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与高校德育工作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决定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需要高校德育创新德育理念,更新德育内容,优化人文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园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推进高校德育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德育理论导向、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评价等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因此,我们要从这几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工作是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和谐以什么为基础,德治首当其冲。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高校,不仅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知识,更重要的对他们应施以德育。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为此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4.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主导作用,高等院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新途径,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德育工作,赋予德育工作新的内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明确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化德育为先意识,创新高校德育建设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造就和培育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大学生群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提出了由和谐全程德育、和谐全员德育、和谐全面德育组成的高校和谐德育模式的构建观,探讨了高校和谐全程德育、和谐全员德育、和谐全面德育的内涵、机制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德育在高等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基础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德育的根本要求.在高校德育中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努力更新德育工作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德育工作目标,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完善机制,建设专业化的德育教师队伍;创造健康德育氛围,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学德育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高校的必然要求,通过树立和谐的高校德育理念,构建和谐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和谐的高校德育管理系统,深化和谐的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等增强大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应如何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本文从此问题出发,从素质教育理念、师德建设、学生参与德育的主体精神和高校所处的文化氛围与环境优势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最终得出:高校德育工作,只有不断完善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效率与水平,不断培育学生参与德育的主体精神,才能形成良好的德育工作局面,才能发挥德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内部德育环境主要由高校内部的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构成。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其关键是要加强德育工作的无形环境建设。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无形环境,一要塑造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完美人格,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资源;二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课堂;三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留守儿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命进程。因此,大力加强乡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其文化道德素养,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议民族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作为文化传播、教书育人的民族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培育和谐精神,传播和谐文化,实践民族和谐及引领和谐风气的重要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一个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至为关键,所以,中共中央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提到了突出位置.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看,要构建和谐社会,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对执政党而言,应结合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致力于以下五个着力点抓好诚信道德教育,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防纠纷于未然;适应新形势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解决纠纷于萌芽状态;加强仲裁机构建设,发挥专业优势,分流社会纠纷;规范行政听证制度,确保公权力依法运行;继续推进司法改革,筑牢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体现人的自主性,这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立足于和谐社会的现实,针对性地引导道德建设,又要强化制度建设,以规范性约束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应体现公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生态道德是一种新型的德育范畴,它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生态德育是伴随着生态危机而产生的,并且成为当今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生态德育的价值意蕴:第一,生态道德的价值内涵在于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资源,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生态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从整体主义原则出发来维护生态平衡,从和谐发展理念的角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道主义的原则来审视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之一。文章分析了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培养中的特殊优势,并从家庭道德教育理念、内容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家庭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域,培育大学生的和谐观念,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坚定不移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注重大学生情商的培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高校道德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使命。但是,长期以来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内容片面化、方法简单化、过程形式化、目标过于理想化等缺陷,影响了学生个性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必须不断创新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发挥道德教育功效: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激发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挖掘构建和谐校园的潜在合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动力,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