在何处,其人物性格如何多变,故事情节如何复杂,"契约观"已经作为小说文本的潜结构,深入到小说的个体生命对异域文化的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感之中。发掘这种结构,将作家的无意识唤醒为意识,了解其中长久维系古老传统的"契约"精神,有助于推进美国犹太小说的深层研究。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理想价值目标及其依据的笃信和服从,表现为"我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理想"和"我为什么要具有这样的道德理想"两个道德基本问题.道德信仰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的广泛渗透性、高度自觉性、形上性、价值整合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道教信仰的代表人物之一,书帖是研究王羲之信仰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一般而言,学界都接受"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的说法。然而,如果细究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道教信仰形态,章仪、服食与养生,可知其与五斗米道的关联仍是模糊的。因此,可以围绕王羲之的书帖,在深入分析书帖内容基础上,尝试将书帖与道教经典文献对参,重述书帖中所见的王氏的道教信仰与实践,依此说明:王羲之在信仰实践中使用的章仪继承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首过疗疾的观念,但在形式上是否属于"张氏五斗米道"仍存疑;王羲之的信仰实践不能脱离两晋之际士族的信仰"常态",并不能将他的信仰简单归结为"张氏五斗米道"或"天师道"。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以军事对抗为手段展开了遏制与反遏制的战略博弈。在尼克松"缓和战略"的大背景下,美国先后进行了两次"罗杰斯计划"以及"临时运河协议",试图缓和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阻止苏联独步中东,实现中东和平,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尼克松政府与埃及交涉、斡旋的四年间,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导致埃以局势的恶化,间接导致了十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缓和战略"下埃以间"不战不和"的僵局,为后来的"穿梭外交"和埃以和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散文诗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中遭遇的诘难可以概括为体式上的"大""小"难题、抒情性难题和精神性难题三个方面。要解决这些难题,散文诗的文体独立性才能彰显。散文诗以"小"见"大"的难题对作家构思和立意的精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抒情性难题有赖于作家对"意象性细节"及象征性系统的把握和运用,而精神性追求则体现为自由的言说姿态、对理想和信仰的探询及对艺术技巧的创新和实验。  相似文献   

15.
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有信仰的,这不是由于党员个人的原因,而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虽然不是纯粹的信仰团体,但具有信仰的属性,它对自己的党员有信仰上的要求。共产党人的信仰即"共产主义信仰"或"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可称为"人民主义信仰"。这一信仰具有久远的历史,与人类历史相伴随,并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包括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信念、自由而全面的人生追求。其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信念是这一信仰体系的两个焦点,这二者的结合即是共产主义信仰的精髓或灵魂。在当前的中国,在阐释共产主义信仰的内容时,应着重强调为人民服务根本信念的信仰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豫西北地区流传的各类青龙神传说进行分类整理,同时结合文献碑刻的记载,分析青龙神信仰和传说的互动。豫西北地区基于民众龙文化的民俗心理,逐步产生青龙神传说。在青龙神信仰和传说的发展过程中,祭祀求雨仪式中叙事话语体现、显灵母题的反复出现和"二月二"民俗活动促使青龙神信仰不断发展,新时期"非遗"保护的大背景更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治者信守法律的动机和符合法治的程度,法治主导者对待功利的态度,法治理论的社会基础是平民还是精英及其对待法治倾向于工具还是信仰,法治可以分为“工具的法治”和“信仰的法治”。工具的法治相对于信仰的法治,对治者提出的要求较低,其法治目标也更务实,并且切实考虑到了市民社会的利益要求,应当成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施爱国 《国际论坛》2012,(1):1-7,79
美国对缅甸"务实接触"政策的出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下的必然结果,更是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基于美国对过去数年及当下缅甸局势变化的判断;从内涵上说,"务实接触"政策是对长期以来美国孤立制裁政策的补充,其核心特点就是柔性施压与全面影响和渗透;在具体政策操作上,美国采取了全面拓展同缅甸各阶层政治接触、重视国际合作与协调、注重对缅公共外交、突出对缅援助、保持与更新施压制裁等措施;目前,缅甸国内局势已发生明显变化,美对缅"务实接触"政策将因应缅甸局势变化,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中国应未雨绸缪,改变政策实施对象和实施方式单一的现状,检视充实对缅政策。  相似文献   

19.
钱大昕通过对先秦经典文本中"天道"一词的考释,"还原"出了"天道"的科学含义和宗教含义。对于科学意义上的"天道",钱大昕主张采取实证的办法来加以研究;对于宗教意义上的"天道",钱大昕基于"经世致用"的考虑,将其划入信仰的范围,并提出了一套有宗教意味的"敬天修身"学说,从而在与佛、道二教的竞争中,为儒家"明善寡过"的教化理论提供了新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与西方列强发生正面冲突并屡遭败绩。在对富强之道的艰难探索中,归国留学生中的精英力量,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致力于对民众的启蒙,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科玄论战、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推动了"科学信仰"的形成。"科学信仰"激发了国人追求科学事业的热情,抚慰了民众在社会动荡、信仰崩溃社会环境中焦虑不安的心灵。但启蒙思想家们对"科学方法"理解上的缺陷,也对民众的科学理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